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教你如何防范网上求职陷阱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
对于即将迈出校门,投身各场招聘会,来往于各家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必要增强对用人单位的认识,提高对职场陷阱的辨别能力。如何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而又不会掉入就业陷阱,我中心根据历届毕业生的经历,整理出十大就业陷阱,供各位同学参考。请务必在应聘时擦亮眼睛,慎而又慎:
尽管求职路上陷阱可遇,但并不至于“防不胜防”。初出校门的毕业生应擦亮眼睛,做好“一信二签三查四核五防”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不上当受骗。
一、信:
尽可能参加本校和兄弟院校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售票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的单位其合法资格基本上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相对比较真实可靠。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经过学校层层把关,招聘会组织慎密、安全、规范、高效,可以值得毕业生的信任。
二、签:
双方达成协议后首先一定要和公司签订规范的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双方确定就业方向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它应当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主体合法原则;二是平等协商原则。在此,特别提醒毕业生注意,在签就业协议书时,一定要认真谨慎,因为就业协议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所以一定要仔细斟酌后再签,切不可草率。
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后,就要签定规范的劳动合同,用法律的形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毕业生要把握合同的基础条款,明确双方的各项约定,看清劳动合同的附加条款,当面签字盖章,把劳动合同做得滴水不漏。
三、查:
毕业生应聘之前,要事先通过上网搜集单位资料查看应聘单位是否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注册时间是否有效,或致电招聘单位人事部门打听其招聘计划,要注意单位的相关信息是否详尽是否可靠,特别是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是否虚设,来判断这场招聘以及该单位是否有“诈”。
四、核:
应聘过后,毕业生可以结合面试中的情况通过网络查询,询问师长、亲友等方式进行核实,也可带着自己面试中的疑惑去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确定招聘单位以及其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防: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招聘陷阱要小心提防。尽量不要只身一人去异地参加面试,特别是女生,可以约几个同学一起前往,临走前,务必把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和同学,以防万一。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重要的个人信息,以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比如电话面试时,对方如询问你的身份证号码,则要提高警惕,一定不能告诉对方,对方可能会骗取你的身份证号码干坏事;也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你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向老师、同学、朋友咨询等多种方式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了解一下传销知识,提高警惕,如果对方在电话里让你顺便带几个同学一起去某单位参加工作,更要注意了,很可能就是传销。 招聘固然重要,但如何在招聘中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应该引起毕业生的重视。不管工作如何难找,毕业生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一面试是假,想收押金是真
先进行电话“面试”,轻松过关后却要交纳一定的押金、服装费才能上岗。近日,某高校的谢力(化名)网上求职时发现对方猫腻,打电话查询发现是个骗子公司。
谢力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简历后,很快他就接到一名张姓男子的电话。这名男子自
称是广东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事经理,从网上看到了他的简历,对其很感兴趣。在询问了谢力对有关待遇、保险等的看法后,该人事经理就表示谢力已通过了他们的电话“面试”。不过最后他却表示,来上班之前需要先将800元的押金和服装费汇到公司的账号上。“这么快就通过‘面试’,还要交钱才能上班?”谢力有些疑惑,“更何况我所学专业和这家公司并不沾边!”
随后,谢力根据对方的号码通过114进行查询,得到的答复却是该号码并没有这样一个公司,这个号码是个私人电话。“多亏我没有汇钱。”
案例二求工作心切大学生险掉进传销“陷阱”
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差点落进传销陷阱。前日,成功脱身的周明(化名)告诉记者:“我要再把妹妹解救出来。”
周明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四学生,几个星期前,他接到妹妹的电话,说广东恩平市有个好工作机会,招聘心切的周明一听,当天赶往广东。
到了恩平,妹妹将他带到一个出租屋内,称这就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某公司,以卖衣服及化妆品为业务,“利润丰厚”。
几天后,妹妹向他提出要交3860元的“会费”,并带走了他的手机等用品。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周明每天都得接受所谓的“业务培训”,行动不得自由。他提出要走,但涉世未深的妹妹已被完全洗脑,坚决不让哥哥走。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后,周明借口要回学校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离开了广东。
案例三神奇面试电话
以下内容根据学生本人口述整理:
那天正在参加500强招聘会,手机放在包里,等到拿出来看的时候,发现一个陌生的未接电话。这个年头,这种号码让人兴奋,心想“是不是有哪家公司约面试呢?”于是打回去了。接电话是一个男青年,我介绍完自己,他说他那边是太平洋保险的,然后他问我怎么星期一没去面试。(他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一字一字的咬,而且每句话后还总是要来个升调)我说我没收到通知,他就说“你不是有在暨南大学招聘会投过简历吗?”我说没有啊,(暨大招聘会我虽然有去,但是只投了两家银行,并没有投什么保险,我记得很清楚。)然后他说你是不是忘记了,我模糊没怎么回答,然后他就说“那我现在通知你下个周四过来面试,地点在×××。”我说行的。他又说了一堆话,具体说什么忘记了,但是最后一句话却让我很难忘:“那到时就期待你的到来喔~喔~喔~(超波浪型的升调)”我听得很无语,连忙说行的,行的,到时看。晚上回到宿舍一说,宿舍也有一同学收到同样通知,结尾也一样,我们彼此无语。最后也没去面试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骗局呢?
