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考名词解释现代管理学
1、管理对象: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总是要作用一定的人或事物,这些受作用的人或事物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
2、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英国产业革命后,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企业根本制度。其特征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为主要形式?
3、管理的概念:
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其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3、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4、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程度。
5、组织效率: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6、法约尔“天桥”即允许同级间的人员取得直接联系,然后将所采取的行动报告给各自上级。
7、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系统的观点、经济效果评价的标准、数学的方法、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的。
8、规划论:是用以研究如何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员、社别、物资、资金、时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规划论是统筹学中发展最成熟的理论,包括闲心规划论和非线性规划论和动态规划论。
9、排队论:有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或等待线理论,是研究要求获得某种服务的对象所产生的随机性聚散现象的理论。
10、网络分析技术:是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技术和统筹法的总称。是一种用网络图来解决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和控制问题的管理技术。
11、系统工程:主要以人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拟,以便最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
12、创造顾客: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状态时,潜在的购买这种产品的效用的顾客也从潜在的状态变成现实状态。
1
13、价值原则:就是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科学、有效、节省地使用自己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及时间资源,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决策:是针对明确的目标,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多个可行方案,然后运用统一的标准选择合理的方案的过程。
15、决策树:将决策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结构回程一张树形图,称之决策树。
16、预测:企业预测是指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变换状况做出判断和描述。预测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17、德尔非法:该方法一般采用函询的方式,首先寄发调查表,以无记名方式分别征求每位专家的意见。然后将其归纳、整理而形成新的表格在反馈给每位专家。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使各种意见逐步趋向一致,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测验结果。
18、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计划的方法。遵循的原则是近细远粗,使组织的中、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
19、计划的概念:随着管理的发展,人们把计划工作做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计划的制定、执行及检查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组织未来的目标及实际目标的途径做出全面决策的一系列的活动。
20、风险型决策:也称“统计型”决策或“随机型”决策。特点1、有一明确的决策目标2、存在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且每个方案的收益值可以定量的计算出来3、存在着多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状态,且每个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来4、决策标准是期望值标准,即最大期望收益或最小期望损益值。
21、头脑风暴法:召集富有积极性、独创性的有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22、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反映组织目标特征,表明平行和垂直的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立的正式权责关系的网络形式,是一个组织的总体格局。
2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数,即一个管理部门所控制的规模。
24、绩效考评:是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对企业人员,主要是主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察评估。
2
25、刺激:这种状态对人的行为能起到激发、推进和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所以激励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促使被管理对象产生某种有利有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动机并按照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为,以使组织最快、最好的实现目标。
《自考名词解释现代管理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6、动机:是一种能够提供精神力、活力或动力,并能够指导或引导行为达到目的的内心状态。
27、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同组织内的其他人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
28、纵向比较: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个人历史比较。
29、目标效价:任何一种调动积极性的方式对人的作用的大小都有所不同,而导致这种不同的是该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即人们对某种方式的偏爱程度。
30、保健因素/激励因素p150-151页
31、领导职责: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企业管理的有效领导。领导是对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并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职能活动过程。
32、管理方格p174页
33、管理决策技巧:就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现代管理概念、意识和经营决策之道。
34、期望值:是指某一特别行动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概率。
35、控制:直观的舒适一种作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这种作用能使得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这个目标。
36、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的秩序和社会经济效果。
37、目标管理就是把经营的目的和根本任务转化为企业的方针和目标。实现各层次的目标管理,一方面可激发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把总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化为个人目标。
38、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9、质量控制:一种是狭义的,即产品质量,二是广义的,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40、管理信息系统:它以系统工程作为分析与规划的基础。以运筹学作为模型建立和最优化的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为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如何使组织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
41、受控与失控:一旦出现偏差,未能测量到或以测量出偏差而未能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则系统出现失控现象。测量出偏差并予以及时纠正则系统运行就会合乎目标,此时系统处于受控状态。
42、企业管理文明化: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与公共关系学的出现,说明资产积极全面乔争了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使管理逐渐出现了文明化倾向。
43、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用用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工种,并协调组织内为各种关系从而树立组织形象的一系列政策与行为。
自考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17-04-09 20:05 | #2楼
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企业再造运动,形成了“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
3、企业再造:是指企业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4、红海:是指当前产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5、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6、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7、蓝海战略:新兴的战略,它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的供给放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并力图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不参与瓜分现有的日趋萎缩的市场,也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努力扩大需求摆脱竞争。
8、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9、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战术决策:指为了达到组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些程序可以重复地利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12、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过程没固定程序和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都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
