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时间:2022-11-20 02:54:20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共质体——指无数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联结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高等植物活细胞把某些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成为不彻底的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链——指呼吸代谢中间产生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最终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又称呼吸电子传递链。

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如1h)内,放出二氧化碳的mol数与吸收氧气的mol数的比率叫做呼吸商(简称r.q.)或呼吸系数。

细胞器——指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细胞壁——指植物细胞在原生质生命活动中形成的多种壁物质加在质膜外方所构成的结构,具有保护原生质体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生物膜——也叫细胞膜,指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其主要成分是类脂和蛋白质。

呼吸作用——活细胞中有机物通过某些代谢途径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一般指在无氧条件下,高等植物细胞把某些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为不彻底的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所提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是含铁的酶,由于它可以从正常呼吸链的coq或cytb处分出来,越过部位Ⅲ,将电子传递给氧,从而对氰化物不敏感,故称这种呼吸现象为抗氰呼吸。

呼吸跃变现象——也称呼吸骤变现象,是指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此时果实便进入完全成熟。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现象。

代谢“源”—— 指制造和输出同化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指成年的叶子,它制造出光合产物并输送到其他器官,它有一种把光合产物向外“推”送的“推力”。

质外体——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和导管的空腔,贯穿各个细胞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体系。

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所提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呼吸强度(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小时)单位植物组织(干重、鲜重)或单位细胞或毫克氮所放出co2量或吸收o2的量或有机物干重的损失量或能量的释放量。

比质量转移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切面积运输的干物质量:

比质量转移率(smtr)= 运输的物质干重/韧皮部的横断面积×时间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或器官,如嫩叶、幼根、果实、正在生长的块根和块茎等,它有一种把光合产物向内拉的“拉力”。

消失点——又名熄灭点,在氧分压较低的情况下,无氧呼吸随着氧分压的增加而减弱,一般把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最低氧分压(10%左右)称为消失点。

伸展蛋白——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与藻类中的、由约3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类主要富含羟脯氨酸残基的糖蛋白,在高等植物初生细胞壁中含量可多达15%。

水势——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即水溶液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称为水势。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片的气孔),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边缘效应——水蒸气经气孔的扩散速率并不与气孔面积成正比,而与气孔(或面积)的边缘长度(总周长)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指生长素在植物地上部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一种主动运输过程。

乙烯的三重效应——乙烯的三重效应是中生植物对乙烯的特殊反应,即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的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力量,称为根压。

蒸腾拉力——由蒸腾作用产生的从空气→叶片→茎→根→土壤依次升高的一系列水势梯度所推动的水分向上运输的上端原动力称为蒸腾拉力。

束缚水——由于植物细胞的原生质胶体微粒紧密吸附而不易流动的水分称为束缚水。

自由水——远离植物细胞原生质胶体微粒而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称为自由水。

吸胀作用——指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离子的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离子的过程。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离子的被动吸收——植物细胞顺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离子的过程。

道南平衡——是由科学家donnan发现的。当细胞内存在不可扩散的阴离子以及细胞内外体积相等时,细胞内可扩散负离子与正离子浓度的乘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的乘积时的平衡,称为道南平衡。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积累的干物质与蒸腾失水量的比值,用克(干物质)/公斤(水)表示,也可以说是植物每消耗1公斤水所形成干物质的克数。

蒸腾系数(需水量)——指植物制造1 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克数。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 1μmol/l以下)有机物。

植物生长物质——指所有自然合成的或人工合成的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他的内源调节物质(如:多胺)。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类似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生长促进剂——人工合成的一类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生长抑制剂——指能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生长,丧失顶端优势,使植株形态发生很大的变化,外施赤霉素不能逆转这种抑制效应。生长抑制剂也抑制种子和芽的萌发。

植物生长相关性——高等植物是多器官的有机体,各个器官和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相关性。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长出主茎,侧芽长出分枝,通常主茎的顶端生长很快,而侧枝或侧芽则生长缓慢或潜伏不长,这种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生长——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细胞、器官或植株数目、大小与重量的不可逆增加,即发育过程中量的变化称为生长。

