-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民俗图,又是一曲悼念屈子千古亡灵的哀歌;品读端午节诗词,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又让人沉浸在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缅怀之中;它给你一份欢喜雀跃,也给你一种深沉静穆。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篇1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份,正值石榴花开得最红火的时候,也是杨柳十分繁茂的时候,词人欧阳修称之为“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这两句出自于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一个“烘”字,给人以火的热情;一个“重”字极言柳枝的繁盛。首二句写景,一红一绿,为节日渲染了喜庆的氛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三句则从端午节的习俗入手,表现出人们欢迎节日的喜悦之情。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两句,正面描写端午节。“浴兰时节”即端午节,因仲夏时节,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菖蒲酒”即蒲酒,其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加入雄黄、朱砂等,以辟邪解毒。“正是浴兰时节动”,着一“动”字,有“轰动”的意味,把人们那种庆祝节日的欢乐心情以及举行活动时的忙碌场景形象地描摹出来。“叶里黄鹂时一弄”句由人事转写物态,通过黄鹂的啼鸣进一步渲染气氛,同时引出闺中女子的情态——“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人们都在庆祝节日,而这位女子却在深闺中睡觉,透露出淡淡的落寞与清愁,至于何种情思,作者没有言明,读者尽可驰骋想象。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一词中描写了端午节这天妇女的活动。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正是仲夏,天气比较炎热,故女子“轻汗微微透碧纨”。起句描写的是端午节这日的妇女,她们身着薄衫,仍有微微轻汗将衣衫浸透。这句暗示出天气的炎热,为下句“沐浴”作铺垫。“明朝端午浴芳兰”句,描写的则是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故端午节又称浴兰节。“流香涨腻满晴川”句承上而来,是说女子沐浴梳洗时把用剩下的香粉胭脂丢进河中,以至于河水涨腻。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水边妇女之多,描摹出纷繁盛大的节日场面。
词的下片怀人,由端午节妇女们的各种活动,怀念起那个“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佳人。此词也可以理解为是苏轼写给侍妾王朝云的,“佳人相见一千年”表达了希望两人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围绕端午节的习俗展开,首二句开宗明义,点明了诗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山村的民风淳朴的端午盛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小小的山村之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火红的石榴花忽然之间盛开了,不知不觉中挂满了整个树枝。中间两联是对端午这天具体的生活习俗的描写。“粽包”,即粽子,又叫角黍,是用竹叶或苇叶包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的糯米团,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楚人每于端午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后世沿其习俗,粽子便成了人们端午节专享的食品。“艾”即艾草,据说艾草能通九窍,去疾病,所以端午节人们时常带在帽子上。诗人也不例外,早早就准备了一把艾束,插在高高的帽子上,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健康和福气。端午节还有个旧俗——各家各户都要储备一些草药,能保一年到头平安无恙。一直到夕阳西斜,诗人才把所有的事情都忙完,家人早已经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准备好了。诗人在端午节忙了整整一天,晚饭和家人坐在一起,疲惫之中,又带有着几分的满足,充满着幸福味道。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篇2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是作者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写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起句“高咏楚词酬午日”,一开头便透露出一种惆怅于愤懑。“高咏楚词”体现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悼之情。陈与义敬重屈原的忠义,然而屈原虽有报国之心,却不被君王所倚重,屡遭贬谪,这种遭际亦是陈与义感同身受的。因此,作者“高咏楚词”,首先是因为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意志;其次,作者高昂地吟诵楚辞,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天涯节序匆匆”句,写作者漂泊流离之苦,而“节序匆匆”则更加强化了那种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哀。“榴花不似舞裙红”句,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然而“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他的心情无人理解,高歌《楚辞》又有什么意义呢?
词的下阕,情感更为深沉。作者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任,却终究无法实现。他只有借酒浇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两句写作者对屈原深深的哀悼,希望杯中酒会流到汨罗江,与屈原的亡灵沟通。全词悲壮深沉,从高歌辞赋到酹酒江水,表达出对屈原的悼念以及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
文秀《端午》诗比较有新意,作者不写端午节的习俗,只讨论其起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意思是说,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据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首二句用半信半疑的语气,描述了民间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相传此日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之日,后人伤其冤屈,便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成端午节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很明显作者对此风俗是不屑一顾的,他更感兴趣的是屈原冤死的事实。“堪笑楚江空渺渺”,汨罗江是值得嘲笑的,它尽管江波浩淼,却“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在这首绝句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屈原,然而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千百年后,如此冤屈还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这首诗言近旨远,见解独特,表情达意很有力量。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民俗图,又是一曲悼念屈子千古亡灵的哀歌;品读端午节诗词,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又让人沉浸在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缅怀之中;它给你一份欢喜雀跃,也给你一种深沉静穆。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篇3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后来秦国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为祭奠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一诗,先从端午竞渡写起,由竞渡引出对屈原的深切悲悼之情。首句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龙舟竞渡,为屈原悲悼,可是“忠魂一去讵能还”,无论如何,屈原的忠烈之魂是回不来了。此二句含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后两句突然一转,感慨屈原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诗人贝琼处于元朝末世,元朝科举考试被废,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重的歧视和压迫,诗人和当时大多数的汉族文人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郁结。端午时节,风雨如晦,诗人不禁想起了当年投汨罗而死的屈原,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不被重用。千百年后的今日,风吹雨暗,仿佛也是对屈子的祭奠和缅怀。此时整个汨罗江上空空荡荡,屈子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当世及堪忧的前途,诗人心中不由得满腹的伤感和悲痛,于是写下了《己酉端午》这首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诗人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借榴花之“笑”流露出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无酒渊明亦独醒”,晋陶渊明喜饮酒,为人清高守节,不与时同流,就是他不再饮酒,不能给人们留下锦绣的诗篇,他的高风亮节也是名垂不朽。在诗人的眼里,陶渊明和屈原是一样的人,他们拥有铮铮的铁骨,永不迷失自我,是中国真正的文人,他们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脊梁。诗人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对陶渊明屈子精神风格的赞扬和追求,具有自警的作用。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思想深刻,余味无穷。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鉴赏范文02-13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04-11
古诗词赏析12-06
冬至节气古诗词04-15
小雪节气的古诗词11-22
大雪节气的古诗词03-31
关于秋分的古诗词10-10
小寒的节气古诗词03-07
描写立春的古诗词02-14
关于立春的古诗词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