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时间:2022-09-25 09:28:38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一、 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1、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

我国30年对外开放走过不平凡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这一时期,通过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开放广州、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等探索实践,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试验田和发挥了先锋带动作用。二是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阶段(1992-2000)。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地域继续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推进。我国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战略,对外经贸合作实现较快发展。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开启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这一阶段,我们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2、对外开放的成就

(1)从经贸小国成长为经贸大国。1978年到2017年,我国对外贸易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六年内实现翻两番,世界排名一年上升一个名次,2017年出口排名上升到第2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1992年起连续16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合作也不断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79亿美元。

(2)开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7.1%,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4%,对外开放各项指标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外开放还扩大了社会就业和税收,其中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达4500万人。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还有效缓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促进了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开放推动了国内体制创新。30年来,对外开放在为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更带来了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从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到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吸收外资的实践,再到加入世贸组织,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开放尝试和点点滴滴的创新,推进了国内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等一系列改革,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不断激发出强大的内在活力。

(4)开放促进了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30年来,我们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区域和多边互利合作,利益交汇点不断增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本身也成为全球和地区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相关各方因分工深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共同受益。与此同时,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WTO、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集团会议等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的参与和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3、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外贸摩擦不断。2017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

1

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7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2017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反倾销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处于持续上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削弱。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上涨后,2017年以来又上涨了10-15%,目前已相当于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一季度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5.3%,2017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7%。受成本上涨影响,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订单和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2017年,中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份额比2017年高峰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技术实力和出口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出口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在国际营销、售后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随着发达国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相关出口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增大。201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态势,近期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进程。但2017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0%,而同期周边国家货币总体呈贬值态势。人民币相对竞争对手货币大幅升值,后续叠加影响持续发酵,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收汇周期长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3)对外能源依赖程度增加

对外部资源能源依赖程度快速上升,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足,必须依赖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例,1993年后中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进口逐年增加,2017年中国进口原油1.45亿吨,成品油3638万吨,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7%。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5.4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无疑会导致资源安全问题,为了应对这个局面,需要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对外投资以及建设安全的运输通道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中国的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比如许多国家自己不再生产或减少生产焦炭,同期,中国焦炭出口从1991年的10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450万吨,此外,2017年中国还净出口煤炭2500多万吨,这是直接出口。同时,中国还间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资源。2017年中国净出口粗钢3434万吨,未锻轧铝70万吨,彩电及整套散件1.04亿台,机电产品1217亿美元,这里面都包含着能源资源的消耗。比如一吨铝耗电1.5万度,净出口70万吨铝就等于出口100多亿度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替代”,是对世界能源资源供应的贡献。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最新报告说,每一件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英国的物品,其废气排放量比在英国生产要多三分之一。而西方世界大量依赖中国生产的制成品,实质上是将环境压力转到了中国。美国研究人员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货品所造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进口的“洋垃圾”从1990年的9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750万吨,对中国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作用。

2

(4)国内地区差异加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52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68.3%,而中、西部分别只占21.3%和10.4%。1978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到59.2%,而中、西部分别上升到25.1%和15.7%。2000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比1978年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中、西部则分别下降6.3个和4.2个百分点。2017年,东部地区占比68.9%,中部占比19.0%,西部占比12.1%。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

1、一带一路的提出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唐中期前,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已经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成为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17年9月7日上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区域覆盖65个国家,总人口超过 40 亿。从路线上看,可分为北线、中线、南线。北线经蒙古、俄罗斯至北欧,中线经中亚、西亚至中欧,南线经东南亚、南亚至非洲、南欧。 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这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面对发展经济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任务与挑战,各国共同发展、地区共同进步;“利益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各国间“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的务实合作,提升利益融合,倡导将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责任共同体”理念认为,各国应共同承担责任并以积极的合作应对共同的问题与挑战。“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有助于促进共同的责任意识。

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点及主线

主席2017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基本指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点。

(1)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和此前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密切会谈,其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领导人之间的直接对

话,来实现政策和规划的洽谈基础。过去一年间,从俄罗斯的索契到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从印度到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到APEC领导人北京会议,主席多次就“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理念在国际上的理解和认同,让“一带一路”更加深入人心。沿线国家中,已经有近60个国家明确表示支持和积极参与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等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科威特签署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城”有关合作的备忘录,与俄罗斯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