分化——构成植物体的所有细胞,一般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和分化产生的,来自同一个合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上、功能上、化学结构上特异的细胞称为分化。

抗逆性——植物对不良的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抗逆性。

冻害——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冻害。

寒害——在0℃以上低温,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寒害。

逆境生理——研究植物在不良环境下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忍耐或抗性称为逆境生理。

抗旱锻炼——在种子萌动期、幼苗期有目的地适量减少水分供应,以提高其抗旱能力,称为抗旱锻炼。

大气干旱——指空气过度干燥,大气相对湿度低于20%,植物因过度蒸腾而破坏体内水分平衡,叫做大气干旱。

光饱和点——植物在很低的光照强度下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这时的光合强度很低,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合强度也增强,达到一定光强时,光合强度达到最大值。以后,即使继续增加光强,光合强度也不再增加,称为光饱和现象,开始出现光饱和现象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间质——叶绿体内悬浮类囊体的无定型的胶体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叶绿体dna、酶类、无机离子等。

光合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量或放出o2的量或干物质的积累量,用mg(co2)h-1dm-2或mg(o2)h-1dm-2或mgh-1dm-2。

天线色素——没有光化学特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象漏斗一样把光能聚集起来,传给作用中心色素,绝大多数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叶黄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不能诱发放出电子,只起吸收和传递光量子的作用,故称聚光色素或天线色素。

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属于此类,它具有光化学活性,既是光能的“捕捉器”,又是光能的“转换器”,因之亦称为“陷阱”(trap)。

基粒——由于植物叶绿体类囊体呈包囊状的扁平状小体,因此又叫做片层,片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片层垛叠在一起,从外形看好象一个颗粒,因此称为基粒。

类囊体——高等植物的叶绿体都具有由许多片层组成的片层系统,每个片层是呈自身闭合的单层膜组成体,呈压扁了的包囊状,称为类囊体。

双光增益效应——爱默生等在1957年前后观察到,在远红光(685nm)条件下,如补充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的总和还要多,这样两种光波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叫做双光增益效应,或称爱默生效应。

光系统——是类囊体膜上的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复合体,包括psⅠ和psⅡ。

光合同化力——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光合碳素同化需要的nadph和atp。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希尔反应——水的光解是希尔(hill)于1937年发现的,他将离体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接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这种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水分解,并放出氧的反应,便简称为希尔反应。

环式光合电子传递——psⅠ产生的电子经过一些传递体传递后,只引起atp的形成而不放o2,不伴随其它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后降低了能位,最后经过质体蓝素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也就是电子的传递是一个闭合的回路,故称为环式光合电子传递。

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光能引起psⅡ所产生的电子(即水光解释放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把电子传递到psⅠ去,由光能进一步提高了能位,而在光合链上最终使h+还原nadp+为nadph,同时引起了atp的形成,此外,还导致水分解放出o2。在这一过程中,电子传递是一个开放的通路,故称为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c3途径——光合作用中只用卡尔文循环同化co2的途径称为c3途径,这种途径中碳素同化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

c4途径——光合作用时先在叶肉细胞内固定co2形成c4-二羧酸,然后c4-二羧酸从叶肉细胞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在那里脱羧释放出co2同时形成c3化合物,所释放的co2即进入c3途径,而形成的c3化合物则从维管束鞘细胞转回到叶肉细胞,在叶肉细胞内又再转变为co2受体pep,形成一个循环,这样的反应途径称为c4途径。

cam途径——即为景天酸代谢途径。景天科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细胞溶质,在nadp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这种最初co2固定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反应分别在夜间及昼间进行,苹果酸合成日变化的代谢途径。

光呼吸——植物中含有1,5-二磷酸羧化酶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放出co2和吸收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

co2补偿点———在co2饱和点以下,随着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放出的co2量达到动态平衡,这时外界的co2浓度就叫做co2补偿点。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严格地说,是指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

临界夜长——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隐花色素——在于隐花植物中的一类蓝光受体,它的作用光谱的特性是有4个峰:分别在350~380nm,420nm,440~460nm,480nm。

光敏素——一类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色素蛋白质,由两个部分组成:生色团和蛋白质。它有两种类型:生理激活型(pfr型)和生理失活型(pr型)。