在此提醒各位毕业生,在一些大型招聘会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专门收集毕业生的简历。随后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的名义约见毕业生面试。诱骗毕业生进行传销活动。 案例四招聘会上新陷阱面试丢手机
陈同学参加了一场招聘会,向包括“华斌”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投递简历。25日下午,一小姐自称姓张,是“华斌”公司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陈已被意向聘用,通过面试即可上班。
半小时后,陈与自称李经理的男子在某宾馆见面。正谈话时,张小姐来电,称让李经理接电话。李将公文包交给陈后走到门外。陈等了半个小时,也不见李回来。她拨打自己手机,发现已关机。
派出所民-警闻讯赶到,发现“李经理”的公文包是仅值几块钱的“地摊货”,包内装满废纸。民-警调查得知,“华斌”公司根本没有“张小姐”和“李经理”。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2017-04-21 08:52 | #2楼
1、以高薪为诱饵骗人先掏钱
每一位求职者都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就以夸张、离谱的高薪为诱饵。例如,一家根本就不起眼的公司,开出“欢迎社会新人,薪水3000元起”这样诱人的高薪来诱使求职者上钩。等到求职者办理“入职手续”时,对方就会要求应聘者交“建档费”、“服装费”“风险压金”
2、串通医院“分赃 专坑求职者体检费 (最近这类诈骗特别多,石桥铺某医院有高度嫌疑) 据知情人介绍,“黑中介”经常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又不清楚体检程序等空子,假装按照正常的招聘程序,依次进行面试、笔试、体检等项目,向求职者收取近百元的体检费,通知求职者到其指定的医院体验。3天以后,当求职者与“黑中介”串通的医院拿到结果时,会被“黑中介”以“不合格”等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或辞退了,或者增加一些条件让求职者自己知难而退(例如要求再交费用、改变工作承诺、甚至说工作内容就是当打手来吓唬求职者等),体检费则被“黑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只得有苦难言,就算“幸运”通过了体检,“黑中介”也是能拖就拖,应聘者根本没有工作的机会。
3、黑中介冒充招聘单位
部分黑中介会冒充招聘单位开出诱人的条件,并尽量隐瞒自己中介的性质,要求求职者交纳建档费、报名费等各种费用,当求职者发现上当要求退还费用时,却推脱这些是中介收费。按规定,中介机构向求职者收取费用时不得隐瞒自己的身份,不得欺骗求职者。求职者即使要交纳费用,也一定要保留好相应票据,以便维权。
4、赚廉价劳动力
一些用人单位看准了求职者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心切的心理,以试用期为名赚廉价劳动力。北京工业大学就业中心于淑芬老师告诉记者,据一些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在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辞退了毕业生,因为试用期的工资低,这些用人单位实际上是在赚廉价劳动力。在不少地方,一些从事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销售公司借设办事处之名,以高年薪招聘“市场部经 1
理”或“业务经理”,引来众多的应聘者,有的人好不容易熬够试用期,公司却借口考核不过关,一纸通知让其走人,应聘者也是当了一回廉价劳动力。
有关人士提醒,诸如“本广告长期有效,长年招聘,且报名不受限制”的招聘广告,求职者一定要小心。
5、剽窃求职者作品
这是求职者遭遇的智力陷阱,智力陷阱则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劳动成果。现在招聘过程中的骗取“智力”很常见。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而广大求职者要具备慧眼,多加小心。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扣留证件要求求职者做不正当商业行为
初次求职者一般经验缺乏,加之防备松懈,因此市场上有人设陷阱,诱骗无经验的求职者(尤其是学生)从事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或用不当手法扣留求职者保证金、证件等,使索然无辜者受害。
7、薪酬陷阱
一些招聘人员在求职者的询问下,给出一个含糊的月薪数字,然而在月底兑付时却多半会说你没完成工作量,或工作失误,以此来扣除你的部分薪酬。
8、“暗度陈仓”收培训费
有些用人单位实际上“暗度陈仓”收培训费,在北京的一些招聘会上,特别是规模小的招聘会,的确有一些手续正规的用人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实则为收培训费,这些用人单位一下要招几百人,招完后,对求职者说,上岗要培训,然后把这些人全部送去培训。实际上,这些单位和培训机构私下有协议,培训结束,只招几个人。面对质疑,这些单位解释说,获得的证书行业内可以通用,求职者有苦说不出。