(2)道路联通。各国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一带一路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包括公路、铁路、管道、航空、航运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这将对相临产业、货物贸易、资源能源等领域均提供直接的合作。过去一年间,中国-俄罗斯同江铁路桥开工建设,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建设项目建设顺利。2014年12月初,泰国国家立法议会批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草案。据此,中国将参建泰国两段铁路,并最终与即将修建的中国-老挝万象铁路相连,历时数年的中泰铁路建设合作终获实质性进展。为了推进亚洲各国基础建设的发展,2017年10月2日,主席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7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2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2017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2017年3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瑞士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将使亚投行扩围至33个成员国。

(3)贸易畅通。各国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或国家组织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预计在未来中国将以这些已有的经贸合作为支点,逐步扩展和深入。

(4)货币流通。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一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在沿线国家设立金融分支机构。2017年11月,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这是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营运资金。

(5)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将历史丝绸之路建立起来的民间文化提升至更广义的国与国、民与民之间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从“五通”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主线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从资源富集情况看,“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区域内资源互补性强;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多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禀赋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农业、纺织、化工、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例如从粮食安全角度看,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农产品特别是畜牧业产品比较优势明显,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热带水果出口地,“一带一路”为亚洲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丰富普通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 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 30%,能源安全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最核心部分,

中亚、西亚地区是全球石油、天然气最富集地区,目前中哈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中哈两国的共同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国深化与周边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目前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在很大程度上重叠在一起,保持与沿途国家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对于保障我国海上能源运输线的安全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也发源于此并流传至世界各个角落,“一带一路”通过经贸合作带动人文交流,必将在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对外交往总是充满征服和奴役、刀剑和鲜血不同,我国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礼相待”等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原则,因而平等友好、互惠互利是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活动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构建必将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大范围地走向世界,使之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成为增强各国尊重互信、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原则标准。

3、“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属性是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援助计划,虽有多重目标,但首先是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一带一路”倡议是共同发展的战略,是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主要特征。与马歇尔计划出台的两极格局背景不同,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一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当前已有50多个沿线国家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有大国,也有小国; 有发达国家,也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充分体现了该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此外,中国倡导成立的支持基金,无论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丝路基金,都是在开放性原则下欢迎其他国家的参与和共建。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平等互利原则。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也必将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合作中。在 APEC会议期间举行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主席重申"建设互联互通,实现亚洲联动发展",“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照顾各方舒适度,不强人所难,不干涉他国内政”。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是通过其附件的条件,让美国得以对受援国的经济政策发挥重要影响。马歇尔计划首先确立了联合援助的条件,即单个国家不能享受援助,旨在将西欧各国共同捆-绑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具体的受援条件,受援国与美国签订双边条约,承诺平衡预算,恢复金融稳定,稳定汇率,加强合作。马歇尔计划除了提供“胡萝卜”还有"大棒",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调整计划,例如,援助不能自由支配,而是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用于购买国外商品; 受援国还被要求设立对应的国内现金账户,即对应基金,其使用也需获得马歇尔计划相关机构的批准,事实上,美国通过分享"对应基金的处分权,获得对双倍援助资源的控制。据此,美国剥夺了受援国自主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利,实现了将欧洲纳入其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秩序之下,以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最后,为了转移美国国内过剩的资本和生产力,其援欧款项大多被要求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到 1950年6月底,美国对欧援助达 96.4 亿美元,其中88亿美元被要求通过商品购买授权实现。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以务实合作为基础,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该倡议将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而是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合作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先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在诸多伙伴关系和地区合作框架下展开,取得

了不少早期进展。例如,与中亚国家的联合申遗,土耳其东西铁路项目建设以及与中亚国家全方位的产能合作等,与泰国的大米换高铁项目等都展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的特性和生命力。与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相比,马歇尔计划则意在通过制度安排、规则制定,谋求对欧洲事务的主导和美国的霸权优势。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首先推动设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尽管该组织的设立原则是"自助和自救",但美国作为观察员的地位和援助国的优势,使该组织成为美国对欧内部事务施加影响的重要制度工具。

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大战略,马歇尔计划在推销美国产品,促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欧洲经济复兴、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客观上起到推动地区融合的作用方面的作用原因。同样,一带一路的实施,通过大规模投资,将实际拉动中国和伙伴国经济发展,实现区域融合。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构想寄托着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愿景,是一个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中国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战略构想。

第一,有利于中国力量“走出去”。中国以前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规则,让国际力量走进来。而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则是主动去主导去提出自己的规则,让中国力量走出去。自 2001 年的“十五计划”开始,中国启动了“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十来年间快速增加。2017 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 1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90 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90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8%。而同期外商直接投资额为 1175.86 亿美元,两者的差额正在不断缩小。而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市场来消化新的产能。“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 44 亿,经济总量约 21 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 63%和 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就为“走出去”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第二,通过“一带一路”带动中西部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80%,人口接近 60%,但进出口却只占全国的 14%,吸引外资占全国的 17%,对外投资占 22%,GDP 也只有 1/3 左右。据 2012 年统计测算,在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的全国进出口总额中,西部 12 省区仅占 5.96%,其中,处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北 5 省份只占 1.54%;西部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数为 36686户,投资总额为 2567 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地区总量的