春化现象——植物需要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去春化现象——在春化作用未完成前,转到较高温度下,春化作用的效果被消除的现象称为去春化现象。

花粉萌发的“集体效应”——在人工培养的花粉培养基上或在柱头上单位面积的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生长越好的现象。

长日植物——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植物。

短日植物——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植物。

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称为日中性植物。

pr型光敏素——光敏素的一种类型,吸收高峰在660nm,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型的光敏素类型称为pr型光敏素,它是光敏素的生理失活型。

pfr型光敏素——光敏素的一种类型,吸收高峰在730nm,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型的光敏素类型称为pfr型光敏素,它是光敏素的生理激活型。

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命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暗期间断现象——在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和抑制长日植物开花的长暗期的正中间的时相,被一个足够强度的短时间闪光所间断,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长日植物开了花的现象,即暗期被闪光间断。

诱导光周期数——光周期诱导所需的光周期处理天数称为诱导光周期数。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即花的分化不出现在适宜的光周期处理的当时,而是在处理后若干天,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相对长日植物和绝对长日植物——长日植物在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不能开花,这样的植物称为绝对长日植物。一些长日植物在不适宜的日照长度下,经过相当长时间也能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花,这样的植物称为相对长日植物。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20:56 | #2楼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化: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化: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储存,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受部位将信息传递到发生反应部位的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产生生理反应的过程。

形态建成:植物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植物体大小,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完全依赖于植物体内各种分生组织的活动。

原核细胞: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核质外面缺少核膜,细胞质中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和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质外有核膜包裹,细胞之中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

生物膜:细胞中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膜状组分,即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被膜及其他内膜。

内质网:存在于真核细胞,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共质体: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

质外体: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互相连接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

细胞质:由细胞质膜,胞基质及细胞器等组成。

胞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细胞浆。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广义的指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壁。

微管: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丝: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一类由丝状角蛋白亚基组成的中空管状蛋白质丝。

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微小颗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伸展蛋白:植物细胞初生壁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作为细胞壁结构成分,防御,抗病。

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

第二信使:次级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第一信使:初级信使,能诱发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和环境刺激信号。

基因组:细胞携带生命信息dna及其蛋白质复合物的总称。

基因表达:基因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前体rna,再经加工产生mrna,以及mrna翻译成多肽并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植物的水分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大的水势值。

衬质势:由于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队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重力势: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增加的数值。

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集流:在有压力差存在的情况下,液体中大量水分子的集体运动。

水的偏摩尔体积:在温度、压强及其他组分不变的条件下,在无限大的体系中加入1mol水时,对体系体积的增量。

化学势:一种物质每摩尔的自由能。

水通道蛋白:存在于生物膜上的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器官、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速率:蒸腾强度,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

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质量。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k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量。

小孔扩散律:指气孔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其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永久萎蔫:萎蔫植物若在蒸腾速率降低以后仍不能恢复正常,这样的萎蔫即为永久萎蔫。

临界水势:气孔开始关闭的水势。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                                                 (永久萎蔫)

生理干旱:盐土中栽培的作物,由于土壤溶液的水势低,吸收水分较困难,或者是原产热带的作物遇低于10c的温度。

内聚力学说: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原因的学说。

初干:蒸腾失水过多或水分供应不足时,细胞间隙及气孔下腔不再为水蒸气所饱和,气孔即使张开蒸腾作用也受抑制。

节水农业:充分利用水资源,采取水利和农业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并创造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农业。

植物矿质和氮素营养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灰分元素:矿质元素,干燥植物燃烧后剩余的不可挥发的物质。

必需元素:在植物完成生活史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大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千分之一以上的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占植物体干重万分之一以下,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fe,mn,cu,zn,b,mo,cl,ni.

有利元素:对植物生长表现有益作用,并能部分代替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缺素症的元素,na,si,se.

