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时间:2023-03-23 14:48:03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心理状态:指在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的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变化和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主要表现为睡眠和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的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视觉适应:是在刺激物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台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就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记忆:是在个体的头脑中积累、保存、提群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就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后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学习: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只是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群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依据直接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识活动的基本单元,是以词的形式来表现的。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智商: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为避免出现小数,将商乘以100就是智商。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有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体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心境:指一种具有感染力,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充实某项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和别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定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状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测和鉴别的方法。

投射法: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人格概论为依据的。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测出若干人格特征。 沟通: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

非语言沟通:只说和写以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的倾向性思维叫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知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没人所付出的努力会出现比个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心理健康:广义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狭义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时间或环境刺激对人造成的一种不适的身心反应过程。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是目标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焦虑障碍:指收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所表现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经常会自觉的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和稳定,这种方法叫心理防御机制。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称为关键期。

依恋行为:指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相互亲密感的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总结2017-04-09 20:05 | #2楼

1、心理学(2002.4)(2004.4)(2017.7):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方法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2017.10):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实验法(2002.10)(2003.10)(2017.7)(2017.4)(2017.9):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7、意识(2002.4)(2004.1)(2004.4)(2017.4)(201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9、不随意注意(2017.4):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11、随意后注意(2017.10):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2、生物节律(2017.4):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

新速度教育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

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3、日节律(2017.10)(2017.7):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 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4、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2002.10):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6、感受性(2017.4):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7、感觉阈限(2017.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8、社会知觉(2002.4)(2017.10):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9、超感知觉(2004.4):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0、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

21、视觉适应(2004.10):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2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3、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4、晕轮效应(2004.4):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5、社会刻板效应(2017.10):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6、记忆(2002.10):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新速度教育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

27、学习(2003.4)(2004.10)(2017.7)(2017.4)(2017.7):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8、接受学习(2017.10):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9、*陈述性记忆(2017.4):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可以言传的)。

30、*程序性记忆(2017.4):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很难言传的)。

31、*组块:是指人们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32、*编码(2017.10):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3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34、*语意网络:信息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35、*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6、思维(2002.4)(2003.4)(2017.1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37、概念(2011.4):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

38、问题解决(2017.7)(2011.1):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目标指向性 ②操作系列性 ③认知性操作

39、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0、创造性思维(2017.4):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1、演绎推理(2004.10)(2017.7)(2017.9):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

42、归纳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43、算法式(2017.10):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44、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45、爬山法(2017.4):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46、*算子: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称为算子。

47、*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趋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48、*定势(心向、心理定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地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地方法。

49、智力(2004.4):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0、能力(2003.4):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比较)

51、流体智力(2002.4)(2017.4):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52、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53、个别智力测验(2004.10):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54、信度(2003.10):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

55、效度(2017.10)(2011.1):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56、常模(2004.1)(2004.4):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57、智商(2017.10):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58、*比率智商(2017.7)(2017.9):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59、*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60、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61、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62、动机(2017.9)(2017.10):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3、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4、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65、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6、内部动机(2004.1)(2004.10)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67、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68、成长动机(2017.4):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9、*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

70、心境(2017.4)(2011.4):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1、应激(2017.4):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2、*交往动机(2017.10):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3、*成就动机(2017.10)(2017.4):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

的倾向。

74、*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四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Z理论 )

75、人格(2003.4)(2017.7):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6、气质(2017.7)(2017.10)(2017.9):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7、性格: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78、认知方式(2003.10)(2017.7)(2017.7):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9、群体(2017.7):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80、从众(2004.1)(2017.10)(2017.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1、包容需要(2017.4)

82、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83、社会助长(2017.4)(2017.10)(2011.1):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4、社会堕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85、*去个性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86、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87、心理健康(2002.10):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88、压力(2017.10):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89、挫折(2003.4)(2003.10)(2017.7)(2017.4)(2017.7)(2017.4)(2017.9)(2011.10):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90、焦虑障碍(2017.9)(2011.4):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1、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由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9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93、社会性压力源(2017.4):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94、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95、*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96、*心理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97、年龄特征(2017.10)(2017.7)(2017.7):个体生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98、关键期(关键年龄2017.4)(2017.4)(2017.7)(2011.10):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99、横断研究法(2017.4):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00、纵向研究法(2017.10):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最自己机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102、*道德认知: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103、发散思维(2017.10):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直思维活动。

104、聚合思维(2017.4)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05、长时记忆(2011.10):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相关文章:

成本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09-23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09-23

经济法名词解释和简答09-23

市场营销学名词解释和简答09-23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09-23

商法名词解释简答09-23

中级财务名词解释和简答03-03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及简答11-16

循证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