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

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

时间:2022-09-25 05:15:27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

2012年10月底,我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这次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我不仅参与了这次活动,还与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进行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同课异构”。下面就“新经济政策”这一内容的教学策略谈一些理解与认识。

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提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领导苏俄(苏联)人民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笔者认为,在人教版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三部分内容中,“新经济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在有关这一课题的“同课异构”实践中,我也是基于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历史思考,通过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这一重点难点问题的。为此,采用了两方面的策略。

第一,通过典型材料和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苏俄现实,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角度组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的基础上,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材料一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二 《进攻与退却——试评苏俄的“直接进攻”与“间接过渡”》中说:1918至1919年2月的统计:个体经营农民的土地在全俄32个省中占96.3%,而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土地只占3.7%—4%。俄-国有一亿五千万人,农民是一亿二千三百万,占总人口的82%。

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先让学生依据材料一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共性:如公有制、行政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

和价值规律;再结合材料二,分析、思考材料一中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然后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思考苏俄的国情的特点;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历史认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苏俄还是一个“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地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苏俄的国情,战争结束后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这次起义极大地震动了苏维埃俄-国。因为就是这支队伍,1917年十月革命时率先发表声明,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万岁”,并“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这支曾经的布尔什维克党最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反对布尔什维克,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党”“立即撤销余粮收集队”等口号。水兵起义虽然最后被镇-压,但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面向现实,因而果断结束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无定法”,但观摩同行的“同课异构”设计与实施,应该说受益匪浅。如沈老师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中的具体困境来陈述与分析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有两个阶段,从1918年初到1920年春天是第一阶段。面对战争的危急局势,这一阶段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比较顺利。但战争基本结束的1920年春天,这一政策没有停止,仍然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严重的不满。当时,在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反抗,政府不得不派出工人征粮队,带着武装到农村去征粮,这就直接引发了农民的武装反抗。由于征粮出了问题,战争结束了,粮食总量却少了,所以城市的供应难以维系,实物分配制包括食品的分配都无法正常进行,又引发了工人的不满,出现了工人罢工。当时部队里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的供应也受到了影响。1921年2月,彼得格勒工人罢工的消息传到了距这座城市几十公里外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这里的水兵大多出身农民,通过家书了解到:余粮收集制的实行,导致父母亲在家里种的粮食都被政府抢走了——这些曾经忠实于苏维埃政府的水兵十分不满,最终由于支持彼得格勒工人罢工而发生起义。这就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战胜国内外敌人赢得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后面对的危机局面。怎么办?苏维埃政府一方面采用强硬的武力进攻手段镇-压水兵起义,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作了妥协:召开俄共(布)代表大会,停止导致农民工人士兵都不满的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了粮食税以后的余粮由农民全权决定。

《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回顾这段历史,后人可以看出这一农业政策的变化不是列宁等人“讨论”的结果,而是形势所迫的无奈选择,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那些起义的海军士兵们以特殊的形式参加了“讨论”。

第二,通过列表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

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列表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

表格内容和相关设问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两个角度思考:所有制——从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恢复部分私有制;管理体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行政军事管理转变为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借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市场”这些东西来发展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后退”,当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进而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中的具体效果,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观察沈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是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引出问题,进行“新”的分析的,但其叙述表现出“粗描”与“细致”的结合:

粮食税政策实行后,由于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粮食税的征收仍然困难。本来粮食税的总量已经比余粮收集制政策下少得多了,这样,城市的供应又出现了问题,巨大的粮食缺口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当时的俄罗斯农村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粮,到城市卖粮,就这样解决了许多城市缺粮户的吃饭问题。由于城市粮食供给极不平衡,“黑市”粮价被抬得很高。如果禁止这种“黑市”,国家又没有粮食来解决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所以,苏维埃政府被-迫同意恢复自由贸易,也恢复了货币流通。由此可以看到,这两个“恢复”的措施是苏维埃政府应对“黑市”被-迫采取的。

“恢复”自由买卖后,“黑市”的粮价仍然很高,普通市民承受不起;同时,有些工厂仍然无力开工。因为,他们原来是靠政府的余粮收集制提供原料和粮食,现在政府无法供给工厂进行生产的原料、维持工人生活的粮食,实际上,政府无力把工厂继续办下去。这样,苏维埃政府被-迫允许企业从公有转化为私有,再大

点的企业甚至允许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所以说,“允许中型和小型企业私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以租让的方式经营部分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和严峻形势下的无奈选择。这些政策的被-迫转变就构成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实行是社会环境和严峻形势下的无奈选择;二是其内容是在应对社会问题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 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看,这一政策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退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商品经济有关,但现在恢复了商品交换,因而这也是对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的“退却”。“新经济政策”不再无情地消灭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了,而是培植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帮手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 基于“同课异构”的实践分析以及相关教学内容的角度、方法对比,笔者认识到了“同课异构”活动的意义,对教学也有了深的思考。虽然我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是针对高三学生一轮复习的,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与实施,强调的是知识的归纳和能力的提升;但是,沈老师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例如,沈老师在教学中引用的材料并不多,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用基于史实的典型细节描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凸显的是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仿佛是历史的“亲历者”,并在一定的情境中“穿越”了历史,感受着近一百年前苏俄(联)的农民的苦难,体味着那个时代的工人、士兵、领导者所面临的残酷的现实,思考着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和对选择的迷茫,分享着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而且,与沈老师生动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课堂相比,虽然我也引用材料创设历史情境,但因缺少基于史实的细节呈现、讲述,所以在“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甚至热闹的“师生互动”之后,学生感受到的是干瘪瘪的、冷冰冰的、硬邦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沈老师的历史课堂不仅给学生,也给我的教学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和启迪: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历史的同时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历史的兴趣,给学生课后的历史学习以生长空间。如果从高三历史复习“实效性”的角度讲,即使我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得到“实惠”——“知识巩固”与“能力训练”,而沈老师的课堂教学则可能还需要学生再另外花时间去做“知识梳理”的基础工作,但我想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头梳理基础知识,应该是轻松而容易的。因此,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对我来说也大有启发——如何向沈老师学习,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力培养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努力构建生长型课堂,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2017-05-12 16:32 | #2楼

学校在5月份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接到通知我就开始研究教材,备课,和同组老师商量各个上课的细节,在每一个教学情景中会出现的状况给予解决的方案,课堂设计上另辟蹊径,努力寻找适合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调整教学策略。执教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从中感悟课堂所学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获得学习体验。可是在听完其他老师的授课后,我的不足是那样的明显,为什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角色不同。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教”者、“问”者、“师”者,一切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而如果老师也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学是激发还是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还是禁锢学生思维;是促进还是限制学生发展;是保护还是损害学生自尊心。后者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适宜学生的创造发展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造、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如此,还把课堂从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使之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教学方式不同。如果教师主要以单纯接受性学习为主,致力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教学中讲究知识体系的严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流畅。于是,教师遵循教材,拘泥教参,亦步亦趋,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过程,不出一点差错。学生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所系的线都会被你牵回到既定的教学套路中来。而其他老师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究、发展、创造的乐趣,关注的是人终生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相当重要的,不断的反思、学习,不断的对教材进行深挖,把握课堂细节的处理,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对比与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05-24

同课异构总结11-21

数学同课异构总结01-24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12-30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03-13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04-10

同课异构工作总结11-2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03-17

学校同课异构活动方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