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战略目标名词解释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战略目标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战略——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军事术语 里面,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西方,战略(strategy)这一术语是于公元前约508—507年在雅典产生的。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战略同样有其生物起源,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竞争是渐进的,而战略竞争是激进的。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
2、企业战略——企业针对环境和自身特点,为谋求竞争优势和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目标而对自身经营方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3、经营范围——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即产品和市场的范围。
4、资源配置——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技能在时间、项目和业务等方面进行配置的水平和模式。它需要解决企业在投资型配置与战略型配置之间的平衡。
5、竞争优势——企业在市场上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是企业获得更高利润率的基础。
6、协同作用——企业从资源配置到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包括投资协同、销售协同、管理协同。作业协同。研发协同和采购协同六种类型。
7、战略经营单位——公司根据其经营业务战略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而划分成的战略经营实体。
8、企业战略管理——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确定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并为其实现而采取一系列战略决策、实施和控制活动的动态管理过程。
9、公司级战略——也即总体战略。它是企业战略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回答企业应该在那些领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便使企业长期盈利最大化问题。涉及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等要素。经营领域的不同,反映了各公司对自身优势与劣势以及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等环境因素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有不同的评判。它具体包括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收缩型战略三种,其中,成长型战略包括一体化战略和多样化战略。
10、经营业务级战略——也叫经营业务战略或经营单位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具体化形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在行业与市场上所运用的战略,有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达成经营业务目标。通常企业会在内部划分若干个战略经营单位,每个单位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具体包括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竞争战略又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11、职能级战略——主要涉及企业内各职能部门,如营销、财务和生产等,如何更好地为各级战略服务,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12、全球战略——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它的全球战略既要考虑公司级战略,又要考虑经营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同时,也要考虑到独特战略。如与国际化进程相关的出口战略、合资战略和独资战略;与国际经营哲学相关的本国中心主义战略、他国中心主义战略、全球性战略和区域性战略。
13、战略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他们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和结果的评估者。战略管理者包括企业几乎所有人员,如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各事业部经理、职能部门管理者以及专职计划人员和所有其他员工。
14、企业使命——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而存在的原因或目的,它是对企业经营业务、愿景和目的、经营哲学与公众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性描述,是战略决策的总体方向和基础前提。它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顾客群是谁?顾客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用什么特殊的能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何看待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的利益?
15、企业愿景——是一个企业的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一种对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望和未来成长方向的愿景展望,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愿景具有长期性和变化性。
16、企业目的——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在试图实现愿景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有一些相对更具体的前进方向,这些前进方向构成了企业的主要目的。包括企业的经济目的、社会目的等多方面。在企业中,生产、增长、获利是典型的经济目的。通常讨论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目的的一种表现。
17、企业经营哲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本质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是包括企业的基础价值观、企业内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及企业共同的信仰等在内的管理哲学。
18、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它是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其他的总体印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它通过企业理念形象、企业行为形象和企业视觉形象三个层次来体现。
19、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战略目标与企业其他目标相比,具有宏观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全面性、可分性、可接受性、可检验性和可挑战性。
20、战略规划——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制定战略规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定目标,第二阶段就是要制定这个规划,最后,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本,以备评估、审批。
21、企业宗旨——从根本上定义就是企业所从事的事业。它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作出的贡献的陈述。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企业的宗旨陈述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企业形成和存在的基本目的;为实现根本目的的应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范围;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和原则。
22、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总称,具有唯一性和变化性的特点。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否直接来区分又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大类。一般环境是指能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一切企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比较间接。具体环境是指能更直接地影响某个企业的微观环境。
23、行业分析——是指根据经济学原理,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行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消费、技术、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行业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是发现和掌握行业运行规律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大脑,对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4、行业集中度——在一个行业中,若干最大企业的产出占该行业总产出的百分比。一种典型的度量方法是四企业集中度,即最大的四家企业的产出占总产出的百分比。绝对集中度反映一个行业得垄断程度。根据贝恩分类法,前4大企业市场份额之和CR4<30或CR8<40为竞争型;否则为寡占型。
25、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潜在进入者进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其表现形式有重新培训业务人员;增加新设备;调整检测工具等。转换成本会造成购买者对变换供应者进行抵制,新进入者要用大量时间和特殊服务来消除抵制。
