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湖,再图北伐。署湖南巡抚陆元鼎侦悉,于计划起义前二十余日,大肆捕杀党人。黄兴易装逃往上海,旋赴日本。1905年8月,与兴中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共进会: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张百祥、邓文 、刘公等先后任会长,自称是同盟会的革命实行机关。为联络会党,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至1909年,湖北籍共进会会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国,在汉口设湖北共进会机构,积极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与文学社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参与发动和领导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立宪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大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僚地主利益的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有张謇、汤化龙、谭延 等。主张在不损害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和平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1909年以后,立宪派以各省咨议局为基地,发起多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五月铁路国有法令颁布,立宪派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排挤和打击,开始对清政府表示绝望,转向正在兴起的人民反抗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纷纷投机或转向革命,获取胜利果实。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皇族内阁”:1910年清廷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先设责任内阁。1911年5月诏改官制,废军机处,置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载泽、载洵、荫昌、绍昌盛宣怀等十人为各部大臣。以上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贵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朝统治者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从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辛亥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在各省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力量,开展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领导和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1911年夏秋,鄂、湘、粤、川等省的暴露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4月,孙中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革命遂告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湖北新军:清末驻湖北的一支新式陆军。1896年,湖光总督张之洞回任时,带回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时编练的自强军一部,分为前、后两营,添募兵员,聘德国-军官任总教习,教练洋枪洋操,从而奠定湖北新军的基础。以后逐年扩充,到1907年,官员共约一万六千余人,编成一镇(第八镇,镇统张彪)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各辖步、炮、马、工、辎等标、营、队。湖北新军的士兵多数出身于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到辛亥革命起义之前,湖北新军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命,他们是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
南北和谈(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党人的“和平谈判”。1911年11月,袁世凯先是直接向黎元洪诱和,接着又通过英使朱尔典电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出面调停,12月初达成在武汉停战的协议。谈判地址随即移至上海。12月18日,双方达成在湖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停战。20日,双方代表在讨论政体问题时,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向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唐绍仪则根据袁世凯的旨意,进行讨价还价和要挟。后在得到南方提出的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妥协后,于1912年2月达成协议。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夏,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命筹设资政馆于京师,各省设咨议局。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 为预备时期。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立宪派的多次 联合请愿活动,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长沙抢米风潮:1909年前后,湖南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各州县饥民十余万人纷纷流入长沙等城市觅食。1910年春,湖南官绅、奸商及外国洋行,竞相抢购米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米每升由二十文陡涨至七十余文,群众愤激。4月13日,长沙城乡内外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和饥民万余人,齐集巡抚署前,要求减价粜米。巡抚岑春 竟命令军队开枪,群众死伤数十人。于是,愤怒的群众数万人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焚烧抚署、洋行、教堂,捣毁外国领事馆和大清银行,抢夺米店、 房。全省各地和湖北邻县的群众纷起响应,先后掀起“抢米”和焚烧教堂的风潮。18日,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英、美、日、法、德各国派军舰配合,起义群众伤亡很大,纷纷散去,风潮平息。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3年4月,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兵,与日本妄图独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相抵触。1904年1月,,在美、英支持下,日本不宣而战,向旅顺口俄-国舰队进攻,日俄战争爆发。3月,日军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海军击溃。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两国代表在英国朴茨茅斯签订和约,确定日本在朝鲜和东三省南部的特殊利益和支配地位,并迫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势力。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收回利权运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以掠夺中国铁路和矿藏的投资、修筑和开采权威目的的侵略活动。因此,收回被清政府出卖和被帝国主义掠夺的路况权益,是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斗争有:1905年,鄂、湘、粤三省人民废除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的铁路合同,收回粤汉路主权;1907年苏、浙两省拒绝苏杭甬铁路借英款修筑;苏、鲁、直人民收回津浦铁路主权;山西收回福公司;次年,辽宁收回锦西煤矿,山东收回 县煤矿,四川收回江北厅煤矿,安徽收回铜官山矿权,湖南收回醴陵锑矿等,均归民办,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保路运动:清末湘、鄂、川、粤等省人民进行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行动。