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约1.5亿hm2,产量在5亿t以上。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0%,居世界第二;稻谷年均总产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5.3%,居世界第一。近10年来,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大约在2800~3200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稻谷的总产量为l.8~2.0亿t,占粮食总产的39%。中国也是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杂交水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1%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58%。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杂交水稻在我国推广,杂交水稻育、繁、推、销等运行模式与机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由此逐渐形成。近年来国家主导下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与发展计划开展,再次加快了杂交水稻推广应用和产量的提高。杂交水稻一直是种业公司竞争的作物种子之一。
1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分析
1.1国内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国和消费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空间庞大,无论科研还是生产经营竞争都非常激烈。水稻种业市场竞争主要在杂交水稻种子,常规水稻种子多是农民自留种、政府储备供应和种业公司附带经营,并非种子市场竞争主流。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2017年全国杂交水稻每年制种面积10万hm2以上,产种约2.7亿kg,国内市场需求量近几年基本稳定,每年约2.2亿kg左右,存在好品种供不应求,不适销对路的品种积压现象。生产面积加大导致了一定量种子积压。东南亚洲一些与我国稻区气候条件接近的国家,直接引用我国的杂交水稻种子,为我国的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外贸商机。例如,近年来越南从我国的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引入了大量的杂交稻种子,我国的杂交水稻组合近年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试种示范,取得了比当地主栽品种显著增产的效果,这也为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从短期来分析,杂交水稻种子的总需求基本稳定,需求价格弹性几乎为零。杂交水稻种子作为一种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其需求量由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用种量决定。单位面积的用种量与栽培技术要求相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单位面积的用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较慢,因此从短期来分析其用种量相对稳定,基本不受价格变化而变化。杂交水稻播种面积主要受种稻效益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受种子价格的影响不大。因此,种子的需求价格弹性几乎为零,是一种极为典型的缺乏价格弹性的农业生产必需产品。
从供给角度来看,杂交水稻种子的供给潜力很大,供给价格弹性也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地点是大田,易受自然环境气候的影响。由于某段年份单位种子的生产成本相对稳定,种子价格的提高,直接导致单位产品效益的提高,致使种子企业扩大生产面积,增加种子供给量。生产规模的扩大受能否获得亲本种子与适宜制种的农田影响。亲本种子如短缺,可以通过南繁加代获得,适宜制种的农田面积很大,不会成为制约因素。可见,只要杂交稻种子生产价格提高,有利益驱动,种子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容易实现的。价格因素对种子生产和供给发挥了巨大的杠杆调节作用,所以种子供给存在显著的价格弹性。2017-2011年杂交稻种子生产面积相对难落实,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种子需求商在落实生产时不愿意按合理价格收购,导致制种农民看不到利益所在,因此不愿意进行制种。为防止花粉串粉,制种需要大面积连片种植,个别农户的不生产,导致给乡村级的具体落实生产种子者留下极大困难。
另外,由于杂交水稻种子还有一个特点,即产销不同期,导致生产计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种子生产和销售是在不同时间进行的,这就导致了在特定供种时间段的市场上价格杠杆调控失灵,即当时的价格无法改变特定时期的种子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此时价格仅仅靠种子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无法自动的调整供求关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计划主要是靠预期估测。依据数据往往是本年度的供求关系和对下一个销售年度的市场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判断,明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供给者数量很多,品种也多,很难做到准确落实生产量。
由于供给价格弹性大,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产销又不同期,从而导致杂交水稻种子年度之间价格差别很大,种子供大于求的年份,销售价格往往低于生产成本,种子供应紧张的年份,销售价格又大大高于生产成本,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1.2国外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分析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国外继中国之后也开展了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一些国家,也有少量的试验工作在非洲地区开展。开展杂交水稻的国家主要有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国、菲律宾、缅甸、老挝、巴基斯坦、柬埔寨、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越南推广的杂交稻组合主要是我国的Ⅱ优838、Ⅱ优63及部分中9a系列组合,占其杂交稻推广总面积的90%左右。越南主要从中国进口杂交稻种子,很多是民间边贸出口到该国,从中国进来的杂交稻种子满足了该国约70%的市场需求。印度政府电非常重视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开展水稻研究与我同同时起步。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上重视杂交水稻的科研、引进与推广,但面积相对不大。中国也帮助了世界许多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加上国际粮农组织对亚洲、非洲许多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因此,杂交水稻陆续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有200万hm2以上,杂交稻种子每年总需求量在2.5万t以上,市场总规模6亿元左右。
