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常识>《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时间:2022-10-25 10:23:17 秀雯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常识与知识的区别,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篇1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这是两个不同的名称。知识的层次高一些。

  常识低一些,就是做为人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知识就不 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知识的主要分类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可以表述为: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直接表述的知识。

  知识经济的主要内容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他在《创造知识的企业》区分两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根据这样的划分,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数据库获得,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实现信息化;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它的特点是

  (a)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

  (b)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

  (c)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知识分享的过程。

  隐性知识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王秀红 韩光平,2004):

  (1)隐性知识具有运用上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否则隶属于某一主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其它主体;二是隐性知识主体不会主动转移自己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隐性知识是自己经验、对事情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对知识的垄断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隐性知识具有对其载体上的依附性,隐性知识不同于其它的资产,它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发挥效益,而且,相同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载体上发挥的效益是不同的。

  (3)隐性知识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难性。隐性知识主体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实际收益很难把握,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主观上的估计。组织在挖掘隐性知识时也很难度量这些隐性知识给组织带来的收益。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 篇2

  公共基础知识与常识判断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它们是不同考试科目下的考试内容

  常识判断是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而公共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考试的内容。常识主要考查目的是测出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而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出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党情、社情的了解程度、事业单位的基本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和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前者更强调考查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而后者更注重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其次,它们的考查范围不同,侧重点亦不同

  常识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东西不会太难,需要理解的地方十分的庞杂,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发挥运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常识判断考查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会知识、有能力、懂国情。而且常识考查范围也往往不止测查上述这些方面的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涉及政治(包括时政)、经济、社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法律、历史、人文、公文写作、地理、环境、自然科技、文学作品(包括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识记里面的多种知识点,加大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考查了知识的再现和再认能力,综合能力考查力度相对加大。

  理解它们的不同点,可以用例题来观察,以哲学为例:

  【常识题 例题】2014-吉林(甲级)-7、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返老还童》,描述的是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一出生便如80岁老人一般,之后便越活越年轻,最后竟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但现实中,古今中外,从没有真正出现这一现象,这是因为( )

  A、人类还没有找到可以“返老还童”的神奇干细胞

  B、人类现有的医学、生理学技术手段还不可能实现“返老还童”

  C、“生-弱-壮-衰-亡”是事物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D、人类还没有真正找到“穿越”时空的技术手段

  本题的特点是知识直接的理解性,也可以说成是言语理解,不懂知识点,亦可以做出来。

  【常识题 例题】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

  而这些公基的题型,需要考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哲学基础知识,并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才可以做出来。

  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首先,都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来进行考查的

  不论是常识还是公基都是以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点为依托的,不管是常识还是公基都是“陈述性知识”,这一点上有别于逻辑判断、数量关系等公务员常见考试科目,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不需要过度的发挥,只需要“看见,并记住”即可,它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它的记忆过程是将新的知识融入进自己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进而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输入,输入就应该不断的看教材,总结考点,然后以真题为主,进行练习,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点。

  其次,都是笔试中的重要选拔合适人才的方法

  常识侧重于知识的广泛性,近几年考查的难度不断加大,考察侧重于大量的人文知识,如从前省考出现过的“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么?“六亲不认”的“六亲”是那些?等等,这些人文知识体系庞杂,是实打实地需要用心用功,日积月累的。对于国家公务员来说,一个人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体现其个人知识的广泛程度,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有百害而无一例,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也可以避开如法律、物理、化学常识过于专业,导致“片面”选拔人才现象发生,并能体现出公考对人才的选拔甄别之功能。

  有别于常识判断,公共基础知识一直以来,以考查知识点细致为特点,考查的范围固定会出现政治、经济、哲学、人文历史、科技等,但人文历史的比重多年来一直较低(除非是专门性的事业单位,如社科院的考卷,人文历史比重非常高),事业单位选拔人才一般都要考“通用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其实质仍旧是在公共基础知识的范围,在实际考试中,常识的考试范围往往要大于公基的范围,但是公基对考试内容要考查的深度要深于常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知识,需要大量的投入时间,按照不同的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要做到熟悉考点;进而大量的做市面上能买到的考试真题,做到题来即做,做完即会,不会接着熟悉知识,熟悉知识后继续做题,反复练习之后,才可以做到对知识点的了解,找到做题的“感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基与常识的区别

  一、考查目的:

  常识主要考查目的: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目的: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党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

  前者更强调考查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而后者更注重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二、考查范围:

  常识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常识判断考查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会知识、有能力、懂国情。而且常识考查范围也往往不止测查上述这些方面的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涉及政治(包括时政)、经济、社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法律、历史、人文、公文写作、地理、环境、自然科技、文学作品(包括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点。

  但就上述两段话我们会觉得而这似乎也很相近,但在实际考试中,常识的考试范围往往要大于公基的范围,但是公基对考试内容要考查的深度要深于常识。

  三、出题形式和角度:

  下面我们就两道题来简单了解一下

  常识试题:俗话说“绣花要得手棉巧,打铁还须自身硬”,下列与该俗语哲理相同的是( )

  A、身正不怕影子斜 B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C、大水漫不过船 D、有理不在声高

  【解析】题干中的“绣花要得手棉巧,打铁还须自身硬”强调办事情需要依靠内因。四个选项中只有B“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以体现出内因”。

  要想解好这道常识题我们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诗句的意思,然后还要找出题干反应的哲学道理,最后在从选项中匹配与本题干所反映哲理相同的诗句。虽然这道题考查到了哲学的中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但是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一关系原理,通过诗句的意思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得到答案。下面再看这道公基考题

  公共基础试题: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哲学依据是( )。

  A、 意识决定物质 B、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解析】C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的哲学依据正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故C项正确。而A、B、D三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要解决这道公基题我们就必须掌握好唯物辩证法中的相关知识,他主要考查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成熟度与深度。通过这两道题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简单对两种考试的出题形势与角度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常识更侧重考查分析运用的能力,而公基更注意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成熟度。

  综上所述,常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点虽然重合的部分很大,但要考查的目的却是有所区别,在实际考查中也却表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形势。所以考生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而在应对两种考试时也要对症下药,针对各自的考试特点进行总结复习。当然要想真正应对好两种考试还要针对这两种考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演练,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取得胜利。

【常识与知识的区别】相关文章:

文学常识:说话与读文的区别12-17

常识知识题及答案04-08

幼犬护理常识的知识04-03

中班育儿知识小常识08-26

大班育儿知识小常识02-02

安全消防知识常识01-13

语文知识积累文学常识07-27

孕妈咪安全知识小常识03-22

关于胎教的常识性知识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