水培法: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培法:沙基培养法,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惰性物质的支持中加入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气栽法:将植物根系置于培养液雾气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营养膜技术:一种营养液循环的液体栽培系统,通过让流动的薄层营养液流经栽培槽中的植物根系来栽培植物。

被动吸收:细胞通过扩散作用或其他物理过程而进行的矿物质吸收,非代谢吸收。

主动吸收: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单盐毒害:植物培养在单种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离子对抗:离子拮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价数不同的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轻或消除,离子的这种作用。

平衡溶液:将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按一定比例、一定浓度配成混合溶液,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

生理酸性盐: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性增加的盐类。

生理碱性盐: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性降低的盐类。

生理中性盐:对某些盐类,植物吸收其阴离子和阳离子的量几乎相等,不改变周围的ph值。

胞饮作用:吸附在质膜上的物质,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以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表观自由空间:植物体自由空间的体积占组织总体积的百分数。

叶片营养:根外营养,指植物地上部分,尤其是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诱导酶:适应酶,植物体本身没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诱导生成的酶。

可再利用元素:参与循环元素,某些植物进入植物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或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可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其他器官中,可反复被利用,n.p.k.

还原氨基化作用: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初级共转运:质子泵利用atp能量把h+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原初主动运输,化学能-渗透能。

次级共转运:次级主动运输,以质子动力作为驱动力的跨膜离子转运,使质膜两边的渗透能增加,该渗透能是离子或者中性分子跨膜转运的动力。

易化扩散:协助扩散,小分子物质经膜转运蛋白顺着化学势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一类膜内在蛋白构成的孔道,通道蛋白可由化学/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通过膜顺电化学势梯度流动。

载体蛋白:传递体,透过酶,运输酶,是一种跨膜物质运输蛋白,属于膜整合蛋白,它有选择性地在膜一侧与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自身构象变化,透过膜把物质释放到膜的另一侧。

转运蛋白:具有物质转运功能的膜内在蛋白的统称。

膜片钳技术:pct,使用微电极从一小片细胞膜上获取电子信息,测量通过膜的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

植物营养临界期:需肥临界期,在作物生育期当中对矿质元素缺乏最敏感的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最高生产效率期,在作物生育期中施肥的营养效果最佳时期。

反向传递体:顺着化学势梯度将h+转移到膜的另一侧的同时,将另一种物质逆化学势梯度转移到相反一侧而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载体蛋白。

同向传递体:协同转运体,顺化学势梯度将h+转移到膜另一侧同时,将另一种分子,离子跨膜转运到同一侧的载体蛋白。

单向传递体:载体蛋白在膜的一侧与物质有特异性结合,并通过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顺化学势梯度将物质转移到膜另一侧,载体蛋白构象变化依靠膜电位的过极化或atp分解产生的能量。

硝化作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基游离氮的过程,其结果使土壤中可利用氮消失。

交换吸附:植物细胞通过h+和hco3-分别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吸附在细胞表面的过程。

外连丝:表皮细胞细胞壁的通道,它从角质层的内表面延伸到表皮细胞的质膜,可将胞外营养物质传送至细胞内部。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时表现出的特征性病症。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氧化降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体内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无氧条件下,生活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质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速率:单位鲜重,干重的植物组织在单位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气的量,又叫呼吸强度。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二氧化碳的摩尔数与吸收氧气的摩尔数之比,呼吸系数。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糖酵解:细胞质内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emp.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逐步分解脱氢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戊糖磷酸途径:在细胞质内进行的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的酶促反应过程,也叫己糖磷酸途径,hmp,ppp.

巴斯德效应:氧气抑制发酵作用的现象,由巴斯德发现。

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在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能进行的呼吸。参与抗氰呼吸的末端氧化酶为交替氧化酶。能荷:对细胞内腺甘酸atp-adp-atp体系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键的一种度量,(atp+0.5adp)/(atp+adp+amp).

p/o:每吸收一个氧原子所酯化的无机磷分子数或形成atp的分子数。

无氧呼吸消失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最低的氧浓度,无氧呼吸熄灭点。

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偶联adp和无机磷酸形成atp的作用。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氧化酶。温度系数:温度每升高10度呼吸速率所增加的倍数。

生长呼吸: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和中间产物主要用来合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这种呼吸即为生长呼吸。

维持呼吸: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除部分用于维持细胞存活外,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硝酸盐呼吸:发生硝酸盐还原时,以硝酸盐代替分子氧作为氧化剂,细胞耗氧量减少。

