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 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
2 病害三角:病原、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3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在有些寄生植物上只引起很轻微的症状,有的甚至是侵染后不表 渐减退甚至消失,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现明显症状,而是待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来的侵染称为潜伏侵染。 5吸器:有些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分支、呼吸器。
6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
7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8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成的雌雄器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异宗配合:多数菌物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
10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1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12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13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14 专化性: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
15 生理小种:根据专化性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16.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17.质粒: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18钝化温度(TIP):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9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20体外保毒(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 全寄生植物: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质的植物。
22 半寄生植物:本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由于根系缺乏需要从寄主获取水或无机盐。
23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
24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25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发展,减轻发病和损伤程度的一种特性。
26侵染过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的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散,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2017-04-09 20:03 | #2楼
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
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
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
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
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
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
(1) 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 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 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4)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活体营养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记住的活体组织中火气养分的生物
死体营养生物:可从似的生物或无生命的物种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去的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变种:病原物种内对不同科、属植物致病性各异,且形态上差别小的群体。 生物型:指由遗传上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专化。
病原物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某些部位相接触,由该部位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发生致病作用,显示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侵染循环。
生活史: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的过程
病害流行:通常把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里,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泛称为病害流行。
单年病害流行:单年流行病害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节里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再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也称为多循环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是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初侵染的菌源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这种流行类型的病害称为单循环病害。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依据病害的流行,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相关文章:
民法名词解释总结06-16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06-01
财政学名词解释总结06-06
地貌名词解释06-15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西方名词解释04-0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薪酬制度的名词解释05-18
薪酬制度 名词解释05-18
解剖生理名词解释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