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和掌握地理科学的关键。
一、中学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基础。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如,学生没有掌握“板块”、“地震”、“火山”等概念,就难以形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和多发地带”的判断;不理解“锋面”的概念,就难以理解地理解锋面过境前后天气的状况与变化规律等。
另外,学习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纵向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会学又是自学能力的标志。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未来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起点。没有把握学习对象及其基本概念的能力,是不可能深入到学科深层知识体系中去的。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
例: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科学的表述是“背斜顶部因受到了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学生的表述有:“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而使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这段回答主要存在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带到其他的地方”、“外部作用”等;二是表达不科学、不准确。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碎”而非“岩石破碎”,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通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要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这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描述和阐释的基础。
二、
现实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难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还可能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依据认知心理
共 4 页
学理论,结合地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科学地设计概念教学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概念,正确地运用地理概念。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应重视建立概念学习的条件和背景、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等现象,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原有知识,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最后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同化),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中(习得)。
1、实地观察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时,也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规律,丰富学生的地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准确的地理概念。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感性认识),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
2、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
一个新颖、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更易于记忆和提取。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两个概念时,用等高线地形模型演示,能突出分层设色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同一种颜色表示对应的海拔范围、不同颜色的组合才构成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避免产生“颜色表示地形” 的错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为地理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呈现信号,使概念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如学习地震、火山、板块、地壳运动等概念时,教师可播放相关的录像,以刺激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地理现象发生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留下深刻的记忆一旦被激活,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概念的理解带来正效能。如讲“月相”概念时,让学生回忆夜晚所见到的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及其出现的时刻;讲“太阳高度角”概念时,让学生回忆白天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其变化;讲“河流补给”概念时,让学生结合本地河流分析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原因。
4、利用借喻法
所谓借喻法,也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术语,其实质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与学生的感知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其它事物来做比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如关于“地震知识”的概念教学具体过程是:(1)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关于震源、震中、震级、烈度的定性描述。(2)借用石子扔进河里进行比喻:如把一石子扔进河里激起波浪这一过程比作地震,因此,石子为震源,摔石子的力量为震级,石子的落脚点为震中,所溅浪花和引起的波纹为烈度。(3)归纳总结:一次地震的震级是一定的,即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离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反之,则小。所以,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而裂度随震中距不同而不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个人的世界是个体自己头脑创建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利用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又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
共 4 页
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者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必然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提出来,才能形成正确概念。
1、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2、比较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清晰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地理概念中有(1)近似概念。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3)包含关系的概念。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内,内涵外延不同,要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水资源。教学时,要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 “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
比较是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联系。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但相异的地理概念的比较,区分其异同,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比较的形式有:①类比法,对相似或相近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季风与夏季风”、“农历与阴历”、“时区与区时”、“土地与土壤”、“天气与气候”、“地形与地势”等,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类比的方法有助于掌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突出其个性特征;②对比法,对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的地理概念,如“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背斜与向斜”、“寒流与暖流”、“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等进行对比,以巩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教师讲解时,一般先重点讲清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与此概念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3、归纳概括,形成地理概念系统
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或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如地形、气候、河流、动物、植被、土壤是并列关系,而气候、气温、月平均气温是从属关系。例如,地形和气候是由一系列从属概念组成的大概念,它们各有一个概念群。其它地理要素或经济构成也有一定的概念系统。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
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的“基层单位”,属于基础结构;地理概念系统是地理概念群体,属于中层次结构。地理知识结构系统是地理学科体系,属于高层次结构。学生在掌握了大量地理概念和概念系统之后,进一步掌握了地理学科体系,就是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了地理教科书的全部知识内容。
(三)及时应用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
1、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
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
2、“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理解这个问题,第一,要明确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不能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要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要区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概念。
总之,如何提高中学地理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地理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事象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巩固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地理概念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09-25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读写教学策略09-25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09-25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
儿童故事教学策略03-17
英语教学策略09-25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员工关系管理的概念04-16
员工异动管理概念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