8.33%和 8.17%,其中西北 5 省区分别仅占2.36%和 1.61%。而国内和“一带一路”关系密切的省份恰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201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共同召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所邀请的 14 个省市,就包括属于中西部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 9 省区市。“一带一路”将助推内陆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第三,有利于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目前,中国的原油对外依赖度接近 60%,2017年9月,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原油的海上运输几乎全部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在目前国际航行安全主要由美国保证、中美之间的竞合关系又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一旦原油供应中断,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中亚等陆路进口,这些地方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另一方面要在中东到中国的沿线建设一系列可靠的港口。2017年9月14-16日,中国对马尔代夫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建交4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只有 30 万人口的马尔代夫,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其在印度洋上的要冲位置;在战略位置同样重要的斯里兰卡,中国将为东南部的汉

班托特港(Hambantota)开发提供支援,该港正在成为南亚最大规模的港口。此外,中国还将参与科伦坡港的扩建工作,同时还将为巴基斯坦南部的瓜德尔港( Gwadar Port)以及孟加拉国东部吉大港(Chittagong)的改建提供支援。

第四,有利于实现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东西平衡。在我国对外开放30的历史中,存在着“重东轻西、重海轻陆”的现象。众所周知,美国为防范中国,在亚太地区巩固其结盟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并着力打造由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如果中国继续将战略重心锁定在同一区域,将会过多地与美国发生接触,双方难免会发生摩擦与碰撞,影响两国关系发展“一带一路”构想不仅巧妙避开了与美国的战略碰撞,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强欧亚大陆之间的合作。

对世界而言,这是一个造福邻国,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近些年,构建自贸区是一个大趋势,自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幵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种自贸区或者其他的多边贸易协定,一是有排他性,二是有门槛。而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体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这一构想具有开放性,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同时,“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合作中,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发展模式,最主要的表现是拒绝西方国家附加条件的援助模式,转而采取平等协商基础上的互利合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新途径,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可以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挑战 第一,我们自身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在走出去方面还缺乏经验;第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主导国,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是一带一路倡议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三,不同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与接受度也不同,有的国家积极,有的国家相对冷淡,障碍很多。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抵制中国参与的與论;些大国出些大国出于担心自己被排斥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施加压力。比如对“亚投行”的建设,美国不仅公开表示反对,而且劝说其盟友不要参与。对公路、铁路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一些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对于中国提出这个战略倡议更存疑虑等。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2017-05-16 09:24 | #2楼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对外经济形势出现重大转变。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依靠拼优惠、拼资源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共同发展,出现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同时,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投资格局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亟待激发域内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

恰逢其时,“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从2013年提出战略构想,到2014年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一带一路”建设稳扎稳打,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的发展内涵,深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将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亚洲提供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选择。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作为一个大国,单纯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显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构建能够体现“亲诚惠容”理念的经济外交是一项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将会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成为最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互联互通: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014年底,载着248辆汽车整车的铁路班列从重庆果园港铁路站场出发,沿着铁路专用线驶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发往欧洲各国。“渝新欧”国际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最后一公里”自此通行。

一端连着欧盟经济中心区域,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端连着长江经济带,并通过“铁海”联运延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打通了中国西向通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上,提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创造互联互通的条件和环境是促进陆海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之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赵晋平说。在他看来,陆海丝绸之路建设也是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大走廊建设,长远目的在于有效促进要素跨境流动,推动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对接融合。

商务高虎城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抓住沿线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港口、铁路、能源资源开发等战略性合作项目,提升陆路、海路通达水平。

互惠互利:让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空间范围、地域和国别范围上的多元、开放和包容性,需要区域内各国共同推进合作进程,通过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各国紧密联系起来。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预计,2014年至2020年,中国累计向国外提供的商机将达17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国家贡献7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达到27%。

“一带一路”战略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新的合作机遇和发展前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可以为丝路国家提供各种日用商品、技术和设备;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更加有实力投资海外,能够与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能够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合作发展机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沿线国家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营造出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而我们有外汇储备、技术水平和施工队伍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和他们的需求结合,既能带动他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又能帮助国内消化产能、调整结构,这是互利互惠、牢固长远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说。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09-25

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09-25

一带一路构想与台湾的机遇09-25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09-25

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09-25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内涵和意义09-25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风电09-25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09-25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