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
1.土地整治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或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
2.农用地整理
在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
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改进,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进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5.土地复垦
对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6.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对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采取整治措施,增加耕地面积,还剩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7.土地整治潜力
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低效的城镇工况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起来农用地面积和节约的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质量提高的程度。
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政治活动。
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扩大,布局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2017-04-09 17:24 | #2楼
一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二 规 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四 契约地租:主佃双方通过契约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
五 经济地租:又称纯地租,指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或因素所得报酬扣除所费成本的余额即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六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
八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是对一定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这种计划来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等,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并与土地的供给协调一致。
九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作为一个规划层次,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单独进行编制,但最好能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 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知状况。
十一 城市化: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十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从总体上对全区域的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程度和效益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十三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十四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包括适应性评价,经济评价,生产潜力评价和人口承载力评价。
十五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十六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综合分析法,土地评价法,高产地块推算法,农业生态区域法)
十七 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十八 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
十九 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二十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二十一 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二十三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二十四 综合法(常用):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二十五 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
二十六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二十七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二十八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二十九 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
三十 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三十一 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 三十二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三十三 门槛理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三十四 带行城市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三十五 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三十六 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三十七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三十八 交通运输: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
三十九 公路:是经过专门勘测、设计、建造,供人和各种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通行的人工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四十 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外侧不少于1m范围内的用地。
四十一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四十二 水利工程用地:是指为控制和利用水资源,以达到除害兴建的各项工程总称。 四十三 有效库容:是水库的供水量,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之下的库容,可供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发电之用。
四十四 死库容:放水涵洞以下的库容,也叫垫底库容。死库容的水量除遇到特殊的情况外(如特大干旱年),它不直接用于调节径流。主要用于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沉淀泥沙和水库养鱼等。主要满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以保证放水建筑物泄放渠道设计流量具有的最低水位
四十五 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四十六 耕地的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四十七 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
《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十八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或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措施、政策和方案。
四十九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五十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五十一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各种限制因素。
五十二 城市土地整理内涵:指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用地的有序化、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土地收益率,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展,改善生态环境。
五十三 农用地整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五十四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五十五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一般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五十六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
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具有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
五十七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
期和年度计划
五十八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和下达控制指标,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宏观地指导和约束人们有计划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行政调控措施。
五十九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六十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六十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是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
六十二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是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六十三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是城市用地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
六十四 影子价格:是参加生产的资源在最有配置和利用时所应得到的价格其经济含义是资源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影子价格越高,资源的稀缺程度越严重。当其为零时资源富足。
【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05-17
关于规划名词解释09-23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09-23
旅游规划与开发名词解释09-23
城市生态规划名词解释09-20
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09-23
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09-23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与论述09-23
名词解释环境规划概念09-23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