伤呼吸:植物受到伤害增强的呼吸。修复伤口需要合成大量细胞结构物质,通过增加呼吸作用为其提供中间产物和能量,为了防止病菌侵染,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耗氧量增加。

盐呼吸:将植物幼苗从蒸馏水转移到稀盐溶液时,其根系呼吸速率增加。

反馈调节:整个反应体系中某些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对其前面某一步反应塑料厂所产生的影响。速率加快,正反馈。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作用,包括消耗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氧饱和点:一定条件下,氧浓度升高到某一值,呼吸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环境的氧浓度称为呼吸作用氧饱和点。呼吸跃变: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突然上升然后又很快下降的现象。

细胞色素氧化酶: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末端氧化酶,包括cyta和cyta3,含有两个铁卟啉和两个铜原子,作用是将cyta的电子传给氧,生成水。

酒精发酵: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方式,反应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抗氰氧化酶:交替氧化酶。酶活性中心含有铁,功能是将经泛醌和fp传来的电子交给氧,生成水。

安全含水量:能使种子安全储藏的种子的含水量,安全水。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反应是光合作用中需要光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电子传递和同化力的形成;暗反应是不需要光的,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包括co2固定、还原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c3途径与c4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pga的光合途径(c3);以peg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c4)。

光系统: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其中psⅠ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p700,psⅡ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p680。

反应中心: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和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光合“午休”作用:光合作用在中午时下降的现象。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磷光现象: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红降现象: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的现象。

量子效率:量子产额或光合效率,指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放出的氧分子数目或固定co2的分子数目。

量子需要量:同化1分子的co2或释放1分子的o2所需要的光量子数目。

爱默生增益效应: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单独光照和高。

pq循环:伴随pq的氧化还原,可使2h+从间质转移至类囊体膜内空间,即质子横渡类囊体膜,在搬运2h+同时也传递2e至fe-s,pq的这种氧化还原往复变化称pq循环或pq穿梭。

光合色素: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色、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其所需时,过剩的激发能会降低光合效率。

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反应中心色素与聚光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聚光色素是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若光合作用的减弱是因为气孔开度的变小影响了co2向羧化部位的扩散造成的,则这种限制称为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若外界环境影响到叶肉细胞的同化能力,即使细胞间隙中,光合作用仍然很弱,这种限制即为非气孔限制。

激子传递:通常指非金属晶体中由电子激发的量子,在相同分子内部依靠激子传递来转移能量的方式。

共振传递:在光合色素系统中,依靠高能电子振动在分子内传递能量的方式。

解偶联剂:能消除类囊体膜(或线粒体内膜)内外质子梯度,解除电子传递与磷酸化反应之间偶联的试剂。

水氧化钟:kok等根据一系列瞬闪光处理叶绿素与放出o2关系提出的解释水氧化机制的一种模型。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推动氧化钟前进一步。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加入氢受体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照光下放出co2和吸收o2的过程。

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co2补偿点: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光合链与“z”方案:光合电子传递链,定位在光合膜上,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其作用是将水在光氧化时产生的电子,最终送至nadp+。“z”方案是指光合电子传递途径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起来的方案。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起来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呈侧写的z字形。

c3-c4中间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介于c3,c4植物中间的植物。

光合滞后期:置于暗中或弱光中的植物转入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其光合速率上升至稳态值所经历的时间。

叶面积系数:lai,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放氧复合体:oec,一种含锰的蛋白,在位于光系统Ⅱ靠近类囊体腔的一侧,参与水的裂解和氧的释放。

压力流动学说:基本论点是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体流动而移动,动力是由输导系统两端压力势差引起。

细胞质泵动学说:该学说认为,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纵贯筛管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与舒张,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代谢源与代谢库:代谢源是指产生和供应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代谢库指储藏与消耗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比集转运速率(smtr):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的有机物质的量。

运输速度:单位时间内有机物质运输的距离。

溢泌现象:韧皮部筛管被刺穿后,从伤口处有汁液分泌出来的现象。

p-蛋白:韧皮蛋白,位于筛管内壁的蛋白质,它是空心的、管状的微纤丝(毛),可以收缩和伸展,推动集流作用,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其本身具有分解atp的功能。