中国在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方面属于世界领先,这为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和种子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进展非常缓慢,没有显示出技术优势。分析原因,主要与杂交水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适应性不广,也与中国的种子出口限制有关。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主要在国内气候环境条件下选育并进行试验的,未必适合国外地区种植。从我国杂交稻组合在国外多个国家试种示范和太面积推广应用的结果来看,普遍表现产量有优势,但米质、抗性和适应性不强。因此,除缅甸、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尼、盂加拉国、几内亚等以大米为主食,且粮食不能长期自给的国家外,杂交水稻在其他一些国家较难被接受。同时,国内一些种子公司从事杂交水稻国际推广接触的国外客户合作的层次较低,还是以简单的引种为主,并没有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国际特定市场的品种选育工作。另外,我国种子企业出口给国外的种子往往都是国内滞销积压的种子,因此导致我国出口的杂交稻种子质量不高,变成以减少库存和变现为目标,影响了中国种子的信誉。国家对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政策限制导致了种子出口的政策壁垒。中国对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采取消极的保护政策,根据《种子法》规定,我国杂交水稻二三系种子需在国内审定5年后方可出口,三系与两系亲本种子及两系杂交稻种子都是禁止出口的。但引进国都希望对适应该国生产的组合进口几年后进行种子本地化生产,从而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避免长期从我国进口杂交稻种子。因此,如果我国政府针对现状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必然会严重限制我国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工作,也会限制杂交水稻技术本身在国际范围的发展。还有种子出口贸易壁垒情况。预防检疫性病害、保护本国农业安全,全球性植物检疫是国外种子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杂交水稻种子进入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国外一些国家政府或部分官员认为过度依靠杂交稻种子进口会对他们本国水稻生产不利,甚至损害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进口亲本和杂交水稻种子本地化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国杂交稻种子进口检疫要求标准越来越严格。有的国家如印度就明确规定:禁止直接进口杂交水稻种子。另外种子出口对象国家水稻生产栽培技术落后,农田基本建设不达标,也制约中国杂交稻在该国的表现。还有象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过去粮食一直依赖国外供给,随着国际稻米价格上涨,该国也遇到粮食安全的压力,开始请求中国一些单位协助该国开展杂交水稻的生产,开垦过去的棕榈园为水稻田,但进程相对缓慢。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目前出口对象国均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技术落后,因而其水稻单产低。因此,尽管许多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十分突出,但在大面积推广时仍然受诸多因素影响,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2杂交水稻种业市场现状
2.1经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国内种子市场发展演变,经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大型股份制种业公司、民营企业、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种类型公司不断涌现。为了保护民族种业,中国对外资进入还采取限制措施,规定外资投资股份比例不准超过50%,即不能控股。外资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玉米和蔬菜种子的竞争,尚未大规模参与水稻种子市场。种子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多元化发展,给一些种子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文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注册,有效区域在省内经营的,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有效区域全国经营的,注册资本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规定虽然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涌现了一些较具规模的大型种子公司。但根据统计分析,目前国内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公司还不到100家,还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能达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公司。部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人才流动性大,设备、场所等条件也匮乏,缺少科研支撑条件,资金周转紧张,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条件下,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各有特色的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品种数量增多,每家都占领一定份额的小规模市场。我国的种子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经营规模很小。