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

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

时间:2022-11-20 02:54:19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2017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5、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的方法;

6、试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研究目标,合理控制或创设条件,认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研究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和原因,探讨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8、文献法:是通过对过去积累的文献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的文献的方法。

9、行动研究法:是指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协作研究某一问题,再把研究结果用于自身实践的方法。

10、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1、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12、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13、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与宗教教育对立。

14、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教育活动主体将现代化的理念逐渐现实化的过程。

15、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门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6、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7、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21、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

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27、环境决定论:由美国行为主义学者华生提出,认为人的一切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否认了遗传素质的作用。

28、教育万能论:是由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开始后的部分学者提出的,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否认了环境和遗传素质的作用。

29、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综合。

30、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1、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立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2、义务教育:是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

3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2017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4、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5、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种理论对反对神学、封建对人的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和对人制约的观点是错误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

36、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虽然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否认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也是错误的。代表人物有:孔德、图尔干、赫尔巴特等。

37、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总指针。是对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8、教育内容: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与学生的一切影响的综合。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39、课程:课程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40、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41、活动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

42、潜在课程: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43、综合课程:是以英国怀特海为代表率先提出来的。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将两门以上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一门课程。

44、科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5、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46、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47、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48、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49、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0、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51、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52、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

53、课外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4、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5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56、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57、教育合力: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

58、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59、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0、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 100。

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2017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结和课文内容重点2017-04-09 20:53 | #2楼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才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人自身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指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 教育内容:是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各方面的总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塑造年青一代心灵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养成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 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课程:指遵循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认识的规律而确定的学科、活动及相应的环境影响的总和,也即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素质:从生理上讲,素质是个体先辈继承下

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以及神经系统的特点。在人口学中,指人口群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从社会学角度讲,素质指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教育制度又称国民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的总体。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纵向、横向衔接关系。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就是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教育目的,以课程为媒介,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交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任务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上的具体化,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它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学性质、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提出的。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互动交往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的基层学生组织。班集体是班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班级基础上形成的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与领导核心,严明的纪律与制度,正确的舆-论与优良的作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学生集合体。

隐形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没有明确计划,但又广泛存在,并以内隐的方式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课程。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性质、任务而制定的课程总体规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分科制定的关于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才去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全社会教育网络的形式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2)教育的普及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4)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基础。5)重视劳动力培养目标上的通才性和全面性,重视素质教育。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3)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作用。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间接作用。

6.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影响教育目标。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2)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功能。2)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新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选择功能。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创新功能。(4)教育的育人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一)生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1)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健康发展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因素的个别差异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1)环境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即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人的身心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依据。(教育目的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所制约;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2)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基本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应注意的问题:坚持基本点;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育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德育、智于、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系。五育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作用互相不可替代,成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各自方面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其中,德育是方向、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统帅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智力基础,并制约各育质量的提高;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 学校制度建立的依据:学制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学制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学制的建立要考虑到人口状况;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学制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国外学制改革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的到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学制在国际间的沟通交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1.生理发展:外形剧烈变化;体内肌能迅速健全;性机能成熟。2、心理特点:认知;情感。3、心里发生主要矛盾:性成熟——性心理幼稚;自我意识——社会成熟迟缓;情感激荡要求释放——外部表露趋于内隐。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自我意识增强并趋于成熟;情感趋于丰富并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理想和世界观初步 形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闭锁性与渴望理解的矛盾;活动能量大和认知能力有限的矛盾;性意识的发展与心理和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劳动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教师劳动的协作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合作,互勉共进;严于律己,积极进取。)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能力素养(高超的教育加工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应变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素养(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师生关系的作用:影响到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增强了教育过程社会化程度,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发扬民-主教育,倾听学生意见;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能,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课程设置的依据: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隐性课程的特点:影响方式的潜在性;信息载体的广泛性;影响效果的双重性;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隐性课程的作用:激励作用;陶冶作用;益智作用;健体作用;审美作用。

隐性课程的设计:校园物质环境设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校园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规律;教学与发展统一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心理准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目标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馈性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除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到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条件、采取某种教学方法可能取得的实际效果等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确定某种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发、练习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实验法

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发展趋势: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活动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观念逐渐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形成。

发展趋势特点: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引导的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由重测验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的学科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教学基本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教学辅助组织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它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班级授课制,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加快了教育普及的进程,使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入了新纪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集体叫学中,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与组织、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固定化,教学进程的程式化,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与新异性。

教学艺术的内容:开讲的艺术(引趣式开讲;诱导式开讲;提问式开讲;概括式开讲;描述式开讲;情境式开讲;悬念式开讲;激励式开讲)组织教学的艺术(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上学习惯;遵循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利用教学反馈,调控教学进程;掌握教育机智,处理好偶发事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严密,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教学语言要具有幽默感)板书的艺术,结课的艺术(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提炼升华式;发散式;悬念式;激发感情式;练习巩固式;活动操作式) 班集体的培养(怎样建立班集体):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强有力的班集体领导核心;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教育学重要名词解释小结】相关文章: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09-23

健康教育学名词解释09-20

教育学名词解释集锦09-23

供应链管理重要名词解释03-25

货币金融学重要的名词解释03-03

护理管理学重要名词解释09-23

心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总结09-23

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09-23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小结09-23

医学影像学部分重要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