有机物质装载:同化物从筛管周围的叶源细胞装载到筛管中的过程。

有机物质卸出:同化物从筛管卸出到库细胞的过程。

收缩蛋白学说:筛管分子的内腔有一种由微纤丝相连接的网状结构,微纤丝由收缩蛋白的收缩丝组成。收缩蛋白分解atp,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收缩与舒张进行同化物的长距离运输。

协同转运:质子促进糖穿过膜进入韧皮细胞的过程,即在同化物的装载过程中,质子与糖一同进入韧皮部细胞。

磷酸运转器:位于叶绿体内膜上、承担输出磷酸丙糖和输入pi的运转器。

界面扩散:物质在两个互不相容的液体或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界面上进行的扩散。

可运库与非运库:叶内蔗糖的输出率与蔗糖的浓度有关,当蔗糖浓度低于某一阈值时,对其输出有限制作用,这种低于阈值的糖称为非运库;高于阈值的糖称为可运库。

转移细胞:共质体与质外体的交替运输过程中,有一种特化的细胞起转运过渡作用。这种细胞的细胞壁与质膜向内延伸,形成许多褶皱,扩大了物质转移的表面,有利于物质在细胞间的转移。这种细胞即为转移细胞。

出胞现象:转移细胞的皱褶有时形成小囊泡,囊泡的运动还可以挤压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的现象。

生长中心:指生长旺盛、代谢强的部位。(茎生长点)

库-源单位:源的同化产物主要供给相应的库。相应的源与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源-库单位。

供应能力:指源内有机物质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

竞争能力:库中能否输入同化物以及输入多少的能力。

运输能力:有机物质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的网络分布、畅通程度及距离远近。

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生长物质: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合成,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不能反之。

激素受体: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蛋白质类物质。

自由生长素:具有活性,易于提取出来的生长素。

束缚生长素:无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或自溶作用从束缚物释放出来的生长素。

生长素结合蛋白:位于质膜上的生长素受体,可使质子泵将膜内的质子泵到膜外,引起质膜超极化,胞壁松弛;也有的位于胞基质和核质中,促进mrna的合成。

自由赤霉素:易被有机溶剂提取出来的赤霉素。

束缚赤霉素:没有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从束缚物释放出来的赤霉素。

燕麦单位:使燕麦胚芽鞘弯曲10度(22~23c度的温度和92%的相对湿度下)的2mm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

乙烯“三重反应”:乙烯使黄化豌豆下胚轴变矮变粗和横向生长。

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破坏顶端优势的生长调节剂,如整形素、马来酰肼、是抗生长素。

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抑制节间伸长的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烯效唑,是抗赤霉素。

多胺:一类脂肪族含氮碱。高等植物中的多胺主要有5种,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鲱精胺。

偏上生长: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导致叶片下垂。

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ga作用的靶细胞——大麦糊粉层。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生理

植物生长:植物在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是由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的。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脱分化:植物已经分化的细胞在切割损伤或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失去分化状态的、结构均一的愈伤组织过程。

再分化:离体培养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发育:植物生命周期过程中,植物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的变化。

极性:细胞、器官和植株内的一端与另一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存在差异的现象。

种子寿命:种子从发育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

种子生活力:种子能够萌发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种子活力:种子在非理想条件下萌发的速度,整齐度及幼苗健壮生长的潜在能力,包括种子萌发成苗和对不良环境的忍受力两方面。与种子大小,成熟度,储藏条件和时间有关。

顽拗性种子:一些植物种子既不耐脱水干燥,也不耐零上低温,寿命很短。芒果,可可。

需光种子:需要光照才能萌发的种子。烟草,莴苣,杂草种子。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生活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培育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以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胚状体:在特定条件下,由植物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类似于合子胚的结构。体外胚,体胚,具有根茎两个极性结构。

人工种子:将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胚状体、芽体及小鳞茎等包裹在含有养分的胶囊内。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

协调最适温度:能使植株生长最健壮的温度。通常比生长最适温度低。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生长的相关性:植物各部分在生长上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现象。主要包括地下部和地上部,主茎和侧枝,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