另外,一些单位收取内部培训的培训费,按规定,单位内部组织的培训,不得向员工收取费用。
9、暗收违约金
“有些用人单位太黑了,签完协议后,采取卑鄙的手段收取毕业生的违约金。”某大学就业部 2
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她说,一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协议期间采取各种手段逼毕业生主动提出辞职,然后收取违约金,最高的违约金竟达3万元。
10、借招聘做形象宣传
一些本来形象不错或有较好经营业绩的企业也假借招聘之名,以“因业务发展,年薪数万,分住房、投保”等类似的丰厚待遇招贤纳士,实际是借招聘炫耀自己的品牌与实力。在招聘时,对求职者挑三拣四,有的干脆以条件不合格或人员已满为由,不收简历,还有一些只是在招聘会上宣传的企业把收到的简历随手扔到招聘会的现场。对于公司长期招聘一两个职位的,要小心是否借招聘会在做宣传。
11、“挂羊头、卖狗肉”
实际上一些单位在人才市场“挂羊头、卖狗肉”,比如招聘时说招编辑、记者,实则是招广告业务员。如打出招聘财务总监、工程师等广告,而实际上却是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除电话费外,公司几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业务员没有任何底薪,全靠广告提成。这类招聘广告所要招聘的,一般是各种业务员、促销员。广告上承诺提供的薪水,往往都比较高,许多求职者很容易为之所动,招聘单位常常挑出应聘者的种种“不足”,然后以此为理由来压低薪水。
12、警惕六类合同“陷阱”
一类是“单方合同”——用人单位在合同中处处是“由甲方决定”“按照甲方的相关规定执行”等条款,无视乙方即劳动者应享受的权益。面对这样的合同,劳动者应当谨慎签约。
二类是“押金合同”——用人单位在招工时以种种名目向劳动者收取风险基金、保证金、抵押金等,如果合同期内劳动者离职,这笔钱肯定要不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三类是“幕后合同”——些民营企业在制定劳动合同时根本不与劳动者协商,也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甚至有些合同条款与法规相抵触。劳动者如果签订这样的合同而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裁定该合同为无效合同。
四类是“性命合同”——些提供带有风险工作的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不按劳动法有关规定提供劳动保护,并提出“工伤自己负责”等条款。劳动者如果签下这类协议,无疑是拿自
己的性命当儿戏。
五类是“包身合同”——很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提出,3年内不得跳槽到同行业的公司工作,并以扣下劳动者人事档案相要挟。劳动部门提醒,非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不涉及商业秘密,不受这类合同的制约。
六类是“备份合同”——为了逃避劳动部门的检查,个别用人单位私下准备了至少2份合同,其中一份是假合同,内容完全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但实际上并未按些执行,真正执行的是另一份合同。所以,劳动者一定要将自己亲笔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收藏好,作为以后维权的依据。
13、以做公司报表的名誉骗个人
最近已经有很多求职者反映,有几家企业应聘求职者,招用后就为公司做报表,然后在报表上做手脚,然后把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要求求职者赔偿损失,这其实是一个骗人的过程,请求职者小心。(请特别留意****装饰材料公司)。
14、到公司后以斗地主的形式骗取求职者钱财
也有几个求职者碰到更让人讨厌的骗钱方式,求职者到公司上班后,公司的人以斗地主的形式骗取个人钱财,请求职者小心。
总结:招聘中的陷阱多种多样,需要求职者多多留心,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要保持冷静,特别是要交纳费用的情况,请多咨询一下身边的朋友,按国家规定,招聘单位不得向求职者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中介单位收取费用,需有相关资质,并向求职者明确说明,同时请求职者保留相关票据以便维权。另外,求职者最好能够熟悉相关劳动法规,以便保护自身权益。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请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相关文章:
如何防范传销陷阱06-15
专家教你如何防范网上求职陷阱09-23
如何防范校园借贷陷阱09-23
如何防范订制家具中的陷阱09-23
如何识别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骗局及陷阱05-19
如何防范诈骗11-28
如何防范邪教09-23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02-27
如何防范网络钓鱼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