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并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出卖粤汉和鄂境川汉铁路主权的借款合同,随即派员强行接收四省商民筹集的路款,因而激起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纷纷集会游-行,罢工罢市,誓与铁路共存亡。湖北宜昌的筑路工人甚至与清军发生械斗,打死清兵二十余人。保路运动在四川发展得尤其广泛和激烈,形成全省范围的武装反抗,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1911年夏秋,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宣传发动,湖北新军和学堂中有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学生加入了革命团体或同情革命。9月下旬,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组成起义总指挥部,预定10月上旬发动起义。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因制炸弹失慎受伤,汉口秘密机关被破坏。当晚,设在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出同遭破获,革命党数十人被捕,彭楚藩、刘尧 、杨洪胜三人遇害,蒋 武逃匿,形势危急。10日晚八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武昌城内外各标营奋起响应,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猛攻。总督瑞 穴墙逃走。次日黎明,武昌为革命军占领,起义获得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中央政权。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29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3日,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名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制订了《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共和民-主政权。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请辞职,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夭折。
兴中会: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次年2月在香港设立总部。兴中会的章程和诗词中,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并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策划起义。因事机不密,起义未及发动就遭镇-压,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此后数年中,他奔波于南洋欧美各地,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先后在横滨、河内、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1900年在香港创办机关报《中国日报》,并组织发动惠州起义。1905年8月,与华兴会i、光复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光复会:江浙地区的反清革命团体。1904年冬由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于上海。又名“复古会”,另设“龙华会”以联络会党。次年8月,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但继续保持独立活动,先后发动过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庆之役,均失败。1910年,陶成章因不满于孙中山,重组光复会于日本东京,并于南洋各埠遍设分会,与同盟会相颉 。辛亥革命时,光复会会员在江、浙及广东汕头等地响应。1913年1月,陶成章被陈其美暗杀于上海,光复会解体。
文学社:湖北革命团体,辛亥武昌起义的直接发动者之一。1906年日知会被破坏后,湖北革命党人先后成立了军队同盟会i、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革命团体。1911年1月,因振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秘密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9月,在中部同
盟会的推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起义后,文学社并入中国同盟会。
新政: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实行的假维新变法的整治措施。1901年1月,逃往西安的清朝廷发布“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实施“新政”的机构。所谓新政主要有:改衙门为外务部;裁绿营、练新军、设巡警;设商部、奖励商人设商会;废八股、设学堂,奖励留学,等等。其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同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恢复和加强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通过改变某些统治方式来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不过,新政中的某些措施,多少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学说与自然科学的传播。
爱国学社:江浙地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进步学校。1902年夏,上海南洋公学当局压制学生议论时政,引起学生罢课风潮,二百多名进步学生愤而退学。蔡元培于是招纳一部分退学学生,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设爱国学社,聘章太炎、黄炎培等任教员。校内师生高谈革命,并出版《学生世界》杂志,还以“国民公会”名义常在张园集会演讲,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3年7月“苏报案”发生,学社被-迫解散。
其他来源:
中部同盟会:中部总会简称中部同盟会。清末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1910年(宣统二年)6月,宋教仁、谭人凤、赵声等人会集东京,召集11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以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革命运动。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学(一说在湖州公学)召开中部同盟会成立大会,会上推谭人凤、宋教仁等为总务干事,并发布宣言和章程,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总机关设于上海,各省设分部。会员共20余人(一说40余人),旋分头回省发动,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推动了革命的进行。11月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总部自日本迁回上海,该会遂告结束。
宪政:
新党:人称之“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 ,有洋务派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出国考察大臣:载泽、端方、戴鸿慈等;驻外公使孙宝琦、汪大燮、梁诚等;开明的满族新贵与汉族官僚,如善耆、锡良、赵尔巽、瑞征、岑春煊、沈家本、张百熙、唐景崇、程德金等人。新党党人是新政的指导者与主持者;对外了解西学,与洋人、洋书、洋货接触广;对内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关系密切;要求把君权专制转变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实质上已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政闻社:由梁启超、蒋智由等在东京组织,于1908年2月本部迁沪,由马相伯主持,成员主要是康门徒子徒孙。纲领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