向光性:植物根据光照的方向而弯曲生长的现象。

偏下性:叶片、花瓣或其他器官的下部生长比上部生长快,而出现向上弯曲生长的现象。

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生长曲线,此过程即为~

根冠比:r/t,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环境条件对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不同影响。

黄化现象:植物黑暗中生长产生黄化苗的现象。

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分化的过程。

光敏色素:在植物体内存在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光受体蛋白。具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形式,pfr型具有生理活性,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光受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些微量色素,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光信号,并把光信号放大,使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向性运动:外界对植物单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外界对植物不定向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生物钟:生理钟,生物对昼夜适应而产生生理上周期性波动的内在节奏。

近似昼夜节奏: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h的周期性变化节律。

细胞周期: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到下次再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需要的时间。

程序性细胞死亡:植物单个细胞内在的衰老程序被激活而产生的细胞衰老过程。

植物的生殖生理

幼年期:植物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营养生长时期,处于该阶段,即使满足成花条件也不能成花。

花熟状态: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能感受环境条件诱导而开花的生理状态。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冬小麦、胡萝卜、白菜、甜菜。

春化处理: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的措施。

去春化作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将其放到高温条件下生长,低温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高温解除春化作用。

再春化作用: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

春化素:春化过程中植株中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

光周期:自然界一周夜间的光暗交替,即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成花的植物。适当延长光照或缩短暗期可促进或提早开花。天仙子、小麦。

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成花的植物。适当延长黑暗,缩短光照可促进或提早开花。菊花、苍耳、晚稻。

日中性植物: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要其他条件满足,任何日照长度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月季、黄瓜。

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甘蔗要求11.5-12.5小时日照。

双重日长植物:在花诱导和花形成的两个过程中对日照长度要求有所不同的一类植物。风铃草、夜香树。

长短日植物:这类植物的花诱导要求长日照,花形成要求短日照的双重日照条件。大叶落地生根、芦荟、夜香树。

短长日植物:花诱导要求短日照,花形成要求长日照。风铃草、鸭茅、瓦松、白三叶草。

临界日长:昼夜周期中,引起长日植物成花的最短日照长度或引起短日植物成花的最长日照长度。

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引起短日植物成花的最短暗期长度或引起长日植物成花的最长暗期长度。

光周期诱导:植物在一定生理年龄时,经过数天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这种诱导效应即为光周期诱导。

成花素:经过适宜光周期诱导,植物体内产生了可传递的成花刺激物质,这种刺激物质即为成花素。

育性转化:有些植物的育性可随光照长度、环境湿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源异型:分生组织系列产物中一类成员转变为该系列中形态或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成员。

同源异型突变和同源异型基因:有时花的某一重要器官位置发生了被另一器官替代的突变,如花瓣被雄蕊替代,这种遗传变异现象称为花发育的同源异型突变。控制同源异型化的基因称为同源异型基因。

受精作用:开花后经过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伸长进入胚囊,完成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与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融合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顶端释放出个两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相融合的现象。被子植物特有。

识别反应:花粉粒与柱头间的相互作用,即花粉外壁蛋白和柱头乳突细胞壁表层蛋白薄膜之间的认别反应,其结果表现为“亲和”或“不亲和”。

集体效应或群体效应: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越好。

蒙导花粉:亲和的花粉可使柱头不能识别不亲和的花粉。以克服杂交不亲和性,实现受精。

受精的不亲和性:有正常功能的雌雄配体在特定组合下不能受精的现象。发生在同一物种内称为种内的/自交不亲和性。

配子体型不亲和性:受花粉本身基因控制的自交不亲和性。

孢子体型不亲和性:受花粉亲本基因控制的自交不亲和性。

无融合生殖:配子体不经过配子融合而产生孢子体的生殖过程。减数囊胚中和未减数囊胚中的无融合生殖。

单倍体孤雌生殖:由单倍体的卵细胞直接产生胚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单倍体孤雄生殖:由雄配子单独分-裂产生单倍体植物的无融合生殖现象。单倍体单雄生殖。