26、退出障碍——也称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27、进入障碍——也称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具有保护产业内已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进入者成为现实进入者时必须首先克服的困难。
28、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
29、范围经济——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1、指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2、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30、学习经验曲线——也称经验学习曲线,表示了经验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当个体或组织在一项任务中习得更多的经验,他们会变得效率更高。
31、战略群体——也称战略集团,是指一个产业内执行同样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征的一组企业。
32、企业资源——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心的投入,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33、企业能力——企业对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以实现某种生产经营目的和效益的才能或本领导。其中,能力是指企业分配资源的效率,这些资源被有目的地整合在一起,以达到一种预想的最终状态。
34、职能分析法FJA——就是从工作活动单元职能作用的角度,对工作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分析者把工作行为单元划分为三类:
(1)对人员作用;
(2)对实物作用;
(3)对资料(信息)的作用。
然后每一类的功能作用又按由低到高的水平划分为若干层次,最后对所分析岗位的工作功能,作出具体的评判。用以分析非管理性工作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既适用于对简单工作的分析,也适用于对复杂性工作的分析。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其系统性,从而为培训项目的设计提供充分的资源依据。
35、价值链——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36、核心能力——也即核心竞争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即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long—run)和超额利润(superior profit)。它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职能环节及其整合方面,并且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长期性。
37、独特能力——核心能力只有在成为独特能力时才会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仅仅依据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确立战略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也许竞争对手在这一领域做得更好。独特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与技术和市场相关的能力及其组合最为突出。独特能力直接形成竞争优势。
38、竞争战略——属于业务层战略的范畴,是指企业在对自身业务竞争地位的分析基础上,通过一组精心选择的不同活动向顾客传递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从而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它是关于“如何与众不同”的战略。
39、成本领先战略——通过一系列针对成本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以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战略。企业可以在多方面努力:生产规模、经验积累、成本控制盒费用节约等。
40、差异化战略——也称别具一格战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独特性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快速产品创新、技术领先)、设计(工程设计、特殊性能、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细致、全面、及时)、经销网络等。
41、集中化战略——也称聚焦战略,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包括集中低成本战略和集中差异化战略。
42、一体化战略——也即一体化增长战略(integrative growth strategy),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是指企业利用社会化生产链中的直接关系来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或横向扩张的战略。
43、纵向一体化——也即垂直整合,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条中, 企业在原有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发展, 向前发展的又称前向一体化, 向后发展的称为后向一体化。
44、横向一体化——即水平一体化。是指企业以兼并处于同一生产经营阶段的企业为其长期活动方向,以促进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战略。
45、移动壁垒——指企业从一个战略群体移向另一个群体所必须克服的障碍。
某些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非协议的形式组成某种利益集团,对利益集团以外的企业来说,就形成了移动壁垒。
46、多元化战略——又称多种经营战略、多角化战略、多样化战略,是指企业向新产品领域或新市场领域扩张,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长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多是指产品生产的多元化。
47、专业化战略——是指集中公司所有的资源和能力于自己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核心业务是指在公司从事的所有经营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业务,核心业务构成了公司的基本骨架。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行业专业化,即公司专注于某一个行业内经营;二是业务专业化,即公司专注于行业价值链中某一环节的业务。
48、相关多元化——指所进入的新的业务领域与公司现有经营业务活动有一定联系。表现在每项业务的价值链活动中有一项或多项活动有共性。如制造活动、营销活动和技术方面的共性。
49、非相关多元化——指所进入的新的业务领域与公司现有经营业务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如机械与服装;食品与房产。
50、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特点包括合作性与战略性、网路性、效率性、管理复杂性。类型有合资企业,研究与开发协议,定牌生产,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
拓展:企业战略目标内容
由于战略目标是企业使命和功能的具体化,一方面有关企业生存的各个部门都需要有目标;另一方面,目标还取决于个别企业的不同战略。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目标,又包括非经济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又包括定量目标。尽管如此,各个企业需要制定目标的领域却是相同的,所有企业的生存都取决于同样的一些因素。
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盈利能力。用利润、投资收益率、每股平均受益、销售利润等来表示。
2.市场。用市场占有率、销售额或销售量来表示。
3.生产率。用投入产出比率或单位产品成本来表示。
4.产品。用产品线或产品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完成期来表示。
5.资金。用资本构成、新增普通股、现金流量、流动资本、回收期来表示。
6.生产。用工作面积、固定费用或生产量来表示。
7.研究与开发。用花费的货币量或完成的项目来表示。
8.组织。用将实行的变革或将承担的项目来表示。
9.人力资源。用缺勤率、迟到率、人员流动率、培训人数或将实施的培训计划数来表示。
10.社会责任。用活动的类型、服务天数或财政资助来表示。
一个企业并不一定在以上所有领域都规定目标,并且战略目标也并不局限于以上十个方面。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八个关键领域的目标:
(1) 市场方面的目标:应表明本公司希望达到的市场占有率或在竞争中达到的地位;
(2) 技术改进和发展方面的目标:对改进和发展新产品,提供新型服务内容的认知及措施;
(3) 提高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有效的衡量原材料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 物资和金融资源方面的目标:获得物质和金融资源的渠道及其有效的利用;
(5) 利润方面的目标:用一个或几个经济目标表明希望达到的利润率。
(6) 人力资源方面的目标:人力资源的获得、培训和发展,管理人员的培养及其个人才能的发挥。
(7) 职工积极性发挥方面的目标:对职工激励,报酬等措施。
(8)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注意公司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B.M.格罗斯在其所著的《组织及其管理》一书中归纳出组织目标的七项内容:
(1) 利益的满足:组织的存在以满足相关的任何组织利益、需要、愿望和要求。
(2) 劳务或商品的产出:组织产出的产品包括劳务(有形的或无形的)商品,其质量和数量都可以用货币或物质单位表示出来;
(3) 效率或获利的可能性:即投入-产出目标,包括效率,生产率等;
(4) 组织,生存能力的投资:组织能力包括存在和发展的能力,有赖于投入数量和投资转换过程;
(5) 资源的调动:从环境中获得稀有资源;
(6) 对法规的遵守;
(7) 合理性:即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包括技术合理性和管理合理性。
【企业战略目标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企业生产管理名词解释09-23
现代企业管理名词解释09-23
物流企业管理名词解释06-16
企业管理全本书的名词解释07-12
企业经营战略经典名词解释03-10
绩效考核是战略目标05-17
主流企业管理系统名词解释09-23
物流企业管理重点名词解释05-29
公司的发展前景及战略目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