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8-08 11:02:00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

  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N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人的文学: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周所强调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人的文学”概括了新闻学的内容,表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它甚至在当代的新时期文学中被重新提倡,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关键词之一。

  学衡派:学衡派因刊物《学衡》杂志得名。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他们攻击新

  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批评文学革命者浅陋,鲁迅等予以反驳。

  甲寅派:因刊物《甲寅》得名,主要成员章士钊,他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

  湖畔派: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率直坦诚,绝无世俗的顾忌,也少见艺术的雕琢,表现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将守旧派敌视新文学的种种看法集中在一起,写成《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故意做成一个供新文学提倡者反击的靶子。刘半农则撰写《复王敬轩书》予以反驳,写得酣畅淋漓,对守旧派施以猛烈的挞伐。两封信都被刊登在《新青年》上。由于两封信的目的是互相配合,造成论争态势,扩大新文学影响,故称之为“双簧信”。

  问题小说: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曾盛极一时的一种小说类型。当时一些持“文学为人生”观点的作家和文学青年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开始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各自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代表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庐隐的《海滨故人》,叶绍钧的《一生》,王统照的《沉思》等。

  鸳鸯蝴蝶派:以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为代表。始于20世纪初,盛于辛亥革命后,1949年基本消失。期刊物众多,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易卜生主义:易卜生主义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充满审美的乌托邦伦理道德理想。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

  浅草——沉钟社: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1925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随之停止。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尤以郁达夫为代表。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著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打动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冰心体:冰心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主观倾向、理想色彩、抒情气氛浓,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富于哲理,清新、含蓄。

  繁星体小诗:冰心所作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收录于繁星春水,主要受泰戈尔凄美诗风的影响,形成冰心自己“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

  小诗派:五四时期,在周作人的提倡和带动下小诗曾风行一时,并产生不少优秀作品。后来,人们把写小诗较多或成就较高的冰心等为代表的诗作者群称为小诗派。

  自由诗派:指五四时期活跃在新诗坛上的一些创作自由而又散漫的新诗的诗人。既包括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诗作者,又包括早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诗人。

  象征派:是兴起于法国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的主要派别。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诗的目的是通过象征去暗示超现实的“理想世界”。暗示,自然是与直陈相对。因而法国象征派的诗,便以隐晦难懂的语言和恍惚迷离的意境,来宣泄资产阶级世纪末的悲哀。

  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包括两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格。内容简而言之即是“爱的哲学”。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现代评论派:192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一些教授文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的周刊《现代评论》。该刊主要发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评论文章,同时也发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方面的论文。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等人。

  论语派: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有失偏颇。

  南国社:田汉领导的著名艺术团体,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五部门,而以其戏剧运动最为社会所注目。该社在上海出版由田汉主编的社刊《南国月刊》,是一喜剧为主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南国社早期有唯美主义倾向,后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之一翼,为现代进步话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13人,社刊为《戏剧》月刊。他们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

  爱美剧:《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失败的同时,引起了关于戏剧职业化的讨论。针对戏剧职业化和戏剧商品化所产生的弊端,就有了“爱美剧”即“业余”戏剧的提议。这一口号得到了明确的肯定。积极提倡“爱美剧”的较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个有演出实践的话剧团体。欧阳予倩与洪深加入该团体成为重要人物。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的戏剧人才的进步团体,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文明新戏:春柳社以研究用言语动作感动人为主的新派戏剧为主,为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戏剧模式。

  辛酉剧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认为朱粮承。其前身为1921奶奶成立的辛酉学社,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其宗旨。该社注重表演技巧,1929年创办《戏剧与园地》半月刊,于1930年加入左翼剧团联盟。

  春阳社: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王钟声、任天知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他们用“春柳社”编写的剧本在上海等地演出,该团体演出新剧为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成立不到一年即告解散。

  北京实验剧社:1921年由陈大悲、李健吾等组织创办。该社以“实验的精神,提倡现代的戏剧”为宗旨,以爱美的旨意实验一切,从而把“单有剧本的文学”与“单有舞台的演作”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真正的现代戏剧,为初期戏剧综合艺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柳社:春柳社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小剧场运动: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由此而创造了后来在中国话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的开始文学创作的团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掠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证发生在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战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他们的封建、法西斯反动性和“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京味:老舍小说的一大特点。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反抗封建大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伦理。小说多侧面的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展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道德的虚伪和沦丧,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

  新感觉派:30年代,大上海都市文化的畸形发展,催生了海派三大作家群体,一是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二是相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三是新感觉派小说家。

