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burg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他们指出,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而是助人行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些职业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诚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1]。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高低及状况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不稳定状态,一些在职的辅导员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特征。基于此,笔者开展专题调查,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等因素上的差异,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取样,按照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三个类别在浙江省随机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共200名专职政治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统计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0%。其中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7.1%、46.9%和26.0%,男性辅导员96名,女性辅导员96名,比例1:1,表明被试分布较为理想。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为李超平、时勘(2003)修订的工作倦怠量表MBI-General Survey[2],共15道题目,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因子。问卷采用5点自评方式计分,依次为“从不如此”、“偶尔如此”、“一般如此”、“经常如此”、“频繁如此”,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5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经过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
(三)统计方法
为降低辅导员对职业倦怠的敏感性,隐去“职业倦怠”字样,以了解辅导员工作现状为由,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即时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全部数据经筛选后使用SPSS16.0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使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等。
1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学资料分布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我们得到此次研究样本分布比例如表1。
表1 研究样本分布表 变量
性别
男 女 30以下 30-40 40-50 2年以内 3-5 6-10 10年以上 未婚 已婚 离异 丧偶 大学 硕士 未评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2000以下 2001-3000 3001-4000 4000以上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体水平
我们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三个维度考察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总体情况,结果如表2。
表2 辅导员职业倦怠各因子得分
人数 96 96 123 64 5 62 95 30 5 70 118 1 2 84 108 13 83 91 5 25 106 41 20
百分比(%)
50.0 50.0 64.1 33.3 2.6 32.3 49.5 15.6 2.6 36.5 61.5 .5 1.0 43.8 56.2 6.8 43.2 47.4 2.6 13.0 55.2 21.4 10.4
年龄
工作年限
婚姻状况
学历
职称
工资水平
本调查采用5点评分,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因子平均分都低于平均值3分,分值由低到高依次为玩世不恭、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
(三)各因子上差异分析
我们从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和工作水平等方面进行三个因子
2
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三因子不同水平上的差异检验结果
性别
年龄
工作年限
婚姻状况
学历
职称
工资水平 情绪衰竭 .575 .799 .899 .758 .333 1.768 1.455 玩世不恭 .883 6.304** 6.841** 2.304* 9.427** 3.730** 3.424* 成就感 -.237 7.690 6.194** 2.632* 1.670 3.871** 8.950**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注:*代表p<.05,**代表p<.01
情绪衰竭这一因子得分在各人口学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表2可知当前高校辅导员情绪化倾向不明显。玩世不恭因子得分在各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年龄之间、工作年限之间、学历之间以及职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成就感低落方面,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和工资水平的辅导员之间,成就感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通过表3我们还可以看出,三因子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男、女辅导员职业倦怠水平无差别。
(四)不同工作年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分析
表4 不同工作年限辅导员玩世不恭因子得分
在玩世不恭方面,从事辅导员工作两年以内较低,随着工作年限增加,逐步升高,而工作10年以上的辅导员,玩世不恭水平显著下降。
表5 不同工作年限辅导员成就感低落因子得分
在成就感方面,和玩世不恭表现恰恰相反,从事辅导员工作两年以内是成就感的高峰期,接着成就感缓慢降低,而工作10年以后,辅导员的成就感突增。
(五)不同职称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分析
表6 不同职称辅导员玩世不恭因子得分
3
表7 不同职称辅导员成就感低落因子得分
通过表6可以看出,职称对辅导员玩世不恭的影响与工作年限相同,呈现出“低—高—低”的趋势,而职称对辅导员成就感的影响则是职称越高,成就感越高。职称对两因子的影响也在讲师与副教授过渡阶段变化较大。
四、讨论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调查研究如:黄淑婷在《高校职业倦怠研究》中认为:在高校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更是如此,而且部分辅导员有明显的职业倦怠特征[3];刘慧、黄雄英、张海霞等认为目前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知识、能力的正常发挥,损害了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4][5][6];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EA)的调查,职业倦怠正逐渐成为影响教师生涯发展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7],但是本研究中三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没有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情绪、态度以及工作成就感,尽管许多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烦”、“没劲”等负性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这可能更多来自于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中立性”评价,而并非是完全基于自我工作状况的体验反映,三因子的得分也符合这种假设,说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态度还是积极的,因工作实际挫败感导致的情绪低落现象并不普遍。这提示我们,辅导员职业倦怠可能只是个别群体的特征,我们有必要从更多-维度进行因素探索,并对样本分布进行细化,以更加清晰地揭示出其中的规律。
(二)工作年限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在玩世不恭方面,从事辅导员工作两年以内较低,随着工作年限增加,逐步升高,而工作10年以上的辅导员,玩世不恭水平显著下降;在成就感方面,和玩世不恭表现恰恰相反,从事辅导员工作两年以内是成就感的高峰期,接着成就感缓慢降低,而工作10年以后,辅导员的成就感突增。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其中原因可能有三:(1)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有关,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不是一种直线式的阶段模式,而是一种有提高、有停滞、有低潮的过程。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8]:职前准备、入职、能力建构、热心和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等八个阶段。(2)辅导员刚参加工作,精力充沛,满腔热情,但随着年限的增加,成家、生子、供房、升学、评职称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职业倦怠程度逐年提高,随着工作、生活等问题的逐步解决,职业倦怠程度也随之逐步减轻。(3)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在高校谋得一份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工作之初,对工作成功的体验 4
强烈,如詹姆斯认为,自尊=成功/抱负,而成就感刚好是自尊的主要组成成分[9],成就感也会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却越来越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就感也越来越低,到了一定时期,慢慢调整好了自己的期望值,对成功的体验也逐渐加强,成就感也随之升高,职业倦怠则逐渐下降。
(三)职称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职业倦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职称特点相吻合。同时也可能体现出,讲师与副教授是辅导员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分水岭。随着教育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政策的提出,高校辅导员转岗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专职辅导员评职称主要走的是教师系列,这意味着辅导员评定职称时和其他专职思政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关键还是看科研课题和论文,这两项硬性指标无形之中给辅导员增加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使得他们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常常表现出疲劳感。另外,辅导员队伍中工作年限为3-10年的占绝大多数,每年须晋职称的人数相对集中,而能晋级的名额却有限(特别是高级职称),因而增加了辅导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职业倦怠程度。
五、结论
(一)高校辅导员总体职业倦怠问题不突出,在情绪、态度和低个人成就感方面表现不明显。
(二)情绪衰竭因子在所有人口学变量的不同水平间不存在差异,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两因子在许多人口学变量的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
(三)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年限达到10年、职称达到副教授后,职业倦怠状况有明显改善。
(四)不同性别高校辅导员之间不存在职业倦怠差异。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09-25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现状及思考09-25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9-25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25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09-25
对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的思考09-25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思考09-25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