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中去。”现在很多学校校园网络的全面投入使用,使得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成为现实,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走进课堂,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此谈些体会: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情引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情境和最佳学习环境。例如:在“导入讲课”环节,我操作多媒体电脑利用故事导入,学生在各自的微机前观看“两只小兔去果园摘苹果和梨的动画场面”【并配有轻松、活拔的背景音乐】摘下的苹果和梨个数不同,从而创设了“生动活拔、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提出了“那种果子多?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协作学习、探究新知”部分,通过网络协作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他们的电脑屏幕上显示“10个苹果和8个梨各成一排对应摆放”,他们点击苹果中与梨相同的部分
后,这些苹果就变成了笑脸,剩下的两个苹果就变成哭脸了,协作小组在操作的过程中和-谐互助,完善发现,从而在自己动手研究中自然就可以分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了。
二、利用网络,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学生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像和音像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再接受教师的辅导,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和网站有关资源,大胆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利用网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首先在教与学时间的分配上,以学生学习、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其次通过学生参与网页的设计和构思来体现其自主性学习。再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讨论、操作、创造的空间。最后自主的网络学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内容时,可以做一个教学软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和因特网实施个别化的网络教学。由于时、分、秒这一内容包括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钟表等内容,所以在设计软件时,可以把这几部分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单元,还可以设计测试题库和资料库。上课开始后,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通过网络请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一学习内容,那么可以直接进入测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去局域网的服务器上进行资料查询。也可以利用因特网去访问钟表店的主页,去进一步了解钟表的各种形状、钟表的发展历史等知识。在这样的网络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点,甚至于在学生方便的时间从网上自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火柴盒、牙膏盒、文具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隐去它们的材质、图案、色彩剩下要研究的几何图形。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用着色、闪烁的方法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用三组颜色表示相对面、相对棱,用动画平移的方法将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平移后完全重合,使学生认识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降低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坡度,通过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反复思索,学生会深刻掌握和发现事物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可以重复进行,不断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全班一派生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四、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的感想,包括跟教师、课本权威、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搜寻“新解”的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参与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
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利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实现知识的拓展。教师可下载大量资料,并选择相关网站供学生去浏览、获取、利用信息,对热点问题进行更广泛的讨论。在庞大的网络资源面前,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使学生不至于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前迷失方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网上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选择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料,每一则资料都能给学生以启发和教育。
第二、网上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材料的启发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第三、网上内容的选择要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考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对于其中较难理解的资料,教师可加以一定的理解背景、一定的文字说明,
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利用信息。
收集网络资源是一个简单但又繁琐的过程,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拓展教学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征集相关资源,这样也使学生提前预习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六、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合作。利用网络,则能提供给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统计图》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内容来绘制反映新中国成立57年来祖国巨大变化的统计图。利用局域网,教师做一个主页,把衣、食、住、行的有关文字、数据、图片等材料放在服务器内,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学生们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寻找资料,有的可以去寻找图片,寻找57年前或解放初期的一些图片和现在的一些图片,进行对比;有的可以专门负责给图片配上文字说明;有的可以去寻找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等等。等到各人的工作完成后,利用网络把这些信息集中在某一台机器上,再进行排版,就可对外介绍。或者在各人的机器上,利用网络进行超级链接。这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的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七、精心设计网络课件,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服务。
为了更好的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一个优秀的网络课件来支持。一般来说网络课件的设计需要建立专门课题的小型网站,同时可以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Internet网站。特别注意的是,网络课件需提供“学习目标”,以便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了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网络课件应体现出如下的优点:
(一)是完善的双向交流模式,学生可以通过BBS或聊天室等形式将学习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及时提出,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作出解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和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
(二)是易操作性,防止学生在网上迷路或者不明白学习目标,在网上漫无
边际的浏览。
(三)是生动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良好的交互性能,如网上作业,及时批改并信息反馈等。
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及个人的风格,是教师主导作用隐性表现。
总之网络环境为学生的资源共享、协作探究提供了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多媒体电脑,自主探究,这种经过自己尝试获得的方法,记忆最深刻,理解最透彻,实际上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例证。
八、网络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注重实效性。
数学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考虑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网络技术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杂耍,费时费力,流于形式,这样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成为教改的累赘。不能为“网络”而“用网络”,那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而是有“需”才用,有“必要”才用。
曾听过《年月日》这样的一节网络课。教师制作了一个网站,包含有年月日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完全把这个网站,当成了一个演示文稿,不停的指挥学生点击这个按钮,集体看这个内容,点击那个按钮,集体看那个内容。网络教室成了一个超级的多媒体教室,一台台学生电脑成了一张张的投影幕布,学生成了一个个点击鼠标的工具。他们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没有机会去看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更别提获取大量的知识了。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源,通过必要的一些指导,让学生自由去寻找相关的知识,自我汇报,自我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点,那么这节网络课该多好啊!
网络环境下,有效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发展,而不是利用网络“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即要不断地追问:我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如果每节课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
发展,就是有效的网络教学。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为知识而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反思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更为合适的网络教学方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2017-05-12 21:04 | #2楼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
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研究和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因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进一步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过程。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08-08
小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策略09-24
试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09-24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09-25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复习课教学策略09-25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09-25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