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2017-04-10 06:04 | #2楼
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似乎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6、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7、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有三层意思:a)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18、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身上。
19、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20、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2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
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4、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5、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a)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1
2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
28、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
29、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0、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2、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33、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4、成熟: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的可能和限制。
35、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37、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39、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4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4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4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学校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4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4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
4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5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2、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5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54、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55、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56、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7、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58、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59、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60、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61、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2、学科课程: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63、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64、活动课程:是从儿童兴趣出发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65、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66、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方式存在。
67、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68、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69、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7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7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72、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73、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7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
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5、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76、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7、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8、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9: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 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7、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8、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9、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10、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2、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1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2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6、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 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7、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8、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9、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30、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1、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3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00、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00、品德评价法: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
36、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7、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38、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39、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39、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0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40、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4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2、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43、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4、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
管理方式。
4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6、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47、班级活动:是学习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
48、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49、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50、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51、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5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5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54、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55、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6、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57、学生观: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58、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结诚的相互关系 59、学生的年龄特征:青少年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本质的特征
60、课程标准:国家关于一门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评价教派淤滞量基础性文件
61、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6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6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6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考试】相关文章:
健康教育学名词解释09-20
教育学名词解释集锦09-23
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09-23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09-23
护士考试名词解释04-21
教育学教学法名词解释09-23
金融法考试名词解释09-22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考试必备09-22
营养师考试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