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初中教学现状的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认真。据笔者对本校1300多名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并认真主动学习的人仅占10%左右;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的人占42%左右;偶尔学习的人占35%左右;完全不学的人占13%左右。从某县中考成绩看,近十年会考的总分值是60分,每年的会考成绩都在30分左右,最低一年的成绩是25分。从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和学校领导把历史看成是“豆芽科”和正科之间的学科。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历史学科的教改努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凡此种种说明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已经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分析其原因,对于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造成初中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的滞后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因
1.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
许多人对历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让人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回答历史的方法而已,他们不能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含义;更不能理解“以史为镜”的含义即历史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是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培养学生求生挣钱的技能和本领,并且会考成绩只占60分,与数、语、外等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2.许多人存在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
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字就能学历史甚至教好历史;学历史不外乎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等,更何况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获取历史知识,诚然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学好历史,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历史教学来学历史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作用体现在历史学习方法的获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等,这是通过其他渠道不能比拟和取代的,正因为有了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不认真思考,甚至有的老师也教学生“热炒热卖”的方法,而用不着平时去花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1.从教材的内容看
过分强调政权的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在表述语言上显得过于抽象,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史、人物史内容较少。以川教版历史为例,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史内容的重点是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变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在表述制度和措施时语言过于抽象,如世袭制、分封制、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制、尊儒术兴太学、科举制、专制等,这些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些吃力,因为不适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地方教材因没有列入考试范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历史在人们心中显得非常遥远。2.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看
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述、讲解,很少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图示法。有的专业素质较高、语言功底较深、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会“一讲”到底,有时会旁征博引讲一些故事,佐证一些资料,使课堂显得有些生气,学生获益较多。而有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勾”重、难点。这种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资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调查与访谈考案、历史剧等http://www.oh100.com基本没采用,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
三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发展
1.从教师队伍看
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由于历史在学科中地位较低,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
《对初中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从物质和时间条件看
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时间条件,以及教师自主安排教学的权利,如资料研习法、历史调查、访谈考察、历史剧的编排就需要经济和时间来支撑,而在现实学校教学中这是受到很大限制和约束的,如时间不能任意调整、安全责任的承担、资料的提供、资金的来源等,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总之,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制度,以调动历史教师的激-情和积极性;(2)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时间保障。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改变人们对历史的不良看法和观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2017-05-12 09:03 | #2楼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深感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尴尬。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700多学时的语文课,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实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究其原因,归结为一点,是应试的功利驱使所致。
新课程改革也推行4年了,语文课程标准将长期困绕理论界的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应该说,课程改革做到了三大解放:解放了学生,解放了课堂,解放了教师。
然而,纵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我们的课改在这片土地却是“穿新鞋,走老路”,削履适靴,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是愈演愈烈。从上到下,各级的“质量”意识都很强,评价一所学校办的好与坏,主要的指标还是要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入重考的人数来制定。这一评价机制必然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连锁反应。
学校为了提升办学效益,就只能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升入重高的人数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必然要成为被冷落的对象。语文作为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要突击分数,不像数理化那样立竿见影,更何况语文拉开分数的距离也不会像数理化那样大。所以学校在政策导向上就会有意无意地强化除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本来由于条件上的差异,在语文教育上的投入就不够,这样一来就更加利,缺斤少两,学生的学习资源哪还能得到开发?实践能力哪能得到培养?有的学校在搭配教师上很有“艺术”,数学、外语、理化教师搭配是要经过精挑细琢的,而对于语文教师的选择则无所谓,因为谁教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他人问到教什么时,有的语文教师就调侃道:“唉,什么也教不了,就只好教语文了。”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离不开这根“指挥棒”,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就不得不围绕着“考”做文章,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师上课离不开参考书,教师的个性没有了,课堂的活力不见了。教出来的学生哪还有个性?学生对语文哪还有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哪还能得到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考察的范围更广,甚至有很多教师连“教什么”也无所适从。这不但不能解放教师,反而给教师增加了负担。有很多教师,岗任教时是一腔豪情,可到头来是一头雾水,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经过了几番曲折,最终识了“时务”,走上了老路。不说学生得不到语文的熏陶感染,就连课本中要求的写字、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也顾及不了,甚至作文也舍去了。久而久之,语文课也就成了诸多课程中最生涩、枯燥、无味的课程之一,在学生中难有好的印象,就连语文教师自己也没了教的兴趣。在学生的眼里,语文教师只不过是咬文嚼字的“夫子”而已。
学生方面的原因来,由于几十年来教育理念存在的偏差,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在农村的孩子看来,学习就是为了去掉“农皮”,就是为了走升重高的“独木桥”,为将来再走升大学的“独木桥”奠基。既然语文成绩不容易提分数,就把精力耗在容易拿分数的科目上,投入众多科目的“题海”中,没了时间,更没了精力来学习语文,更不用说提高语文素养。另外,就农村学生生长的环境来看,视野的不开扩,语言的贫乏,加之语言的不规范,更增加了学习语文的难度。在学生潜意识里早就对语文没了兴趣,在课堂上反过来又影响了教师的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语文课变了味、走了调。
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悖甚远,不但解放不了学生,也解放不了教师,更解放不了课程。那么怎样才能还原语文课的“原汁原味”,找回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失落的天地呢?
克服应试的功利性,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语文教学永远得不到改观。目标管理有它的科学性,但它所崔生出来的是急功近利。上级部门对教育对学校的管理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前途负责的态度,不在软环境上着陆,而是要在加大教育硬件的投入上狠下功夫,彻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物质条件跟上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就有了保障;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也才有生长的土壤,也才有学生学习资源开发的可能。学校要本着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态度,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成功基础的思想,削弱在分数上过分的纠縞,把语文教师的活力释放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艺术与方法上狠下功夫。学校、家长、社会要协调一致,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性情的陶冶,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对初中教学现状的思考】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09-25
对基层统计执法现状的思考09-25
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社区矫正工作现状的思考09-25
关于工程监理现状的思考09-25
对供热现状的思考和建议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