  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其作品多半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创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汉园集:1929年,李广田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日、法文,课余练习诗歌创作,与同系同学卞之琳、哲学系同学何其芳结为诗友。1934年,以三人的诗作结集出版。北大“汉园”是他们经常研讨问题的处所,他们的诗集因之定名为《汉园集》。

  开明派:“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都喜欢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闲谈体散文:是林语堂在《人间世》第6期《论小品文笔调》中所提出。其长处是在“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流露”,“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叙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故“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形式上“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牍日记之外,犹注重清俊议论文及读书随笔”,且各体并用,不为格套所拘。

  上海艺术剧社:成立于1929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下,由夏衍、郑伯奇等发起组织的戏剧社团。成员有冯乃超、钱杏春、孟超、杨春人、许辛之、沈西苓等等。该社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组织移动剧团到工人去进行演出,同时创办《艺术月刊》出版《戏剧论文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戏剧团体。该社于1930年4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国防戏剧:为配合“国防文学”口号提出了“国防戏剧”口号,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外,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有鲜明的向“广场戏剧”发展的特色。

  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辛酉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策派:也称战国派,是出现于抗战中期国统区的一个思想文化和文学流派,得名于他们编的《战国策》和《战国》刊物。战国策派鼓吹“尚力政治”,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磨砂战争的争议性合肥中异性的根本区别。文艺思想上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新秧歌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信仰格局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赵树理方向: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赵树理逐渐成为一种方向的代表。他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学方向,对于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树理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大都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他们直接参与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创作是自己的经历。先天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实际生活揭示和针砭社会变革中的时弊与偏差。

  山药蛋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

  后期浪漫派:在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新旧两种小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介乎雅俗之间的新的类型,其中以徐訏和无名氏为典型代表,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称之为“后期浪漫派”,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思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命其为“海派”,指他们的小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并受读书市场的影响,投合东南沿海一带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习惯,

  新闻体小说:40年代后半期解放区小说的一种。主要代表人物是刘白羽。这些小说作品在艺术上与报告文学互相渗透,具有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两种题材中间的某种特性,是一种适合迅速发展的战争环境的小说形式,因而被称为“新闻体”小说,或称报告小说。

  西南联大诗人群:1937年夏,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启程南下,在西南边陲重镇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上海新文化中心西迁重庆一样,三校的南下意味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自1926年以来的第二次非同寻常的大迁徙,历史机遇把中国新诗史上的主要代表集中到了昆明,中国的成名的、未成名的、成型的、未成型的使人们,一起进入了生命和艺术道路上少见的“沉潜”状态。

  九叶诗派:40年代后半期的诗歌流派,又称“新现代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奎、郑敏、唐祈、唐地、袁可嘉,共九人。故被称为“九叶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风格较为接近,他们又都不再像过去的象征派、现代派那样,沉湎在个人感情的小天地里,而是以其诗篇唱出革命之歌,为新时代报晓,呼唤新中国的诞生。《九叶诗集》

  七月诗派: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1937年10月,胡风创办《七月》半月刊,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已是个最有影响。鲁藜、绿原等人经常在该刊发表诗歌,被称为七月诗派。内容多是政治抒情诗,反映当时某些重大题材,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诗体形式自由,不讲就是行合格率,气势本奔放,形象鲜明。但在风格上有各有特色。《七月诗丛》

  新诗的歌谣化运动:中国新诗从一开始就重视从民间去吸取新诗创造的艺术资源。早期白话诗人开始了新诗歌谣化的最初尝试,这种尝试在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那里成为了一种更为

  自觉的诗歌运动。到了40年代,在敌后根据地里,由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诗的歌谣化被发展到了极致。

  朗诵诗运动:

  抗战时期的是个运动。战时由中国诗歌会首先提倡,但未能付诸实践。抗战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的潮流激励下,重新受到重视并开始了创作实践。1938年首先在武汉蓬勃兴起。武汉失守后,朗诵诗运动一度在重庆重现。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影响到延安,抗战后期在昆明也有过热烈的诗朗诵运动。

  晋察冀诗人群:指抗日战争后期活动在晋察冀边区的诗人。他们主张诗人应与现实斗争相联系,应发挥诗的战斗作用。

  新诗戏剧化:就是用一种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是个尽可能的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

  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街头剧:抗战初期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短剧,它采用极为灵活的方式,不受场地的限制,让扮演群中的演员夹杂在观众之中,以观众的身份进行表演,既能控制观众的情绪,又能是喜剧效果更加逼真。

  茶馆剧:根据西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让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他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

  广场活报剧:在40年代末的中国,全国性的学生运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运动总是伴之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主要采取的艺术形式有: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和活报剧。称为“活报”是强调这种戏剧形式的时事新闻性,即“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给观众一个忠实的报道”。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09-23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09-23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09-23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05-07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11-29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02-27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