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相对低,与国外种子产业的高度集中还有很大差距,普遍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我国种子产业体制和生态条件的复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我们在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方面都显得滞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超过中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这些公司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尤其在转基因育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还有许多专利,资金也雄厚,运行机制灵活,销售经验丰富。因此,我国要通过多方措施,迅速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种子企业,以改变目前产业现状,维护我国种子行业和农业的安全。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也相继出台了《农作物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新规定的出台,将加快行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会减少企业的数量。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2品种数量、类型增多,早熟优质易种植品种需求量增加
据不完全调查和统计,目前一个省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多者达200个以上,类型有早、中、晚稻,熟期有早、中、迟熟。随着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的增加,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使抛秧、直播、机插等技术应用面积越来越大,还有特殊年份气候灾害的影响,因此,双季稻区早熟、优质、矮秆水稻品种市场需求量逐年加大,不但可以节省劳动力,更可以避免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另外,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两系杂交稻米质相对较好,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但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易受温度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的风险。常规稻品种面积扩大明显。现实情况是早稻、晚稻常规品种实际产量不低于杂交稻品种,而且常规稻种子价格便宜,农民可以自留种,米质相对较好,尤其南方有些晚稻品种,米质明显优于杂交稻,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比较,加上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品种的质量要求,常规稻种植面积有上升趋势,这是对杂交稻种子市场业务的一个新挑战。
2.3消费者购买种子时更加理性化
2000年以前,整个种子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垄断经营,基本都是种子公司推广什么品种,农民就种植什么品种,品种数量也没有现在复杂,较为单一,农民自主选择的余地小。2000年《种子法》出台,种子市场放开,种子市场经营企业数量增加,品种保护意识和力度加大。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刚开始时,各种子公司推出的独家专营品种是农民追捧的热点,价格相对老品种高,各级经销商利润空间大。而老品种经营企业多,无法控制价格。致使各企业纷纷购买引进或选育新品种,随着新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多年多点的种植实际表现,农民认为未必新品种、专营品种就一定表现好,市场上新品种数量也饱和。因此,农民购买种子的消费呈现出理性化,要看过、种过才相信。种粮大户或粮食种植合作社因为面积大,品种的好坏关系重大,相对技术水平也高,在选择品种上更加理性,一般要经过试种试验才会进行规模化种植。所以只有在田间种植表现好的品种推广面积才会增加,才会被广泛接受。竞争的核心也是品种的竞争。
2.4种子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中国水稻种子与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实行的是品种先经过政府部门审定后才能进人市场销售原则。为此,国内专家也存在分歧,曾经历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仍是实行这样的制度。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专门有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管理站(或局)和执法部门(农业执法大队),负责行业的管理和执法。在《种子法》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还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标准,行业执法力度很大。但种子行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向规范化转型和过渡,也需要种子管理部门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品种多、公司多、行政管理和执法人财物有限,再加上种子商品的特殊性和现行种子管理与经营体制以及品种审定制度等多方面原因,现实中确实存在少量违法违规操作现象。
存在体制不完善现象。我国目前的种子经营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职责不分明,种子管理工作权威性低。各地的种子行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虽然政府相关文件要求2017年底全部农业主管部门下属国有种子企业全部改制或注销,但现存在的一些改制企业某种程度上仍然与农业主管部门有着一定的利益联系。种子行业相对分散,种子公司虽然数量很多,但集中程度低、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大多数种子公司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种业历史上长时间的处于区域分割和行政垄断情况,致使种子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种子加工深度不够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品种保护手段和力度不够。目前杂交水稻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品种保护力度不够、执法能力有限造成的。许多企业存在套购、侵权、销售品种名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极大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也造成了市场经营主体的不公平。许多科研单位育种家也将新组合交给种子公司或将亲本私下与种子公司交易。水稻品种是一种特殊性商品,管理上难于控制,甚至有品种重复参加区试审定的现象,造成了许多小公司根本没有从事育种工作,但水稻新品种却层出不穷。良种补贴也是把双刃剑。2002年起国家实施良种补贴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一定实惠,极大地促进了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也改善了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补贴办法在实施方案上各省也不一样,许多省份是指定几个水稻品种进行补贴,然而补贴的品种并不一定比不补贴的表现好,在扰乱了正常种业市场秩序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并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使好政策得不到好结果,这还需要在补贴方法上加以改进。