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代表刊物为《政论》 。
咨议局:清末设在各省省城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筹备。1909年10月各省一律开办。议员都是地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该局有议决本省兴革事宜及公债、税法等权力,但所议事项必须经督抚批准才能有效。督抚有权监督局务,并可奏请皇帝将其解散。1909年10月,除新疆奏明缓办外,各省相继成立。 其目的在于作为省议会的“预备”,其宗旨为“钦尊上旨,为各省采取舆-论自立,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的谘询、建议职能。
立宪请愿运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①第1次请愿:1910年1月16日。全国有20多万人签名,呈都察院。上谕:认为国民知识程度不行,再要速开国会“将招致纷扰,以致妨碍尔后立宪改革之实行”。②第2次请愿:1910年6月16日。2月北京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16日上书都察院,要求1911年开国会,否则全国崩溃。27日上谕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坚持九年为预备期,并禁止请愿。③第3次请愿:1910年10月。签名过100万,并以抗税与解散省咨议局相要挟。11月4日上谕:让步1913年开国会;警告:“有破坏者,查拿严办”。性质上是民-主运动,企图通过和平请愿的形式,迫使政府开放政权,迅速转入民-主政治的轨道。
资政院:清末设在北京的中央咨议机关。1907年筹备,1910年10月正式开办,由皇帝指派的议员和各省咨议局选派的议员各一百名组成,设正、副总裁主持院务。议员都是皇亲贵族、官绅和其他有产者,皇族更享有特权。宗旨在于“欲立上下议院之基础”。该院虽有议决政府、决算、税法、公债,以及制定法律、弹-劾政府大员等权力,但它所议决的事项必须奏请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民-意的法定机构,对于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人而言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临时约法》: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规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及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它具有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该约法共7章56条,主要有两个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言论、人身、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②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
“清末民变”:19世纪普遍出现农民起义,于20世纪初更有所发展,并由地方问题引起的地域性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问题的全面性运动,民变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活跃与最强大的反-政-府力量。其主要形式有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抢米斗争 ;反钉门牌、查户口斗争(收人头税),反洋教斗争 ;工人罢工。自然环境对于民变具有很大的影响,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的震荡,成为促进革命形势渐趋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大的下层群众走上革命的道路对革命派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预备立宪公会: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16日成立于上海,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官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约27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福诜、孟昭常、赵凤昌、温宗尧、张元济、刘厚生等。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常会一次。1908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1909年(宣统元年)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
国有化政策:政府排斥立宪派,在“皇族内阁”出台时在经济上又推出所谓国有化政策,如改革币制、举办实业与修筑铁路等,出卖牺牲地方国民权益来加强中央集权,损害了下层平民的利益,更是直接触犯了资产阶级和其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加强了双方的敌对情绪。清廷的做法触犯了人们的种族意识与爱国心,触犯了对民-主的感情和经济利益,使得革命派成为事态发展的中心,立宪派成为革命派最接近的盟友。
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接着上海、南京、安徽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因这次斗争是继辛亥革命以来的又一次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故称“二次革命”,因战事集中在江西、南京,又称“赣宁之役”。 预备立宪公会:预备立宪公会于1906年12月16日于 上海成立。其宗旨为“尊谕发奋为学,合群进化”。会员共235人,有较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新式企业投资创办者居半数,如张謇、汤寿潜、李书平、王一平、孙多森、张元济、荣氏、徐润、虞恰卿等;也有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如孟森、曾朴、刘锦藻、徐珂、夏曾佑等。其中120人有科举功名,状元1人,进士7人;有120人有官衔,并有2个副省一级满族官吏。多为江浙人士,少数福建、广东籍。会长郑孝胥,副会长为张謇、汤寿潜。刊物为《预备立宪会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22017-04-10 06:03 | #2楼
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大会推举孙中山为,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在东京设立总部,在之下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国内设立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选集》第201页)
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4页)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页)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选集》第75页)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其二,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选集》第78页)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5页)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因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424页)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另附《天讨》等增刊(章炳麟主编),1910年初又在日本秘密印行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六号。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章炳麟、陶成章等。《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新民丛报》
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曾达13万份。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共刊行九十六期。
萍浏醴起义
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
