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 1
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护士职业角色化: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职业的角色人格,形成较稳定的足以胜任职业的角色行为方式,即为职业角色化。护士的职业角色化,则是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护士的职业角色化,是通过护士个体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护士职业角色化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职业教育、人生价值观和角色行为自我调控等因素。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护理伦理学:是运用一般理论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病人的自主性: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教育促进: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病人教育: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不健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生活质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病人学习目标;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
护患关系: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护患沟通: 指护理人员与病人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第一印象: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吐、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营养素:指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功能性食品:指除了有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降低疾病危险的食品。
能量代谢:机体内糖内、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能量平衡:指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使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笨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优质蛋白质: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须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指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自不足的必须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氮平衡:反映体内组织蛋白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包括氮的总平衡、正平衡、负平衡。 2
必须脂肪酸: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合理营养: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是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肠外营养:系通过经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肠内营养:系病人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经口摄食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采用的营养供给方式。
代谢性并发症:在实施营养支持时因未能制定和掌握适宜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素配方不合适或输注速度不当、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和出入量监测系统不完善、代谢并发症的诊断指标不明确或发生此症时的处理(补充或调整)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低血糖休克、高碳酸血症、高脂肪血症、脂肪超载综合症、必须脂肪酸缺乏症、高氨血症或氮质血症、维生素缺乏症、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症、肝胆系统损害等。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护士: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成人总量1500ml,占体重的4.6%。
膀胱三角: 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血浆渗透压: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成为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循环血量: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这部分血液称为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称为贮存血量。
血型:是血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异位起搏点: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增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窦性心律: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异位心律: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期前收缩: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是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进行跳动的。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kPa或mmHg来表示。1mmHg = 0.133 kPa。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如临床上常见于糖尿病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病人等。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由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释放减少所致。
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故由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可戴适当的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屈光性远视),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故视网膜上物象不清。可戴适当的凸透镜矫正。
老花眼: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而视物不清。可戴适宜的凸透镜矫正。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有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尺侧疼痛;胆囊病变时,可有肩胛部疼痛;胃溃疡时,可有上腹疼痛;患阑尾炎时,早期可有脐周围或上腹部疼痛。
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不典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3
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热原质: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多糖,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所以称为热原质。
条件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菌血症:细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液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脓肿、皮下脓肿或肾脓肿等。
毒血症: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病毒: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垂直传播: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通常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己,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是机体免疫机制发生的物质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构成。非特异地阻挡或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的细胞。
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非遗传的),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免疫应答: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体液免疫: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为2~3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一般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减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或一些抗药菌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的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于变-态反应性质,使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戒断症状: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 4
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
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卫生标准: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
代的健康 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制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式公
布执行。
卫生立法:由国家权利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
称。
健康危险因素: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
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
食物中毒:是指健康的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将有
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散发: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范围,不适于小范围的
人群。
流行: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对而言的。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较短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发病率:表示某一时期(年度、季、月)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病死亡率:指在某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
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
生存率:是指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者)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
医院感染: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狭义
的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
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卫生洗手: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清洁: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消毒剂:用于灭杀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氧化能力
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等离子体:是指高浓度电离的气体云,是气体在加热或强电磁场作用下电离产生的。
咯血: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
无创通气: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包括体外负压通气、经鼻、面罩正压
通气、胸壁震荡及膈肌起博等。
阻塞性肺气肿: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气道壁的破坏,
因大多数肺气肿病人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很难和慢性支气管炎截然分开,故临床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为COPD
肺心病: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称为肺心病。
重度哮喘: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后发生的感染,或原有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生新的感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高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即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因素。
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
心肌梗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脏电复律:指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电脉冲,使某些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律,常用于治疗房颤/房扑,或对于药物无效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市上速或室速。
心脏电除颤: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飞同步电击,是治疗室扑和室颤的最有效方法。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可经血行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
人工心脏起博:通过人工心脏起博器发送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脏博动的治疗方法。 胶囊式内镜:是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检查的/形如可吞服胶囊的新型电子内镜。
ERCP:经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通过十二指肠壶腹部乳头开口处插管,做胰胆管造影。
消化性溃疡: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溃疡。以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 肝性脑病: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胰腺炎: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肾活检:经皮穿刺肾活组织检查。由于肾脏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存在一定联系,但并无肯定的对应关系,肾活组织检查是确定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必要手段。
肾小球滤过率:指在一定时间内由肾小球清除某一物质所含相当该数量物质的血浆毫升数,以ml/min为单位表示,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肾病综合症:指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症: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http://www.oh100.com);2、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小于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尿路感染:指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感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等尿路刺激症状,伴沿路走向压痛。
急性肾衰竭: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期内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明膜原理,将病人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在透析膜两侧呈反方向流动,凭借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水压梯度,通过弥散/对流/吸附清除毒素,通过超滤和渗透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补充需要的物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腹膜透析:指向病人腹膜输入透析液,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水/电解质与代谢废物经超滤和渗透作用进入腹腔,而透析液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以补充体内的需要,
如此反复更换透析液,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在病人接受超剂量化放疗后,通过静脉输注,移植入受者体内,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从而使正常的造血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
再生障碍性贫血:指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衰竭所致的贫血。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http://www.oh100.com
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浸润骨髓及全身各组织脏器,使正常造血受抑制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恶心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血友病:是一组最常见的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甲状腺危象:在甲亢未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致甲亢病情突然加剧,出现危及生命的状态。
尿崩症: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标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症。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L,尿比重在1.005以下。
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
癜涧持续状态:指一次癜涧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为恢复至正常水平。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感染性疾病和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感染
急性蜂窝织炎: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绨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颅内压: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是引起的相应综合症
体外循环:指利用插在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腔静脉导管将静脉血通过重力引流出来,再使之通过人工肺进行氧合,排除二氧化碳,变成动脉血,储存到储血器中,然后经单向血泵把动脉化的血经微栓过滤器过滤后通过插入主动脉的导管泵入体内,并使之循环达静脉端,供给全身组织氧气。 低心排综合症:指在体外循环术后,由于心脏排血量显著减少以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症候群。
反常呼吸:相邻多跟多处肋骨骨折后,尤其是前侧局部胸壁可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
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而不随同其余胸阔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软化区向外鼓出。
骨筋膜室综合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功血: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
围绝经期综合症: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月经: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隔离:指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体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人工肝支持系统:指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完全代替严重兵变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
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进行性致死性疾病.