单倍体无配子生殖:由配囊中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不经受精发育成胚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半融合:在未减数胚囊中雄配子核进入卵细胞,但并不与卵融合而独自分-裂的一种特殊的无融合生殖现象。形成的胚包含有雌核与精核不同来源的部分,为二倍体、单倍体嵌合体,胚乳为五倍体。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天然单性结实:不经授粉、受精作用或其他任何外界刺激而形成无籽果实。

刺激性单性结实:在外界环境条件刺激下而引起的单性结实。

假单性结实:有些植物授粉受精后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胚败育,但子房和花托仍继续发育成无籽果实。

休眠:指植物生长极为缓慢或暂时停顿的现象。是植物抵抗和适应不练环境的一种保护性的生物学特性。种子休眠是指成熟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仍然不萌发的现象。

强迫休眠:由于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休眠。

生理性休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因为植物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休眠称为~或深沉休眠。刚收获的小麦种子的休眠。

硬实:有些豆科植物种子的种皮厚而坚实,不透水不透气,称为“硬实”。

后熟:成熟植物种子离开母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后才能完成生理成熟而具备发芽的能力。

层积处理: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将种子埋于湿沙中置于5c左右环境中1~3个月处理,可使一些木本植物种子中抑制发芽的物质含量下降,而促进发芽的ga和ctk等物质含量升高,萌发率提高,并有促进胚后熟的作用。

呼吸跃变: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速率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然后又下降。又称呼吸高峰。

跃变型果实:成熟期出现呼吸跃变的果实。香蕉,苹果等。

非跃变型果实:柑橘,柠檬等。

反义转基因果实:用反义rna技术将acc合成酶或acc氧化酶cdna的反义系统导入番茄而获得的耐储藏的转基因果实。

非丁:成熟种子中,植酸与ca,mg等结合形成植酸钙镁盐,称为非丁。

衰老:植物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成熟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植株自然地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机能衰败过程。

老化:有机体发育过程中,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出现性的衰退变化,特点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但不立即死亡。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自然离开母体的现象。(花,叶,果实,种子,枝条等)

离区与离层:离区是指分布在叶柄、花柄、果柄等基部一段区域中经横向分-裂而形成的几层细胞。离层是离区中发生脱落的部位。

自由基:带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以及基因的总称。根据自由基中是否含有氧,可分为氧自由基和非~

程序性细胞死亡:指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及许多病理过程中,细胞遵循其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的生理性死亡过程。

植物的逆境生理

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低温、高温、干旱、涝害、病虫害、有毒气体等。

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抗性锻炼:在生活周期中,植物的抗逆遗传特性需要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诱导过程即为~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降低,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这种抗寒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即为~

抗旱锻炼: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的生理代谢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增强对干旱的抵抗力。

交叉适应: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之后,能提高对另一逆境的抵抗能力。对不同逆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避逆性:植物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或某些特殊的代谢反应和生长发育变化,从而避免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使其仍保持较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抵抗即为~

耐逆性:逆境忍耐。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生理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持其生存能力。

逆境逃避:植物通过生育期的调整避开逆境。

渗透调节:植物细胞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以维持正常细胞膨压的作用。

寒害:低温导致的植物受伤或死亡。

冻害: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

冷害:零上低温,无结冰现象,但是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

涝害:土壤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

植保素:寄主被病原菌侵入后产生的一类对病菌有毒的物质。

抗病性: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活性氧: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包括含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单线态分子氧等。

生物自由基:泛指生物体自身代谢产生的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或分子,包括含氧/非含氧自由基,化性活泼不稳定。

逆境蛋白:由逆境因素(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病虫害、有毒气体、紫外线等)诱导植物体内形成的新蛋白质。

大气干旱:空气极度干燥,相对湿度极低,根系吸水赶不上蒸腾失水,发生水分亏缺现象。

土壤干旱:因土壤中缺少可利用的水,导致植物体内水分亏缺,发生永久萎蔫的现象。

干旱与干旱生理: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称为干旱。由于土壤中盐分过多,引起土壤水势降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困难,甚至发生体内水分外渗的受旱现象称为生理干旱。

水分胁迫:对植物产生有害效应的环境水分过多或过少。

盐害: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盐胁迫。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相关文章:

解剖生理名词解释06-01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病理生理和病理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会展复习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