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
本世纪初以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予以高度关注,学术界对这一新现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吕书良[1]、冯建平[2]、殷殷[3]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胡跃高[4]、米寸美[5]、袁君宝[6]等学者研究了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郑明怀[7]、周倍良[8]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村官”的功能定位;黄露[9]、冯建平[10]、万银锋[11]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针对北京、浙江等地大学生“村官”现状已经有了全面的调查,而江苏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还不够完善。
徐州市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4年,有着充裕的经验同时存在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客观了解徐州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大学生“村官”的真实想法、以及此项政策在徐州施行的情况,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基层状况的认识。同时为国家进一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并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我国农村基层建设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
1.1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基本情况
徐州大学生“村官”基本工资为1000元左右,薪金待遇与当地村民收入相比,已经算比较高的,但与他们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在徐州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其工资补贴是由江苏省政府统一拨款发放,不再增加所在乡镇、村的财政负担[12]。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包括文学、经济学、法律、管理、医学、计算机、农学、理工类等等;大学生“村官”的学历,有大专、本科和硕士。其中90%的大学生村官拥有本科学历。据调查,66.7%的大学生“村官”任职地为家乡所在县、市,这使他们对当地农村生活环境很快适应,与当地村民沟通比较顺畅;50.7%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任村委会主任助理,30.4%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这便于他们向本地村干部学习,遇到困难、问题可以直接向有经验的村干部咨询、求教。
对大学生“村官”生活情况的实地访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工作的真实状况。4到8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简单的铺盖,简陋的布置。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没有办公室,集体宿舍既是他们的生活场所又是办公的地方。虽然农村生活环境艰苦,但是59.4%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生活条件比较满意;55.7%的大学生“村官”对办公条件比较满意,他们表示了解农村的境况,懂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磨练。
1.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
大学生“村官”大多数能够为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向农民传播法律、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农民生产、生活观念;为村民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
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惜冒风险,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承包蔬菜大棚创业致富,以此调动周围村民的积极性,参与脱贫致富的活动;有的大学生“村官” 为村民建设销售网站,帮助村民解决信息不畅通导致的滞销等问题;有的大学生“村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建立农民自己的网站,提供农业专业搜索与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问答、农业知识百科、技术培训课堂、农产品在线展厅、国家“三农”政策新闻等信息搜索的网络平台;有的大学生“村官”设立农业合作社,解决农民买东西贵、难、不方便的问题,为农民提供安全、快捷、便利、优惠、贴心的服务;有的大学生帮助农民招商引资,加 1
大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等等。
在徐州市,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受到了村民和村干部的肯定与支持。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
2.1.1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才能
在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只发挥了一点才能。到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很少, 不能人尽其才。除农学专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或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村网站建设等方面发挥专业技能外,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联系。加上农村工作环境和生活境况的不熟悉,使得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心理落差很大,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2.1.2 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27%大学生“村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23%大学生“村官”缺乏管理经验,21%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不了解,18%大学生“村官”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8%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交流有问题,还有在村民中的威信等问题。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高问题。要在农村顺利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们表示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其他没有实际27%
23%
题8%
图1 大学生“村官”的劣势
2.1.3 大学生“村官”实际经验不足,难以真正满足农村需要
在问到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有40.3%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经验不足,许多大学生“村官”刚毕业,没有很好的社会经验、没有相应的农业知识、不了解农村的一些具体状况、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组织管理经验缺乏、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使得其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很好的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
图2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4 大学生“村官”不能扎根农村
调查显示,只有19.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任期满后留在农村。在我们走访的镇中,或多或少都有任期未满就离开农村的。有的镇上大学生“村官”任期没有满,就已
2
经流失一半以上。有的人放弃当“村官”选择读研、有的人参加事业单位的考试、有的人选择工作。可见大学生“村官“流失的严重性。
考研考公务员留在农村
找工作
图3 大学生“村官” 任职期满后的打算
2.2 地方政府问题
2.2.1 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缺乏规范性
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乡镇、村以及相关的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以大学生本人的工作汇报总结为主,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宏观性。无论是培训、考核还是激励,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操作,与此相应的平时的管理工作也相对薄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典型的挖掘、问题的发现等方面,缺少有效的载体和稳定的机制。
