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环境学名词解释

环境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12-18 10:31:03 王娟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学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学科。以综合方法研究环境系统。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故社会科学知识往往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学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学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学名词解释1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法》)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对策和方案,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制度)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环保监督机构的设置和其权限的划分。)

  6、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调整某一类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个、同时投产)

  8、征收排污费: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环保部门向排污的个体、单位征收费用)

  9、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有关征收排污费的对象、范围、标准以及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和罚则等规定的总称。

  10、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总称。

  11、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做的规定,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者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12、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土地,包括:

  (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3)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中国境内所有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两者以外的未利用土地)

  13、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推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14、水污染: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其他活动,使污染物或者能量进入水环境,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5、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或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财产损害的现象。

  16、环境标准强制性:是指律约束性的技术性法律规范。

  环境学名词解释2

  1、全面规划:就是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个方面的关系作通盘考虑,进而制定国土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2、综合利用;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如工业,农业,人民生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一般简称之为"三同时"制度。

  5、环境行政诉讼;是环境与资源保护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6、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经构成犯罪要承担刑事制裁的法律责任。

  7、环境噪声;就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8、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其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学名词解释3

  1、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3、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4、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5、自然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个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

  6、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

  7、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法律对自然资源档案的种类级别适用对象,内容范围资料更新时间查阅和借阅方法保管技术和设施设备保管机够及其管理要求等所作的规定。

  8、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9、环境基准: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说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影响的最小剂量

  10、固体废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简称废物,通常也称作废气物。

  11、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2、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废物。

  13、水事纠纷:是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因为当事人之间利益、职权的冲突而产生的纠纷。

  14、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15、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指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以保证人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

  16、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

  17、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以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18、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益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环境学名词解释4

  01、环境承载力

  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02、生态用水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须消耗的、不作为社会和经济用水的、现存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水等。

  03、土壤污染

  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04、生物入侵

  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05、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与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现象。

  06、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

  07、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其中,不能排入水体的液态物质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质,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在我国归入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08、水质标准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标准:不同用途的水,均应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也就是水质标准。可分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其他水质标准。

  09、水体富营养化

  指大量溶解性营养盐类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后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水质变差,导致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10、基因工程

  也称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是基因水平、水平分子上的生物工程。实质上是一种DNA的人工体外重组技术。

  11、生物富集作用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BCF)表示,即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此外,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现象还可以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来描述。生物积累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放大指在同条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营养级数升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12、绿色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的价值。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结果,未能纳入传统的GDP指标中,因此,为更好地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与环境的整体成果,需要对GDP指标进行修正。

  在现行GDP的基础上扣除自然资源损耗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绿色GDP。通常来说,绿色GDP可以用下面的公示表示:绿色GDP=现行GDP-环境与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成本

  1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

  ⑴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⑵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⑶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⑷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14、分批培养

  分批培养:是指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的数量由少变多,达到高峰后又由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15、光化学烟雾

  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成为光化学烟雾。

  16、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形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17、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生存模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这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基本宗旨。

  18、环境问题

  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故所指的是狭义的环境问题。

  19、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技术规范,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依据。

  20、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运用生态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学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调控的管理手段。

  21、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用浓缩系数表示。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这种元素或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22、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或者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2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4、生态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5、决定电位

  由于天然水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其PE应是介于其中各个单位系的电位之间,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若其中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的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而在有机物积累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介于二者之间者,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有机物体系的结合。

  26、土壤的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活性酸度又称为有效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游离H+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即pH=-1g[H+]。

  潜性酸度是由于土壤胶粒吸附H+和Al3+所造成的,这些致酸离子只有在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产生了H+离子才显示酸性,因此成为潜性酸度。它可通过以下作用获得:

  ①土壤胶体上吸附性氢离子的解离;

  ②土壤胶体上吸附性氢离子被其他阳离子所交换;

  ③土壤胶体上吸附性铝离子的作用。

  27、间接光解

  间接光解又称敏化光解,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使水污染物降解而不是直接降解,如果它直接吸收辐射能量,那么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转移它的过剩能量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光敏化作用,也就是间接光解。

  28、路易斯酸碱理论

  硬酸倾向于结合硬碱,软酸倾向于结合软碱,中间酸(碱)与软硬酸碱都能结合。路易斯碱若具有电负性大,不易极化,不易失去电子,且低能量轨道已饱和,容易形成离子性较强的键的物质,成为硬碱,反之,称为软碱,在二者之间称为中间碱。路易斯酸若具有体积小,正电荷多,不易极化,不易失去电子,容易形成离子性较强的键的物质,成为硬酸,反之称为软酸,介于二者之间者,称为中间酸。

  29、同晶置换

  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常常发生半径相近似的离子取代一部分铝(三价)或硅(四价)的现象,这种取代作用称为同晶置换作用。

  30、主动转运

  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环境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