1904年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清军捕杀,其旧部在安源秘密联络矿工数千人。哥老会另一首领龚春台则在浏阳、醴陵一带发动会众。当时湖南灾情严重,米价飞涨,民不堪命。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到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的纲领,拟于丙午年(1906年)农历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后因消息泄露,龚春台遂于12月初在江西萍乡率众起义。旬日之内,萍乡、醴陵、浏阳等地群众纷起响应。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及部分防营士兵,在萍乡方面则多属煤矿工人。起义军推举龚春台为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声讨清政府“十大罪恶”,宣布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使地权与民权平均”,得到群众拥护。数日内起义军增至三万余人,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军队数万人进行镇-压,起义军因分散作战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等先后被捕牺牲。
刘道一
刘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1904年2月在长沙参加华兴会,与黄兴等联络会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3月赴日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次年秋归国,与蔡绍南等准备运动新军与会党起义。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在长沙谋促新军与防营响应,因奸人告密被捕,英勇就义。有《衡山正气集》。
徐锡麟与皖浙起义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游历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被叛徒告密,遂决定提前起义。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被捕。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当晚英勇就义。
秋瑾
秋瑾(1877—1907),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入光复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其后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得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瑾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清晨4时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
镇南关起义
镇南关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发动防城起义遭到失败,旋改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计划袭取镇南关(今友谊关)。12月12日,黄明堂与关仁辅等联络炮台守兵为内应,率义勇乡团百余人(一说80人)直取右辅山第三炮台。守军溃逃。革命军乘胜占领第二、第一炮台,缴获大批枪炮。次日晚,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等由河内入驻镇南关指挥,因炮台内弹药全无,大-炮多不能用,乃决定由黄明堂守五日,孙中山与黄兴等回河内筹款购械,以资接济。此后清广西提督龙济光、镇南关防军统领陆荣廷率清兵4000余人反-攻,直扑北炮台。革命军英勇反击,从8日夜战至9日下午,清军先后抢占四方岭及小尖山。革命军退入垒中坚守。因枪弹、粮食不继,黄明堂率军弃台突围,退入越南燕子大山。此次战役历时七天,击毙清军200余人。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难,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进行分头准备,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做立宪的准备工作。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的军权收归中央。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保皇派和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康有为对它大加赞赏,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期待从清朝的立宪中寻找政治出路。立宪派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多数,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发起16省咨议局联合请愿,要求立即召开国会。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倭仁
倭仁(1804—1871),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进士。道光末年,他和曾国藩标榜“理学”,以封建卫道者自居。同治初年,他任文渊阁大学士,反对洋务派设立同文馆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成为顽固派首领。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白银之多。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年间,他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2年,他出任山西巡抚,1884年擢升两广总督。中法战争期间,他主战,奏准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设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卢汉铁路,与李鸿章争夺权势。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他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他参与所谓“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地区人民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1907年,他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有《张文襄公全集》。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67年4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制造局。初名“军火机器总局”,以英国商人兼丹麦领事密妥士为总管,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187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接办,改称“天津机器制造局”。因密妥士不精机器,李鸿章将其撤职,改命江南制造总局督办沈保清主持。沈保清把天津机器制造局扩充成东西两局,分设四厂。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它主要制造弹药、枪炮、水雷等。1900年八国联军将其焚毁。
《轮船招商局》
1872年12月,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派浙局总办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招股试办。第二年正式成立。名为商办,实则官商合办,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牛庄、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日本横滨和神户、新加坡、吕宋等地。它承运漕粮,兼揽商货。成立时买轮船3只,到1876年有船12只。1877年,以222万两白银的高价收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旧轮船18只,扩大经营。由于管理腐-败,又受洋商航运业排挤,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进行“整顿”,改为官督商办,但仍然连年亏损。1909年轮船招商局改归邮传部管辖。本图是轮船招商局设在上海的总办事处。
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各国事务衙门.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衙门存在了40年。其间,奕任首席大臣28年,庆亲王奕任12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载垣