2.2.2 重选拔轻培训
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选拔时非常重视和严格,录用以后除了上岗培训之外,并没有得到经常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论培训、心得交流和工作研讨,较多的只是以会代训而已。这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2.2.3 忽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帮带
大多乡镇、街道虽然对下村工作大学生制订了传帮带、结对子计划。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学历高、觉悟高,在农村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形势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和帮带较缺乏,大多是靠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快速成长成熟。
2.2.4 职责不明,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村官”表示村干部让他们做的是收杂费等的琐事,很少有实质性的工作任务。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大学生缺乏工作主动性。
有42.2%的大学生认为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支持主要是精神支持。很多大学生表示,政府只有精神支持,但是缺乏权利、资金、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问题使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做一番事业的信心受挫。
3 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
3.1 有效选拔大学生“村官”,认真抓好岗前培训
组织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于考试和面试,而应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品行作风、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13]。这样可以保证大学生“村官”数量的同时,还能保证质量。而且,节省对所有大学生“村官”的盲目培养,有重点的支持农村创业等在农村干实事的大学生“村官”,利于大学生“村官”的长远发展、工作的“深入”和农村建设的成效。
岗前培训,对大学生“村官”至关重要。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经验传授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学习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到农村工作后,要建立正常的“传帮带”制度,实行优秀基层干部一对一帮助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适应农村工作[14]。
3.2 重视大学生“村官”思想心理与价值
无论是对大学生的选拔、培训还是聘用,在注重他们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意识、心理落差的变化。地方政府要善于引导他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避免他们在农村这种与城市境况悬殊的环境,因为一时的难以适应,挫伤在农村奋斗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要多用,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农村的价值,利于大学生扎根农村。不仅要靠适当的待遇留人,更要以事业激励人。地方领导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要多压担子、多交任务,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让他们积极参与科技与信息推广、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村镇规划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结合所在村的实际,及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支持他们大胆创业,为他们更好地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3大学生“村官”要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要端正思想,真正下村、多与村民沟通,要抓住基层锻炼的机会,为村民做实事,以尽快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让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和成长[15]。真正成为农村干部的新鲜血液,为农村注入活力,让村民信服。
3.4创造良好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农村条件比较艰苦,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落实激励保障政策。比如,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安家补助、户口管理、助学贷款偿还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政策要确保兑现;相关的部门要多给大学生“村官”们更多涉农方面的培训和工作指导,帮助他们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及时研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大学生到村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各级财政要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办公经费,在保证按时发放工资补贴之外,政府可以放宽政策,提供资金,允许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效益来提高收入水平,形成灵活的收入机制。政府在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
湘北地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017-05-12 10:06 | #2楼
2017年8月,常德市迎来了首批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一年,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我们对湘北地区的澧县、临澧、津市等地20余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成长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以及向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组织部门领导了解情况等方式,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一、本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各县(市)组织部、各乡镇党委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予以高度重视,在工作和生活上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便利,使大学生村官更快地完成了角色转变,更好地进入了工作状态。
1、任职情况。调查显示,77%的人担任村支书助理职务,23%的人担任村主任助理职务,10%的人因各种原因流失。在任职的这部分人中,近33%的人对自身岗位职责不够明确,驻村多是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教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村务管理方面工作则涉及较少。
2、适应环境情况。调查中,44%的“村官”及早的进入了角色,通过和群众拉家常、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等方式,和群众迅速打成一片,但也有近51.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具体做哪些工作并不清楚,甚至有20.8%的村民表示不认识大学生村官。
3、带领群众致富情况。大部分“村官”能够借助农村远教站点及网络,提供给群众各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并及时掌握农副产品供需方面的信息,带领群众抓住商机发家致富。
4、驻村文化发展情况。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使农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70%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组织村民观看科教片、文艺片等,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近90%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农家书屋等方式,带给村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5、个人发展意向情况。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任职期间有机会或任职期满后,个人首要意向是县直及更高层次的公务员,而少部分人愿意在政策支持下考录乡镇公务员,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职。
