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46:45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利益集团

是指一个力图对政府的公共选择活动施加压力,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的投票人组成的组织。

社会保障

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

公债制度

公债制度是国家关于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等过程各个五一节的各种法令、执行管理办法与制度的总称,它规范公债主体行为、运行规则以及所形成的各种关系。

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景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景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这就是“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

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中间投票者定理

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定理是: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根据中间投票者定理,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转移性公共支出

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公共部门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单峰偏好

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一个方案,若离开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中间投票人定理

在单峰偏好的假定下,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即为投票的结果。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指随着人均GNP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NP的比率相应提高。

拉弗曲线

表示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当税率由0开始上升时,税收收入也会随之上升,但税率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税收收入反而会随税率的上升而下降。

公共

公共-产品

用以满足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公共需要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

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有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部门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公共地悲剧

这样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源自于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可使用资源的群体数目可能远大于夺取资源的数目)

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2.公共预算的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税制

税制结构

是指各类税收的组合以及各类税收在组合中相对地位。

税收中性

指政府在课税之后,除了使人们因纳税而承受负担之外,最好不再承受其他负担。

税负转嫁

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每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的办法,将税负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商品的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的前转

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

矫正性税收

对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将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实现外部效应的内在话的矫正方式。

税收效应

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再起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税收的额外负担

是指因征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福利净损失

课税主体

亦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8:14 | #2楼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4、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26、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2

27、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28、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29、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0、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1、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2、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3、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4、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35、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36、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37、税收的形式特征: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38、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39、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0、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1、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3

42、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3、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44、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

45、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46、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4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4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49、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5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51、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4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09-23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09-23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公共关系观念名词解释09-23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09-23

网络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保险中的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工程经济学概念名词解释09-23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09-23

经济学知识点名词解释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