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时间:2023-03-13 09:51:08 赛赛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一节课的课堂资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的反映,化学基础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而抽象的反映,即理性思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知识从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化学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出发点,因而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在教材中,总是通过对具体的化学物质的相关介绍使学生对于将要学到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在课堂学习之后逐步深化成理性认识。例如学习元素知识时,从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从宏观上体会不同元素的存在,再从微观(原子的角度)上解释元素的涵义。由此可见,只有形成了关于化学物质的一定的感性知识,学生才具备继续学习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等知识的基础,才能形成由低到高、逐步加深的渐进的认知体系。

  再来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作用。首先,其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辩证主义的唯物观。例如,在认识了空气、水、氧气、二氧化碳、铁、铜等各种物质的存在和性质之后,学生头脑中“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念将更为清晰和牢固;而从上述物质的相互变化之中,学生又能领会“物质是普遍联系”这句话的含义。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方法,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归纳认识气体所必需经过的步骤和方法。这是对归纳和对比能力有效的提升。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易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夯实基础,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化学教材,都以不同形式介绍了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初中阶段

  从日常生活出发,介绍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氧气、水、碳等简单物质、常见金属、酸碱盐等。这些内容对于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认识化学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都有极大的价值。

  (二)高中阶段(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

  以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高中教材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电解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这些宏观概念的支撑下,去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人教版的新教材在对金属的介绍中,将不同族的典型金属放在一起,改变了之前由一种典型金属引出同族元素的方法,突出不同族元素间的对比,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更具有挑战性。在非金属元素的学习中,选取了氯、硫、氮、硅四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典型先让学生熟悉。经过上述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主族的典型元素的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些还是一个个的“点”。接下来,教材安排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在点的基础上,把同一主族的一个点扩散成几个点,连成一条“线”。显然,同族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才使得这条线变得有据可循,也较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另外,高中阶段介绍了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等。这部分内容每节都是以最简单、最典型的有机物为代表,详细地介绍其结构、命名、制法、性质等,再展开对其同系物的研究,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谓是多而杂、零而散,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可能张冠李戴,对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混淆不清。因而,在这块知识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感觉零散易混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凸显不同之处,方便他们灵活地学习和提取。

  (一)加强感性认识,多法协助记忆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化学现象的反映,就说明它的形成一定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的。这时就应当充分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验观察并自主归纳等方式来教学。例如在进行金属性质的教学时,可以把实物向学生展示,通过有关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对现象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会更深地印在他们脑海当中。例如在“钠水的反应”教学之时,可以用关于钠的几个奇特事例做导入:你见过可以用小刀切割的金属吗?你相信“水生火”的说法能实现吗?一连串的引入过后,学生必定有疑惑之处,他们会带着问题观察钠与水的反应。在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之后,对于开始的设问,学生多半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解释。这里就是充分利用了感性认识的优势,结合鲜明的实验现象,去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感性认识不仅来源于实验教学,用文字和符号同样可以精彩地演绎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时,通过猜谜或诗歌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记忆。例如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认识它: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这种方法联系了化学式,生动形象,同时也复习了碳和氧气的性质,一举两得。又例如,学生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中氢气的通入和停止通入、酒精灯点燃和撤离的顺序经常搞错,这时可以在解释原因的基础上补充一句话: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简单形象而又一语道破实验关键。这样的例子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不胜枚举,化学教师在多参考已有的各种资料的同时,如果在教学中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教学收获将会不可估量。

  (二)树立典型案例,以点至面教学

  中学化学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进行分类,每一类中都有典型的代表,对典型代表物质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影响对同一类别其他物质的学习。从学习类型上来看,这叫做学习迁移,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性质的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详细和深入,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讲完氯及其化合物,再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律中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性质相似的规律去学习该主族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学习中,要改变问题完全由教师提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尝试通过讨论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

  说到以点到面,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不得不提。各种类别的有机物都有一个典型代表:烷烃以甲烷为代表,烯烃以乙烯为代表,醇类以乙醇为代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抓典型”的思想方法牢牢渗透,让学生在接触有机化学一段时间之后悟出一个规律:学习一类有机物,只要掌握这类物质中最基本、最简单那种物质的性质。这一类别中其他物质的类别都与它的代表物类似。这一递变规律会使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变得紧凑和有序。

  这种以点至面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值得继续深入地研究和使用。

  (三)结合生活实例,系统联网归纳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知识量相当大,如果只从理论上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比归纳,通过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活用看不见的“线”连接起来,促进学生联想,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引向化学的世界,再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有关氮氧化合物的资料。课堂上可先进行简短的主题演讲:NOX的功和过。学生将自己所找关于氮氧化合物的资料根据题目的要求展示出来,之后教师需要恰到好处地总结和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几种物质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们的哪些性质决定了它们有这些作用?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下。这样的导入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需要学生在课前下功夫,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具有有一定的启发性。

  在学习完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由于知识零散,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这又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这是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图的样式没有限定,只要利于总结知识即可,现举一例:

  氨水

  ↑

  HNO3 NH3 强氧化性

  ↓

  铵盐

  ↓

  有关化学方程式 有关化学方程式

  除了上述方法和策略外,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规律,从根本上认识事物的“所以然”,理解性学习。只有结合教学实际,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使元素化合物这块化学学习的地基打得更加牢固。

  地基打得更加牢固。

  元素化合物知识把握

  一、把握课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根本。化学课程标准中都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归人“身边的化学物质”,大体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五部分内容,对每部分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了详细的达标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每部分内容时都要认真研究、把握课标,准确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把握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对“钢和生铁”这两种合金,只要达到“知道”的要求,在复习时不必挖掘太深。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而且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化合物、金属和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盐和化肥、常见的有机物等七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完善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来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我们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2.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吗? 3.能用通过水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吗? 4.将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5.《石灰吟》这首诗歌中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

  四、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复习效果怎样,目标有没有达到,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中反馈环节不可缺少。课堂检测不能形同虚设,课堂中有反馈,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复习时一般通过学案中设置的“方法形成”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解题方法情况,“课堂检测”则是反馈复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案中设置的习题都是笔者在课前精心挑选出来的,有经典题、有近几年的中考题,覆盖到每一个考点,兼顾到各种题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就设置了有关实验现象的选择题和有关催化剂的探究题。对习题的讲评也应重视,要评出问题的特征,评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最后在本课总结时再让学生交流复习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对于教材和学案是否还存在疑问。如复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有学生就针对教材中的氢氧化钠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做干燥剂吗?”其实对于这个知识点,不少学生都存在认识误区,笔者及时纠正,指出氢氧化钠固体存在潮解现象,故氢氧化钠固体才能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而溶液是不能的,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巩固了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学习了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报告后09-25

学习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的心得体会09-25

读写教学策略09-25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