调查发现,实际执行中,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缺乏针对性。在此次调查对象中,只有30%的人以为祖国做贡献、支援基层建设为出发点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而50%的人仅仅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是今后工作的一个跳板,工作中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充斥着浮躁情绪。如何把真正愿意到农村建功立业的人才选入村官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缺乏指导性。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一般都较为艰苦,加上对工作情况的不了解,工作中碰到几次壁后,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参加工作时激昂的情绪逐渐冷却,加之没有专人进行及时疏导,少数人滋生了懒惰或失落情绪。
三是大学生村官的本领缺乏实用性。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农村常见的村民矛盾调解及农业专业技术时,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本领,使得和农民打交道时融入不了氛围,难以和群众打成一片。
四是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缺乏经常性。中组部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扮演何种角色,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乡镇党委对他们管不上,而组织部在管理上空间距离又太远,不能及时地掌握其工作动态。
五是大学生村官的留任缺乏保障性。湖南组织部印发的《2017年湖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细则》对村官的正常流动,大多鼓励向高层次机关事业单位发展,而对于如何留住一批优秀人才继续在乡村发挥才干,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内部因素。一是参聘动机不纯。受高校毕业生增多的影响,部分人把大学生村官看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救命草加以利用,由于缺乏对基层工作的热情,缺乏长期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二是所学专业不对口。农村相对于城市所涉及的专业面相对较窄,只有农业、法律类等知识运用广泛,使得部分大学生村官难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三是基层经验缺乏。大学生在校期间,打交道的对象多是学生及城市人群,思维、习惯等都已成型,对部分非农村生长的大学生而言,缺乏和农民相处的经验,使群众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2、外部因素。一是相关政策不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自1995年部分省市区自发实施探索到去年的全面施行经历不到短短十五年,相关政策、规定等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完善。二是文件政策不重视。部分乡镇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不够重视,上级部门下达的文件精神不正确落实,使大学生村官培养、考核成为一纸空谈,三是责任意识不到位。就村民和村干部而言,他们既对大学生缺乏了解,同时普遍认为他们在农村工作并非长久之计,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走就走,与大学生村官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改进工作方式,从四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1、在“下得去”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村官选拔制度。
从基层做起,是对能力和意志的一种考验,选取真正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开展农村工作,有利于他们沉下心来为群众谋福祉。一是从“选择”做文章。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村民逐渐减少,农业技术性人才日益缺乏,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不仅能让专业学以致用,更有利于帮助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二是从“愿意”做文章。基层条件较为艰苦,只有真正热爱这份事业,才能经得起磨砺,沉得下心来为民办实事,因此在笔试中要适当增加农村常种作物、农业常用机械等相关方面考题比重,把机会留给对农村工作有准备的人。三是从“优秀”做文章。在面试中,增加与群众对话的模拟场景,加大对考生处理问题实际能力的考察力度;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采取先试用后聘用的方式,确定最终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才。
2、在“用得着”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培养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快速成长。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首先是岗前培训。以参加创业基地培训的方式,在上岗前对他们实行半个月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农作物生长规律,学习农业专业技术,提高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其次是工作中的培训。其次是在岗培训。在农作物病虫高发期、综治维稳特护期等特殊阶段进行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边学边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二是加大帮带力度。明确帮带人具体责任,把帮带效果纳入帮带人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加强其帮带责任感。三是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实行贫困村任职。到经济条件较差或是地理环境偏远的任职,增大他们的施展空间,让他们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实行交叉任职。在能胜任原有的岗位职责基础上,让他们兼任民兵队长、治安主任等职务,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乡镇党委的有效管理。四是加大考核力度。鉴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提倡“就近考核”,由组织部把关、乡镇党委具体负责考核事宜,加强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性。
3、在“留得住”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配套保障制度。
培养的优秀人才,需要使其留得住、沉下心,继续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身力量。一是提倡本地任职。大学生村官分配到户籍所在地或邻近乡镇任职,村民对其有较强认同感大多对他们认可,有助于优化工作的环境,增加长久工作的信心。二是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扎根基层、奉献基层,营造建设家乡、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氛围,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对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提供住房、增加工资等;对在工作年限和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村官可尝试转为事业编制,让他们能够轻装上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在“上得来”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村官综合能力。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安岳县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9-25
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的几点思考09-25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09-25
对大学生士兵现状的思考09-25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桂林市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其思考09-25
提高的思考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