儿童多种抽动症:身体任何部位的一组或一群肌肉发生不自主/重复/快速的收缩。
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心理治疗: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
电痉挛治疗:用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使病人丧失意识,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呼气末正压:(PEEP)指在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时,于呼气末期在呼吸道保持一定的正压.
主动湿化:指机械通气时,使用加热湿化器,将吸入气体经过一个加热的水罐进行湿化.湿化器温度调节在36-37℃.
被动湿化:指机械通气时,使用热湿交换器,又称人工鼻,置于呼吸机环路与病人之间.可回收呼出气的热量和湿度,再转至吸入系统.
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的压力.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主要应用于心脏外科术前,术中和术后需要循环支持的病人及心脏内科危重病人心磅衰竭的抢救.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形成.
癌:系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磷状上皮.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其命名是:肿瘤起源部位+组织来源+癌
肉瘤:系指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包括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骨.软骨.脉管及淋巴造血组织等.其命名是: 肿瘤起源部位+组织来源+肉瘤
癌肉瘤:此恶性肿瘤内既含有恶性的上皮部分.同时还有间叶组织的恶性成分.两者混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肿瘤称癌肉瘤.其命名是:肿瘤起源部位+癌肉瘤.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个周期,称为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
康复护理:在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所实施的一般和专门的护理技术。
性病:是一组以性行为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的总称.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皮肤病.特征是急性阶段有明显的渗出,慢性期皮损局限,浸润,肥厚.皮损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瘙痒剧烈易复发.
银屑病:一种常见易复法原因不明的,以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皮损常分布在四肢伸面,头皮,或背部.病程长易于复发.
眼心反射:眼球在摘除,受压或眼肌牵拉时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律失常,脉搏变慢者称眼心反射.
干眼症:又称结膜干燥症,是以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眼表损害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远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近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青光眼: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鼻内镜手术:借助鼻内镜和其他特殊的配套手术器械经鼻内进行鼻腔,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区域手术的外科手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成人夜间7小时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
传导性聋:经空气经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而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者
感音神经性聋: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
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讯息的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
电子耳蜗:又称人工耳蜗,是一个电子装置,是一个换能器,能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电极输送至耳内,刺激内耳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听觉.
龋病:指牙体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牙周病: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广义的牙周病泛指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狭义的牙周病仅指造成牙齿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而不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
氟牙症:牙在发育期间,长期接受过量的氟,使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
口腔黏膜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差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
阻生牙:由于各种原因(骨或软组织障碍等),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智齿冠周炎: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2017-04-09 20:06 | #2楼
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伴耻骨上不适。
真性菌尿:取清洁中段尿作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若革兰阴性杆菌>105/ml,或革兰阳性球菌>103/ml,称为真性菌尿。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或)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急性白血病(AL):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并破坏体内脏器组织,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而正常造血受抑制,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这两类又分成多种亚型。
外周血象: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疾病晚期增高更明显,最高者白细胞可大于100×109/L,成为高白细胞白血病。也有少数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或减少,低着白细胞可小于1×109/L,称为低增生性白血病。
白血病联合化疗护理: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化疗),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静脉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毒反应及对人体组织脏器的损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慢性型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男女比约为1:4,人群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骨髓内有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血清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内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和肾功能损害。
髓外骨髓瘤:可见肝、脾、淋巴结及肾脏受累器官肿大;孤立性骨髓瘤可见于软组织,如口腔及呼吸道等,称之为髓外骨髓瘤。
扳机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半数以上可有疼痛触发点,称为扳机关,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上颚、颊粘膜等处,轻触可引起疼痛发作。
脑挫裂伤:凡是脑组织浅层或深层有散在点状出血并有静脉淤血,脑组织水肿者称为脑挫伤;凡有软脑膜、血管及脑组织断裂者称为脑裂伤。肉眼常难区别轻度脑挫伤与脑裂伤,所以临床上统称为脑挫裂伤。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脑膜瘤: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粒或蛛网膜绒毛的肿瘤
垂体腺瘤:是颅内安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轻壮年,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仅低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10.
椎管内肿瘤: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的“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三叉神经痛:以面神经分布区出现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痛性抽搐)的最常见脑神经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是由各种肿瘤压迫所致,较少见。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种用于癫痫或者癫痫发作的诊断技术。需要患者住院一段时间,通常为数天或数周。
低增生性AL: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占30%以上者,称为低增生性AL。
POEMS综合征:骨髓瘤患者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变(P)、器官肿大(O)、内分泌病(E)、单注免疫球蛋白血症(M)和皮肤改变(S)者。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护理三基考核总结09-27
基-督教的常用名词解释09-23
三基护理训练考核总结05-19
护理三基考核工作总结05-15
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11-29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09-23
护理礼仪名词解释09-23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大全09-23
社区护理导论名词解释09-23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