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5 05:18:58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一、潜心研究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1.学情:知识落实不到位;知识理解欠灵活;知识网络未形成;知识迁移显薄弱;审题答题不得法;总之,点不清、线不明、面不广、常遗漏;思不活、法不明、难迁移、分不高。

2.近5年高考试卷在教材中的比例

第一、综合五年高考来看,“古代中国”、“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的分值始终比较稳定,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必须重视这三块内容。

第二、“现代中国”有24个考点, 现代世界” 有33个考点, 但五年来分值比例相对较少,分值比偏低。

第三、 “古代世界”考点较少,但每年都会涉及到一点。尤其注意的是从2017年高考开始古代世界只作为材料题进行考察,不再作为选择题进行考察了。

第四、中国史分值比例在不断地上升。

3.高考考察方向:

第一、突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第二、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原则。

(1)加强解读信息,调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考查。

(2)加强对图表阅读运用能力的考查。

(3)加强对知识迁移与概括能力的考查。

(4)加强史学方法的考查。

(5)加强多元理解、综合分析、思辨能力的考查。

第三、紧随史学研究动态,设置开放性试题,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模块内中外知识综合性增强,注重教材之间的整合。养成历史通感意识,提升纵横知识的联系。

第五、以史观为引领,突显多元史观的考查。领悟多元史观,培养历史思维。

二、合理布局

1. 方法的确定:常规复习,按课本章节复习,注重基础。

2. 进度的安排

(1)高二第二学期:完成必修一所有内容的复习;

(2)高三第一学期:争取完成必修二+必修三前三个专题的复习;

(3)高三第二学期:3—4月一轮收尾+二轮复习(通史);(两次模考)5月:热点复习、回归教 1

材;(仿真、仿时考)

3. 内容的整合

选修一内容穿插到必修教材中复习,以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如:把“商鞅变法”放到必修二的“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中进行复习。

三、策略引领

1、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升解题技能

2、教学模式: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点拨、课堂巩固。

3、课堂要求:三三活力课堂:“三至少,三至多,三精讲”

“三至少”:每堂课互动对话至少10人次,激活学生思维;每堂课动手训练至少15分钟,及时迁移能力;每堂课至少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确保教学时效。

“三至多”:每堂课使用幻灯片至多15张,精用教学素材;每堂课老师连讲至多10分钟,廓清知识要点;每堂课老师主讲至多25分钟,突出学生主体。

“三精讲”:专业地讲,让学生在学得新知的过程中享受到追寻真理的快乐;生动地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架设起通向未知的桥梁;简洁地讲,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领悟到学科知识的奥妙。

4、具体操作:

(1)、课前准备:学生先行,运用学案导学,让学生提前对内容进行复习。

(2)、课堂过程:

①明确目标——考试说明与考点细化;

②交流呈现——落实基础知识;

③教师点拨——概念阐释、考点解析、史观教学、“小专题”穿插等;

④课堂巩固——选择题训练,适当增加材料题。

(3)、课后训练:把学科思想与方法、能力目标贯穿于日常的习题训练之中。

①精心选题用题:选用考查主干知识、考试内容、学科能力。

②精当讲题析题:用数据、让学生、变式题来进行题目的讲解。

③题量不易过多:除了每堂课的考点专项训练外,每周再留45分钟左右的作业量(12道选择题+2道材料题+1道选做题)

5、答题技巧(审题指导、解题方法、答题规范)

(1)选择题技巧:①找出设问关键词。②找题干中的有效信息。③找出题目跟所学知识联系。

(2)非选择题技巧: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②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找出材料题的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③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明确解题的方向。

④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把设问入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3)答题规范——答题时间、文字书写,审题、答题布局都要求做到规范和严谨。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谨防误区

误区一:文综学科让位现象

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3+X”高考改革后,“3”在总分中所占权重增加了,而“X”中的每一门学科权重大大下降,已失去往日“3+2”高考各科分值平等的地位。因此,不少师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学科让位的想法和行为,把本该投入历史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让位于其他学科。显然,这与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克服偏科现象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

误区二:新一轮“题海战术”回潮现象

经过前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的改革,如减少题量、变革“传统题”,特别是借助信息迁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社会、生产生活问题,有效地测试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使愈演愈烈的“题海”训练有所扼制。还有不少教师在不加筛选地沿用“3+x”综合试卷的同时,大量操练一些外来的、牵强附会的学科间综合试题,大搞“题海”训练。显然,这种“多多益善”的训练观与当前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方向已背道而驰。

