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2-11-21 01:19:32 防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可划分为预算管理风险、支出绩效风险、资金收缴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和操作风险六大风险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可划分为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偿债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风险域。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点

(一)相关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预算编制、业务经办、财务人员等往往认为按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即使出现风险也是由国家或单位承担,从而对资金支付、成本控制漫不经心。由于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限制,造成人员相对紧张,财务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单位存在一人多岗多职,不相容岗位也有兼职存在。加之部门间的责权利不清晰分明,从而出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的漏洞。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预算流程、审批控制、不相容制度分离等并没有针对性,或者不完善,或者未得到良好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可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合理设置财务岗位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要考虑将风险意识的培养与其岗位责任指标联系起来,并与会计继续教育相结合,加大财务风险的辨识与控制培训力度。对于会计岗位的设置,应做到:一是会计岗位应当与本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要有明确职责;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要分工明确;四是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五是对各个岗位工作进行不定期考核。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力度

根据国家对内部控制的几本要求,应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首先,严格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统一支付的相关规定办理经济业务,杜绝“小金库”和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报账单位要做好相关事项的初次审核,检查是否按预算、按规定进行了开支,从源头做好把关。其次,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与审批流程。明确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单位项目投资、资金支付等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程序,做好财产清查、专项审计、离任审计工作。最后,要改变各报账单位仅仅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12017-04-21 08:54 | #2楼

一、前言

一般来讲,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也正是由于其经济活动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客观性

一切单位的财务活动都只能达到两种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或达不到预期目标。财务的活动存在着市场、国家政策、人员安排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预期目标的达成与否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形式和性质的事业单位都无法完全消减。

(二)不规则性

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估计与防范,但是影响财务活动的因素是不断发生与变化的,因此财务风险会不会发生、会在何时发生、发生在何处、严重程度等都是难以确定的。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进程加快,事业单位虽然是非营利单位但是也受 1

到了不少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这些使财务风险的发生就更具有不规则性。

(三)可预测性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财务风险一旦产生,其后期的发展也能够进行预测。现阶段,促使财务工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化,但同时财务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工具也在不断进步。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及范围、严重程度等都能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通过对风险进行预测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的破坏力。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四)可变性

近些年,我国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自身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造成财务风险的各因素可能会减少、可能会消亡、也可能会激化或者增加,财务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产生于部门预算改革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一直存在着相互挤占预算经费的问题。我国曾寄希望于实行部门预算改变财政支出的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单位的专项经费与公用经费仍存在着“相互缠绕”的情况。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达到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于是,通过挤占专项经费来弥补资金缺口、确保收支平衡就成为很多事业单位不得已的选择,也正是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要承担很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核算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会制度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更新与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众多企业、单位也开始更换固有财务管理方法力求与世界同步。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因其特性,财会管理人员无法进行及时更新也难以随时接受新知识的培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会管理素质和掌握新政策、更新新知识的提升水平上要滞后于财会制度的更新步伐。这些财会人 2

员在使用新的政策与方法处理问题时非常容易出现偏差,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核算错误而致使财务管理出现失误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担保风险

《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行政和事业单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行政命令或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所属单位的担保行为,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行政和事业单位。

(四)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投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收益较少,容易导致巨大亏损,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在对内投资上,大多集中在对内的固定资产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往往超过本身资金的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财务风险。

(五)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正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健全,使财务管理的活动出现了死角与盲角,财务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到位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果,监督落实不到位会极大地削弱财务监管工作的控制力。此外,事业单位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这会制约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增加了决策的失误风险。

(六)道德风险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财会管理工作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择多停留在技术水平上,事业单位中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拔、晋升、教育等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同时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我国缺乏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投入也相当有限。实际上有不少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 3

人员对其工作的公益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违背财会道德要求的事件常有发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道德风险很大,职业道德教育亟待提升。

(七)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地还本付息。而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结构分散、个个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并不鲜见,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四、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风险意识缺位。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2、管理制度缺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因此,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缺位,关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缺位程度非常严重,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内部控制缺位。近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个别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有,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随着控制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 4

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4、预算管理缺位。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二) 外部因素

1、政府未对事业单位给予应有的重视。目前,政府对事业单位设置了严格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体制,将事业单位完全置于政府的掌控之下,限制了其能力的发挥。

2、政府治理的缺位。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治理经营资产,形成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局面,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

3、社会监督环节薄弱。社会腐-败和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社会当中的公众、媒体以及相应的评估组织的监督职责严重缺失,一些媒体常常大篇幅报道事业单位的积极事迹而对一些问题则避重就轻,很少揭露。

五、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按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医

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当前面临多种会计方法时应选择能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比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通货膨胀时期,对材料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等等。

(三)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第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第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第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第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特大额贷款应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要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

1、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

2、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需要说明的是,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

3、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七)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要实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的管理目标,还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制度。一旦无法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要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分别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并尽可能使方案具体化、可操作化。要建立风险应急保障基金,预留充足的风险资金,来防御和化解风险危机。最后,还要建立通畅的法律咨询机制,选择知名法律代理机构,依法保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

(八) 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操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制度要求;三是合规性目标,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不能只考虑服务部门事业的需要,必须遵从现行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九) 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钩,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风险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了解,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树立风险观念。

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再次,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能力。

(十) 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不能一提到“ 规范”就认为会阻碍事业发展,实际上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为眼前的利益,不讲原则,不顾法规约束,踩红线、闯红灯,即使事业有了发展,由于财务风险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财务秩序混乱,也必然会导致业务工作秩序的混乱,最终必将阻碍事业的发展。

(十一) 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要改变以手工为主的信息监督方法,积极引进并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进和完善监督手段。要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督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加强在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做到核算上有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三位一体比较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相关文章:

风险点及防范措施09-2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06-07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06-20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08-12

财务廉政风险防范措施09-23

风险种类与防范措施09-23

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09-23

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12-27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7篇08-12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7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