2.5杂交水稻种子行业存在高风险性
对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者来说,经营过程中存在高度风险性。种子因质量问题的赔偿额度可以超过种子价款的几十倍直至上百倍,可以超过种子销售利润的几百直至几千倍,是利润与风险高度不相配的行业。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过程完全处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无法人为控制的因素很多,无法像工厂标准化生产一样,能进行精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相反,因为气候的异常,经常会导致生产的减产或失收,具有较大的生产风险性。杂交水稻种子是有生命的活商品。如果贮藏条件不合适,时间过长,就会丧失生命失去其作为种子的功能。杂交水稻种子的生理性状外表看不到,很难快速检测质量。种子的纯度、适应性、丰产性等性状从种子外观上也看不出来,只有种到大田后,在一定生育阶段才表现出来。现行的检测手段是对自己生产的种子进行抽样,到海南岛加代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在试验室可以通过dna检测方法快速检测纯度,但只能是作为参考,不具备法定标准。抽样有时也不具代表性,鉴定存在失误风险。因而,很难完全做到种子不出质量问题。两系杂交稻制种不育系的育性完全靠大自然的临界温度控制,给种子的生产带来更大风险,遇到特殊温度环境,种子质量无法达标,经常出现种子全部报废转商现象。按《种子法》规定,种子使用者因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赔偿其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这给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
2.6杂交水稻品种适应区域存在局限性
普通的商品流通范围广,世界各地均可以使用。但是农作物品种,尤其是杂交水稻品种,因其植物生理特性,受到各地自然气候条件限制,受纬度、海拔、日照、温度等的影响很大,有很强的地理区域适应性,某一品种只能在其适宜的区域种植才能获得丰产。这就决定了单个品种的目标市场有很强的局限性,增加了种子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规模发展。也由于品种的区域局限性,导致种子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一家企业很难靠几个品种占领大部分市场,想控制全国性市场很难。要开发某一省份或某一地区的市场,必须要有适合的品种才有可能做到。因此,一些外资企业目前还无法在杂交水稻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3杂交水稻种业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生物技术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种子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向垄断发展趋势明显。近10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大约从150亿美元扩大到了250亿美元,全球排名前10大种子公司从40%的市场份额扩大到60%以上。尤其在转基因种子领域,几个跨国种子巨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发达国家种业发展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断的并购重组,种业完全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少数大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世界种子市场。一方面,行业的集中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大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未来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种业公司垄断经营全球种业的格局。
全球的种业集中度高的主要是玉米、大豆、蔬菜、棉花等。中国在水稻尤其是杂交水稻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球的几大种子公司也开始瞄准了中国水种子市场,但由于水稻的特殊性,产业目前较为分散,达到高度集中还需要时间。中国从事杂交水稻行业的企业必须看清国际种业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争取在杂交水稻领域做好民族产业。
相对国际种业,中国的种业集中程度很低。随着中国种业市场化总体进程的加快,市场重组和整合开始逐步涉人落后的种业行业,这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种业竞争形式正从垄断竞争向寡头竞争过渡,中国种业对所有外来资本的是否全面开放决定着这种过渡期长短。随着未来中鼠种业市场的发展演变,会逐步出现三类公司:一是拥有多条产品线,且每条产品线都具有竞争实力强的大型种业寡头;二是只经营一条种业产品线如杂交稻个别品种、玉米、棉花或瓜菜,其实力位居行业第一的中型种业公司;三是给大企业代销的众多中小分销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重组整合之路行的通的必以是玉米和棉花两大作物为开端。因为杂交玉米和棉花的种子生产流程易控,种子质量能得到保证。
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流程较难控制,种子质量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再加上水稻地理适应性小、局限大。而只有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规模效益才能发挥,整合重组才容易实现。因此,杂交水稻种业整合速度将较为漫长,但也可能因为科技和管理创新,杂交水稻种业整合加快。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相关文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02-1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03-22
风电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09-25
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
逆向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05-05
关于玉米水稻灌溉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05-04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建议03-19
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