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时间:2023-03-23 14:47:52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2.水中毒:当给处在ADH分泌过多或肾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入过多的水分时,则可引起水在体内潴留,并伴有包括低血钠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出现水中毒。

3.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4.酸碱平衡紊乱:病理情况下,机体出现酸或碱超量负荷、严重不足或(和)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定性破坏的过程。

5.酸碱平衡:不仅细胞外液PH正常,而且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浓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

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7.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ˉ含量。

8.标准碳酸氢盐SB:是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血氧饱和度为100%、温度为38℃)所测得的血浆HCO3ˉ含量。

9.缓冲碱BB: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缓冲碱的总和。(血浆和红细胞内的) 10,碱剩余BE:是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等于7.40时,所需酸或碱的量。

11.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为测定的阴离子与为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即AG=UA-UC

12.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ˉ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ˉ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3.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能引起血浆中不含氯的固定酸浓度增高的代谢性酸中毒。P51

14.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常由于体液HCO3ˉ丢失过多,使细胞内Clˉ移出至细胞外,以维持细胞内外阴阳离子的平衡,引起血氯代偿性升高的代谢性酸中毒。

15.血氧分压P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故又称血氧张力。

16.血氧容量:是指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为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 mmHg,体温为38℃时,所能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17.血氧含量: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氧毫升数,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

18.血氧饱和度SO2:是指血液中已经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占血液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19.缺氧:是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0.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所致的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氧化障碍性缺氧。

21.发热: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过热: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22.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3.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4.应激stress: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

25.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

26.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27.细胞凋亡apoptosis: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一种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整个过程分为诱导期,执行期和消亡期。

2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9.休克shock: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

3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31.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等急性危重病时或在其复苏后,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的损害,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32.心力衰竭:各种病因导致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机体日常代谢的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即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心肌舒缩功能降低或心室充盈受限,导致以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为特征的循环功能障碍。

33.心肌改建(心室重塑):是指在持续心室机械负荷过重、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度激活状态下,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代谢、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34.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超负荷使收缩期心室壁应力增大,引起增生的心肌肌节以并联排列为主,以提高收缩期心室内压而克服增大的压力负荷,致使心肌细胞明显增粗,心室壁明显增厚,而心腔无明显扩大甚至缩小。

35.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增大使舒张期心室壁应力增大,引起增生的心肌肌节以串联排列为主,导致心肌细胞明显增长,心腔明显扩大,以适应增大的容量负荷。随着心腔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增大收缩期心室壁应力,因为也会引起心室壁一定程度增厚。

36.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Ⅰ型呼吸衰竭:换气功能障碍 Ⅱ型呼吸衰竭:通气功能障碍

37.限制性通气不足: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38.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39.弥散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异常增厚或弥散时间明显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40.功能性分流(静脉血掺杂):部分肺泡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而引起严重通气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VA/Q比值下降,造成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静脉血掺杂。

41.无效腔通气:指有通气的肺泡血流相对地减少,以至于这些肺泡内的气体,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4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43.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44.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45.急性肾衰竭ARF: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在短时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肾前性ARF:以肾低灌注为特征,常见于各型休克的早期,由于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或血管容量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肾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肾小球率过滤明显降低。

肾性ARF:肾实质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ARF。

肾后性ARF: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以下(从肾盏到尿路口)的尿路梗阻所致急性肾衰竭。

46.原尿返漏:指肾小管中的原尿经损伤的小管壁渗漏到肾间质。

47.慢性肾衰竭CRF: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态,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衰竭。

48.氮质血症:含氮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蓄积,引起血中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

49.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0.反常性酸性尿:当血清钾浓度降低时(钾进入细胞内除外),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但此时尿液是酸性,故称为反常性酸性尿。P30、P56

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外液K+增多,通过H+-K+交换使细胞内液H+外逸,血浆HCO3-因缓冲而减少,引起酸中毒。高血钾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尿液未酸化而呈碱性,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51.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52.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53. 肠源性紫绀: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黏膜可呈咖啡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54. 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生理作用却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

55.脑死亡: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56.白细胞呼吸爆发:P97白细胞吞噬时伴耗氧量显著增加的现象。

57.功能性肾衰(功能性急性肾衰竭):即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见第45.

58. 基本病理过程:P1.指多种疾病所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变化,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细胞凋亡,肿瘤等。

59. 钙离子复位延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2017-04-09 20:01 | #2楼

1.基本(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2.健康: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良性循环:继发的变化以负反馈的形式作用于因果链前面的变化,结果每循环一次都使相应环节的变化强度降低,稳态趋于恢复,疾病过程逐平息。

5.恶性循环:继发的变化以正反馈形式作用于因果链前面的变化,结果每循环一次都使疾病进一步恶化。

6.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7.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8.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的标志-脑死亡。

9.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地狱http://www.oh100.com。

10.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http://www.oh100.com

11.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的体液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

12.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和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酸中毒: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和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代谢性碱中毒: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加和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5.呼吸性碱中毒: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6.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7.血氧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8.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

19.血氧含量: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

20.血红蛋白饱和度: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21.乏氧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为低张性缺氧。

22.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23.循环性缺氧: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24.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养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的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

25.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以亲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6.致热源:包括发热激活物和内生致热原

27.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28.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9.产EP细胞: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

30.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31.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为GAS

32.应激性溃疡: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的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损伤。

33.热休克反应: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

34.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

35.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

36.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血栓

37.休克: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时,所发生的以组织有效循环血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重要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引起机体机能代谢紊乱,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38.心力衰竭: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即血泵功能降低,以致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症。

39.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排出量高于或不低于正常群体的平均水平

40.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

41.离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

42.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43.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44.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患者夜间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有所缓解。

45.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肺泡通气不足

46.阻塞性通气不足:由气道狭窄或阻塞导致的通气障碍

47.弥散障碍:指由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48.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肺泡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肺血流量显著降低

49.死腔样通气: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泡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肺血流量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

50.解剖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

51.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氧分压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Ⅰ型呼衰(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PaO2下降

Ⅱ型呼衰(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PaO2 下降 ,PaCO2 升高。

52.肝性脑病: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53.假性神经递质:化学结构与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生理效应极弱的物质

54.肝昏迷:假性神经递质在脑干网状结构堆积,阻碍中枢神经系统冲动的传递,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55.急性肾功能衰竭: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56.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

57.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

58.氮质血症: 由于肾小球率过滤降低,含氮的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

59.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的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

60. 健存肾单位:健存肾单位是指在慢性肾疾病残存的部分轻度受损或正常的肾单位。这些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以增强功能,发挥代偿功能。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相关文章: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06-15

病理生理和病理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09-23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