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我镇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我镇共有77个经济合作社和15个居民小组。据调查,全镇0至16岁留守儿童220名左右,6岁至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有103名。其中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二、我镇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 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 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这部分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二)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在校表现不优,学习成绩不佳。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知识、学做人。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一旦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发现,与父母见面半年1次的为53%,一年1次的为44%,两年1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
4. 家庭教育缺失,不良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在学校,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在社会上,缺乏礼貌、抽烟赌博、打架酗酒、沉迷网吧。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
(三)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二是责任不明。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精力不足。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岗位供求、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他们大多选择去更大的城市务工赚钱,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 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但又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游戏、网络、暴-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沉迷网游、抽烟酗酒、奇装异服、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恶习。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三、我镇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区、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市、区、镇、村社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
3. 加强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4.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2017-05-12 06:01 | #2楼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17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 (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 (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17-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思考(一)2017-05-12 06:05 | #3楼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目前,我县新农村试点建设搞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为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农村的现有经济实力,我县也加大了对外劳务输出的力度,成为库区的劳务输出大县。这无疑能推动我县农村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显突出。所谓“留守儿童”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个体的前途与未来,而且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真正新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去年,我们对福田凉水新农村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寄养方式、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率高达71.1%。其中双亲外出比率为52.3%,单亲外出比率为47.7%。从年级看,留守儿童比率最低为60%,最高的三年级竟达90%。而且低中年级双亲外出比率高于高年级。如此现状,给孩子们自身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使地方学校教育面临困境,使地方社会安全秩序存在很大隐患。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区”现象:
1、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区”
教育是使儿童社会化的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机制缺一不可。现实却是学校成了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唯一机制。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农村小学环境日新月异,但软硬件与城镇小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师资严重不足,资源的利用更是有限。这里的教师责任大、压力大。留守孩子中一部分独立自强、品学兼优,能够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但普遍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弱,心理上特别敏感,易受伤害,性格上或狂妄傲慢、自由散漫,或自卑孤僻、疑心重重,这些都可能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消除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隐患义不容辞,但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孤掌难鸣啊!教师们担任着多重角色,是教师,是父母,是朋友,是心理医生……显得力不从心。
2、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沙漠区”
专家认为,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则严重断层或缺位,显得苍白无力。纠其原因:一是监护管理的“盲区”。据这次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爷爷奶奶带养的占72.0%,外公外婆带养的占19.5%,即祖辈带养型孩子共占91.5%,。而且低年级单亲带养型孩子实际上也是爷爷奶奶带着。由于年迈的祖辈所受教育程度有限,有的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致使隔代抚养弊多利少。亲戚代管则顾虑重重,往往只顾其吃、穿,而不管其他。二是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据调查,1.6%的父母在外务工达10年以上,亲人名字仅剩一个苍白的符号,亲情世界只是一片空白的荒漠。由于长期缺乏心理营养,父母在电话联系中对学习的片面关心,造成留守儿童片面发展、畸形成长,很多孩子已存在轻微的心理问题。其次,大多数打工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在孩子用钱上十分慷慨大方,对孩子的鼓励也以金钱为主,致使一部分孩子把学习当成了金钱的交换品。还有一些打工家长则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下苦力的尴尬。“读书无用”撞击着他们的思想,也传染给了孩子们。
3、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雷区”
新农村基层组织忙于经济建设,村干部更多考虑为农民抓票子,很少考虑为农民带孩子。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看来要还这群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童年真是步履维艰。
三、几条建议和对策
针对新农村试点区的独特性和留守儿童教育难、安全难、成长难等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建议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网状体系,全方位地关心、爱护、教育留守儿童。
(一) 学校方面
1、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近几年,农村小学的环境—外观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光这样是不够的,新农村小学更应着力于“特色校园”的建设,走文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2、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家庭联系卡,教师定期家访。专项档案能具体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和成长过程;联系卡方便于学校与家庭,教师、孩子、家长间互动;通过家访则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借此帮助引导家长们更新观念,学会科学的家教方法。
3、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善用智慧引领孩子,用真情感化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才能为学生释放永久的活力与魅力。此外,目前给新农村小学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和建立心理咨询室还不可能,因此教师应通过自学和有关培训,掌握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技能,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一处细节上关爱留守孩子,使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4、育人、扶农双管齐下。新农村建设要求,教育孩子需与帮助农民相结合。学校应配合政府举办家长学校和参与对农民的培训,找准知识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选派教师先学习实用的技术性知识,然后到户下田进行指导,使农民的经验与科技知识融为一体。这不仅能帮村民增产创收,更能赢得农民家长的信任,自觉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一举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二)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单亲留守家长要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代理家长应尽量打消顾虑,负起责任,像带自己孩子一样教育、呵护留守儿童,对孩子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做到尊重而不溺爱,鼓励而不迁就,赏识而不娇惯,宽容而不放纵。
其次,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外出打工前,尽量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打工时定期与孩子联系;节假日多和孩子相聚。代理监护人也要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善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效发挥家庭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方面
1、相关部门应为新农村小学配齐师资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我所在学校就是一所对口支援的新农村完小,教学班6个,学前班1个,而包括校长在内正式教师共7人。这意味着不请代课教师,一至六年级就得包班,还要带学前班,这势必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而请代课教师,因为报酬太低,请不到好老师,代课仅仅是“代课”,何谈关心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所以齐备的师资是新农村小学良性发展之必需。在职新农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工作量大而收入低,和城里或发达地区的教师不能同日而语。教师们难免有怨言,难免丧失工作热情,学校教育显得很被动。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其待遇势在必行。
2、新农村基层组织应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眼下,新农村物质建设搞得热火朝天,公共事业的发展也已起步,但对孩子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还关注不够。建议:一是保证村图书馆和活动室的开放与利用。前不久,新农村已从国家所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为孩子们修了图书馆和活动室,中宣部捐赠了大量图书。但据我调查,目前,这些场所还没投入开放和利用。资源闲置不利用不仅不能解决现时问题,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希望村图书馆和活动室尽快开放利用起来。二是与学校联合成立“留守孩子”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留守孩子问题和解决对策,协助学校和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3、在保证正常劳务输出和人才引进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村企业。如前所述,劳务输出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人才流动可使地区间人才资源共享,促使经济文化事业活起来;而留守儿童的减少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富裕,而一个地方的最终富裕得靠本地的支柱产业和企业。综观经济发达地区无不大力发展企业。乡镇企业和村企业就在本地,既利用了当地资源优势,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完善教育和保障机制。有关专家认为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政府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诸多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能使流入地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如果城乡孩子享有了同等的教育机会,就能在父母在打工地的城市小学就读,留守儿童就会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温加宝曾指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相信通过社会合力进行综合治理,新农村“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生命的蓝天。
结束语:由于工作原因,社会阅历有限,加上调查范围的限制,我这份《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思考》调查部分还不完整,分析部分不够精深,建议部分不够成熟。旨在抛砖引玉,希望社会各界,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新农村留守儿童,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09-25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9-25
离退休工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09-25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09-25
对乡镇财政所现状的分析与思考09-25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02-08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思考和对策09-25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