载垣(?—1861),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五世孙。爱新觉罗氏。1825年,他袭爵怡亲王,曾在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咸丰帝即位后,渐受重用,历任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大臣。1859年,他奉命赴天津视察。次年,他同兵部尚书穆荫和英法和谈,谈判决裂,拘囚巴夏礼等。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他随咸丰帝逃往热河。1861年咸丰帝死,他与端华、肃顺等八人同受顾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掌握实权。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令其自尽。
肃顺
肃顺(1816—1861),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豫亭,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为镇-压太平天国,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胡林翼、曾国藩。为解决财政困难,主张发纸币、铸大钱。对外国侵略者疑惧颇深,要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在咸丰帝面前,“(奕)主和,(肃)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1859年与俄使伊格纳切夫谈判,斥责其侵略要求,把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慈禧太后和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183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51年选中秀女,次年入宫,封为懿贵人。1854年封为懿嫔。1856年生载淳,封懿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慈禧是个很有野心与权谋的人,咸丰曾常让她代为批答奏章。咸丰死后,继位的载淳仅6岁,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东太后),尊生母那拉氏为慈禧太后(西太后),但不许与闻政事。慈禧太后为了爬上帝国最高统治地位,决定暂时放弃同东太后的嫌隙,劝东太后同意两宫垂帘听政。接着唆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奏折。次日召见肃顺等八大臣,要求遵奏执行。八大臣以“本朝无太后垂帘故事”为由,加以驳斥。为了使垂帘取得外国支持,又与奕勾结。10月,奕以奔丧为名赴热河行宫与慈禧密谋,告以“外国无异议”。10月26日,慈禧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接着中央政府改组,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表示太后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慈安与慈禧两宫共同垂帘听政,而慈安生性软弱,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借师助剿”
《北京条约》一订立,法俄两国首先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建议。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夏燮:《外夷助剿》《中西纪事》第20卷)。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面见奕表示为镇-压南方太平军,请清军从陆路进攻,“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接着俄-国把以前答应送给清政府的一万支枪、若干门炮运到中国。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贼自任”的美国,现在则要求为清军代运漕粮。关于是否借用外兵问题,清廷进行了几次讨论,少数人反对,奕等多数官僚表示欢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79卷,第17页)。与此同时,麇集在上海的买办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如吴煦、杨坊等,则加紧活动,支持洋人组织洋枪队。1862年4月,英国轮船把李鸿章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进一步与英法组成“中外会防局”,决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这样,太平天国便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严重局面。
叶志超
叶志超(?—1901),安徽合肥人。早年投身淮军,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累迁至正定镇总兵。1889年,升任直隶提督。1891年,镇-压热河朝阳(今辽宁朝阳)金舟教起义。1894年奉命率兵赴朝鲜,屯牙山。日军来犯,他率部逃到平壤,竟向清政府谎报战功,被任命为平壤清军总指挥,但仍不作战斗准备。日军进犯平壤时,他又率先尽弃粮械军资溃逃,狂奔500里,退入中国境内。事发后被革职。1895年押送北京,判斩监候。1900年获释。次年病死。
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山东费县人,回族,行伍出身。1856年投效清军江南大营,进攻太平军。后长期驻奉天(今辽宁沈阳)。1889年授广东高州镇总兵,仍留奉天。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率所部自辽东渡鸭绿江开赴朝鲜平壤,守北城玄武门。9月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平壤守军总统叶志超企图弃城逃走。左宝贵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并登城指挥与敌激战,身受重伤仍坚持督战、燃放大-炮,后中炮牺牲。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人。1874年,李鸿章创立海军,次年他受命赴英购置军舰,归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任海军提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舰队准备返航时,与日本海军发生海战。他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是役后,奉李鸿章之命困守威海卫。11月,日军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被革职留任。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而洋员和部分官兵以势孤难战,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宁死不屈,12日服毒自杀。现刘公岛上“丁公祠”即当年北洋海军提督府。
林永升
林永升(1855—1894),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学习海军,为船政学堂首届出洋留学生之一。1887年与邓世昌等赴英、德接收定购之致远、经远等四舰,旋任北洋水师经远舰管带。1889年署理北洋海军左翼左营副将。因功升总兵。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事起,率经远舰参加黄海海战,舰受重创仍奋勇督战,配合定远等舰,击伤日舰多艘。在率舰追敌途中中炮阵亡,经远舰亦中水雷沉没。
聂士成
聂士成(?—1900),安徽合肥人。1884年率清军一千余名渡海到台湾,参加抗法斗争。1893—1894年间,来往东三省等地巡历,所过山川要隘形胜,均以西法绘图立说,著有《东游记程》一书。1894年,随叶志超率军赴朝鲜,在牙山登陆,镇-压东学党起义。甲午战争爆发后,率部在牙山成欢驿抵抗日军的进攻,以寡不敌众,突围后随叶志超绕道至平壤。10月,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一带,奋战十多天,击退日军,以功升直隶提督。又先后夺回连山关、分水岭等地,击毙日将富刚三造。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09-23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09-22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09-23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09-23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09-23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09-23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