13、平时决策: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自考名词解释现代管理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4、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组织生存处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15、初始决策: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1
16、追踪决策: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的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
17、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18、非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但无法估计未来各种环境条件出现的概率。
19、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可以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哪一种环境条件,但是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20、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21、公共决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22、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成员都能够因为最终决策方案的选择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到利益损失。
23、简单多数规则:是指选择决策方案时,以得票最多的决策方案为最终择定的决策方案,而不要求该方案的票数过半数。
24、绝对多数规则:提选择决策方案时,要求决策方案的得票数必须超过半数才能作为最终则定的决策方案。
25、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26、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处于支配地位,承担主要责任。
27、决策咨询系统: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
28、决策信息系统:是指有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29、正式组织:按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30、非正式组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2
31、三C:即顾客主导化、竞争激烈化、变革持久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组织模式再造。
32、传统权威:是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3、超凡权威:是以对领袖人物的相貌、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等人格特征的尊崇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3、合理—合法权威:是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力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4、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35、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36、管理宽∕幅度:指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37、高耸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
38、扁平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
39、大部制:政府部门为解决职能机构过多过细的问题,所采取的合并相近职能机构的做法。
(含义)将组织机构中处于同一层次、职能重叠交叉的部门按照综合管理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并能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0、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41、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42、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如决策类、技术类。
43、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如一、二、三级秘书。
44、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是跨职系的职纵向划分,如三级护士和一级内科医生。
45、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46、职位规范: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
47、品味分类: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味等级的人事划分方法。
48、人事选聘:是指在人事分类和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选择和配备合适人员来充实组织中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49、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位。
50、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
51、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52、主观好恶偏差:包括价值取向和感情取向好恶偏差两类。
53、晕轮效应偏差:是指人事考评中,因考评对象的某一特征、品质或行为表现异常鲜明、突出,从而淡化以至掩盖了其他方面的表现,造成考评结果不客观。
54、近因效应偏差:是由时间和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即考评者主要依据考评对象的近期表现对其作出评价。
55、刻板印象偏差:是考评者对某一类人员笼统、机械、僵化的主观认识影响考评结果而形成 的误差。
56、暗示效应偏差:是指考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他人,特别是领导者、技术或学术权威的暗示而对考评对象做出不正确、不准确的评价。
57、集中趋势偏差:是因为考评对象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相差较小,无法拉开档次而造成的 考评误差。
58、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59、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
60、信源:即信息的发出者,是沟通的起点,担当者主体角色。
61、信道:即信息传递的通道,包括沟通的媒介和媒介的运行方式。
62、信宿:即接收信息并能作出相应反应的组织和人员,他们是沟通的终点。
63、下行沟通:单向沟通,是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把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传递。
64、上行沟通:反馈沟通,是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 提出自己的建议。
65、双向沟通:相互沟通,是指各级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66、正式沟通: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67、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68、书面沟通:是以图、文形式进行的沟通。
69、口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沟通。
70、链式沟通:信息链条式的逐级沟通。
71、轮式沟通:核心的沟通主体分别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
72、全通道沟通:成员之间平等的互相进行沟通。
73、环式沟通:无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和左右两个沟通对象进行沟通。
74、Y式沟通:既和上级,又和下级沟通。
75、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76、前控控制:是一种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离的控制。
77、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
78、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它是由主管人员通过分析计划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造成偏差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的控制活动。
79、控制系统:是组织主管人员行使控制权力、履行控制职能的系统。
80、领导者的影响力:在领导者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能力和行为的能力。
81、强制性影响力:指由组织赋予并由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的正式权力。
82、职位因素:指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他使被领导者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敬畏感。
83、传统因素:指人们产生中的一种领导者比普通人强的观念,这种观念逐步形成为某种形式的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了对领导的服从感。
84、资历因素:是指由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对被领导者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85、非强制性影响力:是指由领导者的品行、道德、人格、作风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86、品格因素:指领导者的行为、道德、人格、作风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87、才能因素:指领导者的才干和能力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88、知识因素:是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89、感情因素: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感情交流。
90、领导者的群体结构:是指领导者在领导群体或领导班子中的排列组合,包括群体中每个领导者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的结构素质两方面。
91、政治素质:指领导者的“德”,即在政治方向、政治品德、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表现。
92、文化素质:是指领导者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
93、业务素质:指领导者的能力,即领导者的“才”。
94、身体素质:指领导者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95、知识结构:指领导群体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各个方面的知识。
96、专业知识结构:指领导群体成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
97、能力结构:指领导群体成员的能力构成及其互补。
98、年龄结构:指领导群体成员的年龄组成。
99、气质结构:指领导群体成员在性格、兴趣、意志、风度、风格等方面的合理构成。
【自考名词解释现代管理学】相关文章:
护理管理学自考名词解释09-23
自考资产评估名词解释09-23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03-14
自考金融名词解释大全09-23
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05-25
现代物流名词解释06-02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汇总09-23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09-23
自考民法学重点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