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9-25 05:13:31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诗歌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学习诗歌,是了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书都有不少诗歌出现,这充分体现了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新课标指出,学习诗歌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诗歌教学呢?本文就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所出现的诗歌浅谈我的几点想法。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一、 了解背景,填补空白。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而且,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与诗的写作背景,就能缩短学生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在讲授《春望》时,先介绍诗人杜甫及其背景是有必要的,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安史之乱开始,他流氓颠沛,竟为叛军所俘,在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乡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诗。学生了解完诗人与这些写作背景后,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为学生理解诗歌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解读诗题,理解内容。

1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如:

1、《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都城。)

2、《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是由什么路出行?(渡江,由水路),谁送别谁?(诗人设想故乡的水送别自已),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兴致勃勃还是忧心忡忡?为什么?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诗的“诗眼”就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抓住这句诗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从多个角度铺写战地气氛和战争场面,但只要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就不难理解诗人赞颂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了。

四、 欣赏诗句,引发情思。

初中所选的诗歌都是一些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理解这些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又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1、 杜甫的《春望》,其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这是诗人望后所思,用“花”、“鸟”反衬诗人沉痛的心情,更显得“感”之深,“恨”之切。

2、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名句“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2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还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 联想再现,想象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勾勒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阳下的枯藤附在老树上,树上站立着几只无精打采的乌鸦,作者独在荒凉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进,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些联想与想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苍凉的意境。

六、 反复吟诵,体味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吟咏是鉴赏诗歌美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吟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我也一直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前辈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一个方面,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2017年6月1日

中学语文诗歌体验式教学策略初探2017-05-12 13:33 | #2楼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教学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初中生阅读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与“体验”意义相关的词语如“体会”、“领悟”、“感悟”反复出现了很多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多次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深入文本。学生要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体验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由此可见,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体验教学思想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是“语文体验式教学”,为什么要将“体验式”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去,结合诗歌的特点,诗歌体验式教学又可以提出哪些有效策略,下面本文着重就以上几个问题作一些具体地阐述。

一、“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一)什么是“体验”

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概念。“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从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出,体验重视实践,体验是个体的亲身经历,是动态的过程。体验的目的是要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最终是对外界的一种认识。体验,在心理学上,主要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可见,体验与人的情感与意义的生成紧密相联。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体验的内涵主要是指审美体验。体验是对材料的感知,是再认识的过程。体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本解读中产生的感悟、理解来和作品、作者沟通,达到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在审美中生成新的体验,在体验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熏陶中升华情感。

(二)什么是“语文体验式教学”

体验有其独有的学习功能,若将体验运用到学习中去,就会具有强大而独特的学习优势。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等方面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引导学习者参与这种环境和活动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最终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分析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许就可以将语文体验式教学概括为,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创设适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感知与内省体察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营造情感氛围以沟通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和诗意的文本中汲取精神营养。

二、诗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阅读鉴赏”中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明确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与情感活动,加强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诗歌的内在特点是抒情,不管是写景、咏物、叙事都是为了抒情。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情

感体验,在诗歌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的字句中、富有韵律的节奏中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体验意象的内涵,感受审美意味,从而深入地把握诗中丰富的情感信息,并通过开展个性的审美活动,使情感理性化和审美化。“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①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明智之举。

三、诗歌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诗歌体验式教学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那么,结合体验式教学,诗歌教学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一)多元解读,彰显个性

传统教学讲究观念的一致性,即教师努力将学生的不同理解统一于教师对作品的划分、概括中。教师是“引导者”,只不过是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见识范围内。现代对话理论则提出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体会、想象,鼓励“各抒己见”。并进一步指出,阅读过程中存在着“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三重对话关系,其中的“文本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强加到学生身上,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与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体验,包容并欣赏学生合理的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审美意识。

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如果有学生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世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是移情于物,也未尝不可。若有的学生解释为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久别家乡、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也不失为合理的解释。

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习惯于已有的思想、文化、修养等形成的阅读模式去分析作品。教师的一言一语并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的所感所想并不是毫无意义。因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加深体验、深化认识。

(二)美读法,感知音韵美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着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知诗歌本身的音韵美。诗歌的感性形式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美读不仅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上,而且还能通过对节奏的变化和情感起伏的感悟,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在讲授诗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符合诗歌意境的情境,让学生回味自己曾有的“体验”。然而,学生囿于自身经历,有些是不曾经历过或是某些体验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积极去创设情境。“教师在教育中,可通过播放录像、听录音、朗诵等形式创设审美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形象的鲜明生动,产生依恋、振奋、敬仰等主观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审美的情感与愉悦,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美的表现力。”②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可以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潺潺溪流的幻灯片或录像,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与大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

再比如,在讲舒婷《致橡树》这首诗时,可以让男生和女生轮流齐读。在诗歌结尾处,引导学生将短暂的停顿与重音结合起来,以一种深情的语调将情感推向高-潮,突出强调在新时代觉醒的女性,所发出的爱的双方应该保持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呐喊。

要想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美读法不失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三)以意逆志,解析意象

所谓“以意逆志”,是以用自己的“意”即切身体会去揣摩作者的本意,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推求作者之志。“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以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知觉(合称感知)为起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产生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随着认识过程的不断发展,情感活动也逐步深化。”③为了更好地理解诗人之志,应该注重解析诗中的意象。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

例如,教学《山居秋暝》时,可让学生分别想象、捕捉诗中意象性词语给人带来的感受:空山开阔、新雨清新、秋晚幽静、明月高朗、松间疏朗、清泉清澈、浣女生机、渔舟灵动等等。由此,学生通过感知这些意象,就可以了解到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诗人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无疑就流露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再从这一基础上推测并感受诗歌“空灵”的整体意境。

再比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藤”“树”与“鸦”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植物和动物,但在语境中加上修饰语“枯”“老”“昏”后,就有了感情-色彩,再将其组合,就不难推测出一种浓重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境,再结合后文,就不难理解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四)多篇串联,比较探究

多篇串联比较探究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篇课文串联,进行比较探究。可以通过比较凸显“显著差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从而加深理解。比如,可以将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进行对照阅读。学生就会明白《致橡树》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主张夫妻双方人格的独立与平等,一方不附属于另一方。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中表达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但诗人俨然把爱人看作了自己的附属品、私有品,希望爱人永远归属于自己。

诗歌体验式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吸取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不断深化发展。当然,在诗歌教学时,我们面对的是浑然一体的诗歌作品,很难用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方法而不涉及其他方法,因为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要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立体地解析诗歌,全面领略诗歌的艺术美。

【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09-25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09-25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初探09-25

小学毕业班有效教学策略初探09-25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教学策略09-25

促进中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策略初探09-25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