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11-22 08:19:11 技巧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作为小学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学生,而且要精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更要巧妙优化课堂提问,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在优化语文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教学会更富有成效,更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我在教讲授讲读课文《可爱的草塘》时,教师设问“题目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草塘的可爱?”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效果更突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课文是从“草塘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这两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

细品味,读出感情,体会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深深喜爱之情。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味。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如我在教《花钟》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各种花的美丽姿态吸引,并对理解作者写作手法有很大的帮助。水到渠成的有感情朗读出来并且能看图背诵下来,使课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中,在作者的神态动作部分,我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久久凝视红旗,他在想什么?”把你想到的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看法,都被作者的爱国之情打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四、鼓励学生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灵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延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内容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如在学习《番茄太阳》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的“我”当作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循着作者的眼睛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那是因为盲姑娘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我耐心地回答”后的快乐显现。我们知道“明明”虽然自己已先天性双眼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我们随着作者弯下腰听到“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们的泪也跟着作者“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课文情感的冲击,产生

了的心灵共振。也是因为盲姑娘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时,她也要像好心人一样去进行爱的传递时而感动万分。“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她那“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明明”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触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此时的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那良好的感悟,善良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同学的研读中逐渐积聚,逐渐凝练,进而逐渐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1、创设情境,合作学习。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2017-05-12 14:32 | #2楼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五点粗浅的体会: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时,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赠”和“刘景文”;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秋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几种事物看出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的景色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诗人的心境。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边九天景物的特点。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秋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

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其实,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确定教学活动的顺序等。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策略比较宏观,理论背景更加明

晰。拿一堂课来说,具体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这是因为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可随着时间、地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但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有限的,教学策略比较稳定。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得较多,而对教学策略思考得很少。这是因为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于教师是怎样教的。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时候,就必然要探讨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教师备课要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现实条件来确定教学策略。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略。只有确定了教学策略的总体构思,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安排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的学习理论有个流派: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综合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说,其中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策略。从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可以采用以下种教学策略:一、讲授练习强化策略

这种策略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主张教师要讲清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小学语文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如汉语拼音中声韵母的发音,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写字的基本要领等可以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这是一种以教师教为主的策略。采取这种策略时,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努力减少同一层面上的机械重复,多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反馈矫正,尽量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让学生较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因而这种策略常常受到批评和责难。但是不得不看到,小学语文某些内容的教学,还是得采用这种策略。二、示范模仿迁移策略

这种策略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但它已经注意到学习者内部作用。因为迁移这个环节需要学习者较多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去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着重于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如字形的分析、朗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分析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这种策略。拿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来说,靠教师讲该怎么读往往收效甚微,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几乎立竿见影。再如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总有模仿的成分,而课文则提供了范例。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教师的示范要力求规范,如朗读要语音正确,情感处理得当,并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模仿。在通过模仿,基本掌握某种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条件促成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学习材料之间具有某些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实现;二是要进行概括,越具体的知识越不易迁移,概括成普遍原理后才有助于迁移。教师要努力设计有助于迁移的情境,如在一组写法相似的课文中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本组的其他几篇课文中去。在学生模仿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对知识或学习方法作概括性的小结。如在学生接触了一批形声字以后指出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有助于学生识记别的形声字。示范模仿迁移策略因其形象直观,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收效比较明显,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大量采用。但我们也要看到,采用这种策略教学,学生的创造性较难发挥,长期采用这种策略教学,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使他们只会亦步亦趋,不敢大胆创新突破。

三、操作领悟运用策略

这种策略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特别是发现学习的基础上,它不是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人类已有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后,一些后续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策略。如有位教师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一段为例,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他让学生每人试写(独立操作),

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写法,让学生分析哪种写得好,哪种有什么问题。

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

采用问句形式,看的人仍然不知道这一段讲什么。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概括不完整,内容有重大遗漏。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士们冲向敌军司令部。一座桥上喷出条火舌,冲锋的部队被压在小土坡下面,不能前进。

文字太长,不简洁。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既抓住主要内容,文字又简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概括段落大意应注意什么(领悟规律),再让学生试写以下各段的段落大意(运用实践)。

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在前,领悟规律在后。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操作、领悟、运用都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扶持、点拨。十分明显,这种发现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已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近年过去了,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策略,学生没有独立学习能力,势必在人才竞争中落伍。因此,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采用这种教学策略,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有了这样的观念,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和领悟。如写字指导,要领不是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揣摩范字,自己试写,再在与范字的对照中琢磨怎样把某一类字写得匀称、美观。又如朗读,在听了教师的范读后让学生研究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要这么读,能不能读得再好点儿,然后让学生试读。

由于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费时太多,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的是语言文字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就能举一反三。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选取那些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组织上。

四、质疑研讨小结策略

这种策略也是基于认知理论,它更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探究研讨,得出结论。儿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望旺盛,如果不是加以压抑,他们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来的。采用这种教学策略,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善于提问。操作上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己研讨,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然后作出结论。结论可以由教师来作,更应提倡由学生来作,至少要先由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总结。

质疑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用处较多,但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坚持使用。从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角度来看,这种教学策略需要大力提倡。要告诉学生,发现了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探讨,使质疑和探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这种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有教学民-主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当我们比较客观地剖析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背景和利弊后,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各种教学策略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有其适用的范围。在教学不同的内容,为着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应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为此,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后两种教学策略需要大力提倡,把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转移到让学生发现、探究为主的轨道上来。

实施后两种策略,仍要注意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熟练,因此要以前两种策略作为辅助性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3-0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与案例研讨的培训小结09-25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读写教学策略09-25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

儿童故事教学策略03-17

英语教学策略09-25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09-25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