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较全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 1
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湖南汨罗市,赛龙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 在湖北的 2
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而在广东,龙舟竞渡之前,要首先进行请龙、祭神的仪式。
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
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较全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夏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许多有河流的地方都举行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在中国已相传两千多年。据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另一说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湖南汨罗市,赛龙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而在广东,龙舟竞渡之前,要首先进行请龙、祭神的仪式。
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
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在中国是一项传统的节日,同时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诸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2017-05-15 20:54 | #2楼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经被很多人所遗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的来历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饭菜网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
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较全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09-25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01-16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09-21
端午节习俗和来历的作文通用01-16
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08-29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2篇11-26
有关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范文09-30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介绍05-07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02-20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