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方剂学特殊治法及名词解释
方剂: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得一类治法。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地作用,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类治法。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发: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解表、发汗、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得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症的方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安神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智的作用,用以治疗心神不安病症的方剂。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魂证得方剂。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得方剂。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症的方剂。 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火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得方剂。
祛湿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消食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方剂学名词解释2017-04-09 20:56 | #2楼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方剂学特殊治法及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0.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21.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22.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23.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25.开窍剂:是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26.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7.佐制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 药物。
28.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
疗方法。
29.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治疗风病的方剂。
30.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31.调和药:是方中能调和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
32.逆流挽舟:是痢疾因挟湿外邪从表陷里,致肠道壅滞,传化功能失调者,用疏表散邪,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其痢自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33.和解剂: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胃肠不和证,以及疟疾的方剂。
34.甘温除热: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
35.清热剂:是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6.培土生金:又称补脾益肺。是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益脾气的方药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37.理气剂:是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38.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39.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40.泻下剂: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41.消法:指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食、水、虫等久积而成的痞结癓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42.武火:指煎药时用的势猛而力大的火候。
43.下法:指通过泻下通便的方法,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法。
44.酸甘化阴:指将具有酸味的药物和甘味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化生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
45.阴中求阳:指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补阳的同时适当配伍补阴药以化生阳气,治疗阳虚证的一种治疗原则。
46.理气剂:指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47.辛甘化阳:指将具有辛味的药物和甘味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化生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48.辛苦合用:是指味辛与味苦的药物配伍。取其辛可行气散结,苦能燥湿降逆。
49.驱虫剂:指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50.文火:指煎药时用的势缓而力小的火候。
51.治疡剂:指凡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
【方剂学特殊治法及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商标法常见名词解释09-23
金融法考试名词解释09-22
经济法简答名词解释缩印09-23
合同法常考名词解释09-23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