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改革,教育也不甘落后,提出了双轨制、学分制、3+X考试制等,其目的是从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实现人文教育,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改变观念?如何减负?众说云云。 现就我市农牧区乡村小学汉语文教育现状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减少外来干涉,统一调配教师,定编定岗,合理安排乡村各级学校的汉语文教师。 目前我市乡中心学校交通便利,条件好点的学校相对来说汉语文教师显得饱和,甚至超员,而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偏远村校汉语文教师却显得紧缺,有些偏僻村校因教师不够而临时聘请当地的带课教师任教汉语文,严重影响了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人员相对显得宽松的学校,因带课量轻,闲余时间多,教师的各种闲余活动也就增多,闲余活动多,时间一长,教师对教学的责任性也就有所减轻,人员紧张的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临时聘任的带课教师又是非专业的,汉语基础差,
1
在教学质量上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一矛盾的恶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师的定编定岗,调配必须由乡中心学校校长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分配方案和文件精神,结合本乡各村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充分发挥乡中心学校校长的职能作用,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尽可能的降低各村校教学人员的超员或紧缺的失衡程度,才能调动全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确实加强汉语文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和实用性强的汉语基础知识教学。
目前我市农牧区汉语文教师完全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吃透协编教材的很少,汉语文老师能说藏语,懂得藏语文的为数不多,大多数教师在汉语文教学中都采用纯汉文教学,使低年级学生很难接受教学内容。
如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汉语基础,纯汉文教学时学生就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就形成了“聋子教哑巴”的现象。学生有问题向教师提出来时,教师听不懂藏语,教师跟学生就很难沟通,使教者觉得难教,学者显得难学,故而使很多藏族学生显得怕学汉语文。
要改变这种教与学的现状,首先要对不懂藏语的汉语文教师利用节假时间进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双语能力及业务水平,其次要尽可能的对刚入学的适龄儿童进行汉语拼音
2
教学,促进他们尽快的、熟练的、掌握拼音方法,并根据实情进行常用的汉语对话和识字教学,使学生有些初步的汉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汉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如:
1、 拼音教学要认识和熟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以及常用汉字的拼音方法。
2、
手教学。
3、 教学各种常用的动植物名称和一些常用的物品识字教学主要从数数字如“一、二… …十”入名称以及地名,如“人、口、手;马、牛、羊;日、月、水、火;合作、甘南、甘肃”等等。
4、 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常用汉语,如“我今天去合作”。
三、充分发挥名誉校长的职能作用,很抓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汉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受社会就业难,家庭经济条件优劣以及群众对送子女入学的认识水平高低不一的影响,农牧区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普遍低,甚至有时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有些村校,天稍一下雨下雪就不见学生,村子里搞点法事活动或者春游活动时,整个村庄的学生就不来学校等现象,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农牧区各级小学汉语文教育质量,学校应充分
发挥名誉校长的职能作用。没有聘请名誉校长的学校要尽可能的聘请当地的宗教界知名人士或当地有威望的人做名誉校长,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保证入学率和巩固率的稳步提高,另外对汉语文任课教师定期进行藏语培训,让其教师在教学中边学边教,提高藏语和汉语的对话水平,尽快掌握基本的藏语对话知识,使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边学边用,沟通师生心理,扫除教与学的障碍,促进提高汉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变思想观念,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向实用教学,人文教育方面发展,达到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
目前我市以藏为主的各级乡村学校都施用《汉语文》协编教材1—8册这套教本,从教材编写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只实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不适合一、二年级施用。由于近几年小学升中学的统考影响,为了考好成绩,大多数学校都提前加授了汉语文课。而各个学校的汉语文教学进度又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一年级就开设汉语文,并按协编教材《汉语文》1—8册的教本内容进行授课。到四年级就学完整套教材1—8册,五、六年级进行《汉语文》1—8册的综合复习。
《对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从一年级加授《汉语文》一册,一学年学习一本《汉语文》,从四年级开始又一学年学完两册《汉语文》,即四、
五册。五年级六、七册。六年级第一学期学完八册《汉语文》,第二学期进行综合复习。
3、从二年级加授汉语文到五年级全部学完《汉语文》1—8册整套教材,六年级进行全面复习,这种为了提高统考成绩而各自设制的汉语文教学进程,有很多不足之处。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藏文本身就是一种拼音文字。学生一入学,汉语文教学就直接进入汉语协编教材的教学,学生很难接受;从理解识记方面来说,刚入学的学生没有汉语基础,直接学习较难的汉字就很难理解和记忆,学生的学大多是“机械式”识记;从学生的学习负担上来说,学生既要学习藏语文,又要学难以理解的汉语文(因学生听不懂而显得难以理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带来压力,产生心理惧怕感,认为汉语文很难学。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低年级形成了心理惧怕感,影响了他们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汉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老是那些课本内容复习再复习,没有什么新鲜感,产生厌学心理,不重视汉语文学习。
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心理障碍,实现完成汉语教学的目的。
对农村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2017-05-11 22:11 | #2楼
在很多农村学校多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是个人都能上好语文课。上至领导下至学生甚至包括学生家长都觉得语文课就是鸡肋,可有可无。事实上,语文老师要上一堂课要比其他课老师付出的辛劳要多得多。不管哪个学校都可以看到,语文老师总是要课前大量查阅资料,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编写教案,上课时卖力的想要把一节课上的精彩,既让学生有兴趣听下去,又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下课后逐字逐句的批改作文和大大小小的练习,但最总的收效却是微乎其微。领导说语文老师不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学生觉得语文课学不学都是一回事,极其枯燥还不如睡觉。于是乎,语文老师处在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想要实施开放的新课堂又担心学校和上级领导的考试要求达不到,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在这种形式下,农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便:
一, 重听读,轻说写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它的用途是多方面的。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做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齐抓并进。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实对语言的应用,是输出信息。学生在接受信息之后运用思维去理解信息,最终将处理过后的信息输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文课堂上需要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以往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普遍重读写,轻听说。由于语文考查形式大体以写为主,因此,听说训练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但是,新课改之后,农村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听说读写不均衡的现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越来越重视听和读,对于说和写并不重视。学生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就是上课时认真的听老师讲考试的要点,下课后一遍遍的读课文,读老师强调的重点。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不愿说,也就是不肯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笔者在上课时就有亲身感受,任你怎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看法和见解,学生就跟你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说的能力和城市里的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再就是写作能力,虽然说写作时中考和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平时上课老师也会和学生强调写作的技巧、秘诀,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不爱写作文,另一方面学生也确实写不好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每天接触的事情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见识得少,写作的素材也有限。再者,农村的学生接触的文章除了课本就是试题资料中的阅读题,一些经典的优秀著作很难接触到,虽然农村的物质条件逐步提高,但是在六七万人的乡镇上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学校的图书室一般不向学生开放(担心影响学生考试,也为了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不去阅读好的作品,学生的情感怎么能得到升华,写作水平有怎么会得到提高?不说,不写,学生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自身的情感和意志不能表达出来,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断的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 重识记,轻思考
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中国先哲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瓦特看到水开了,在不懈的思考中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了,冥思苦想,反复思考,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牛顿的生命,因思考而精彩。思考是一种好的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语文是一门极其灵活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认识,只有反复思考,品味咀嚼,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然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减弱,不去思考而是去机械的记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的“包揽”,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恨不得把自己所参透的教材一字不落的说给学生听,设置的问题刚说完就迫不及待把自己从参考书上舶来的答案告诉学生,不给学生留时间思考。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绑架”了学生的大脑。学生从预习、上课到复习都有一个“助手”,课文的方方面面都介绍的极其详细。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的报出答案,如果追问为什么会得出结论,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很显然,学生过于依赖教辅资料,情愿机械的去背诵资料上的内容却不愿动脑思考,思考的能力当然会逐渐减弱。不动脑思考,怎么会把语文学好?。 第三,重知识,轻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作用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读不懂文本,面对设题无话可说的现象,探究一下,阅读材料好,题目设置平和,。学生读不懂,问题出在他们的阅读经验上---少了情感的加入,或干脆不懂请为何物。特别是对亲情、友情的漠视、不理解,严重到令人瞠目的地步。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重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学校教育目标的过度单一取向,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贫乏。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学过程情感拒之门外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重大缺陷之一。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重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有的教材以“情感体验”作语文课程创新模式的突破口,有利于发挥课程情感教育的功能。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并切实地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素质的人才。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问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就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僵硬的教学模式,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带领学生真正进入语文的殿堂。真诚的希望能和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对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关于工程监理现状的思考09-25
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09-25
对基层统计执法现状的思考09-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社区矫正工作现状的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