总之,历史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主动参预的积极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学知识取向(即知识立意)向能力与素质取向(即能力立意)的转变,要有全局、全盘思想,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课标、课本、说明、考纲、练习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复习中要在抓“双基”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近3年的新课改高考试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力争明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2017-05-12 20:03 | #2楼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模式需要新观念,历史教师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明确新的教学思想,寻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视觉,以利备考复习教学。其实,复习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效率和质量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与课改思想,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和课改思想的出现必然要引起高考命题的相应变化,复习备考时要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做到有的放式。以课标要求为准绳,重新组织教材的结构,以新的视觉和理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以往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复习,习惯从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展开,但近几年命题都以“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可将此条线索分解为三个专题: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历程,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近现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联系比较。这样就重新整合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二、抓“三考”,进一步把握复习教学的方向

“三考”即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抓“三考”就是抓师生对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的重视程度、研究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证明,抓好“三考”可进一步增强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把握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效果。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备考的总纲,是师生复习的指南。因此我们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1、《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高考试题 我们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讨论:(1)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比较;(2)考试说明的组成;(3)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又分为知识点和考点与高考试题、题型示例与高考试题)(见附表1、2)。通过分析、研究及考

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和考试中三个层

次要求的试题的具体模式,进一步明确高考复习的内容,严守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表1 2000--2017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比较

2、(与上一年比较)题型示例简析

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来学习研究保留试题和增强试题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的层次,研究命题思路,掌握答题要点与方法,结合当年高考试题,注意高考命题的走向。

3、能力的要求与培养

以近年来试题为例,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进行逐条分解,讨论每个能力要求总已考哪些知识点,还可能考什么知识点,讨论典型知识点在能力考查中的生长点等。这样将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师重视“三考”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的意识,有利于在高考复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更要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讲明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照,使学生即使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作好迎考准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把握主体内容,夯实基础,加强网络化、结构化教学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或问史实,或问重要表现,或问特点,或问共同点;备选项或是课文的原话,或是对课本内容进行的归纳,显得非常朴实。不管高考模式如何变化,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来落实双基是不会改变的。因此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抓好历史事件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功夫夯实基础。什么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集中反映了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它能起到纵览全局和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较为合理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注重对本学科主体内容的把握。举例如下:

中国近代史前期80年,要从新的视角去观察,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主体内容。什么是中国的近代化?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但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代化最终未能实现。

中国近代史后期30年,可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体内容。

从1919年1949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解决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结果,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应以“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主体内容。

本世纪的后50年,是建设新中国的时期。其中前30年,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后20年,则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的20年,中国变化的根本特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成就和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人民正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进新世纪。

世界近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体内容。什么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巩固的条件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现代化进程。长达300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准备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长达100年的时间里,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我们应把现代化当成把握近现代史的总纲。

世界现代史部分可以把“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为主体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为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的复习,我们一般安排以下导学程序:(1)明确本章考点;(2)知识点的复习。复习的知识点并不是课本上简单的重复,而是编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差错和在往年高考中易错的知识点装订成“错题备忘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本考试(历史高考)以历史知识为载体,测试考生的能力和能力品质。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也显示:培养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故重视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高考复习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也体现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等。

首先,在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同时,适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在形成知识网络时,我们往往采取以下的导学程序:学生自己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完善→学生做题运用知识网络→与其他知识网络联系、比较。

其次,研究高考题和历年高考历史试测题的命题思路,以综合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品质。如:

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①四大学派的代表人分别是谁?

②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③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⑤近代史上,儒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有何重要变化?

⑥对于儒家思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正确态度?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该题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四大学派主张的理解和认识,突出对知识的运用、分析和对观点、主张的评价等学科能力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品质。

再次,重视解题训练,探索和掌握正确的解题思想和方法。解题能力是解题时考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两大题型(单项选择题、综合题),重点是四个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案规范化)。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典型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通过练习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要重视近两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 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重视历史高考开放型问答题的设计,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开放型问答题以其学术性、可逆性、创造性以及开放性而更具魅力。它加强了对考生思维个性的测量,突出对考生思维严密性的考查同时加大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力度。在设计时主要参考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 通过创设新情景,给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不作评判性限制,由考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关于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任务;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模式2 通过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或看法,由考生判断,在参考答案的设计中,给“换位思考”、“他向思维”列出考生答题中的可能出现的观点或看法及其推导方式、论证内容、论证过程。如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一文中谈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证你的看法。

模式3 把试题命题的注释和补充说明作为开放型问答题命制技术支撑,把考生的思维正确导向开放。如美国当代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讯》中指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的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注:此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无论持赞成、反对或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史论结合,均同等评分。)

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承担这一任务的高三历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本学科知识,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没有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复习安排,没有一个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因此这需要我们的高三教师去认真、深入地研究高考。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研究03-03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09-25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09-25

历史高考备考计划12-13

高考复习计划06-13

高考复习计划05-07

高考复习计划05-07

高考复习计划10-16

中考历史复习计划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