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4、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5、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6、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2017-04-09 15:32 | #2楼
.社会静力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即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合谐。社会动力学是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
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上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2.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群体:是把个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谁先谁后的整体,但又是存在矛盾需要不断调整的一个整体。 *社会研究:是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科学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填式问卷:一般是指采用分发、邮寄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按要求自行填答,然后由访问员收回或通过邮局和电子信箱寄回来的问卷。 *访问式问卷:是指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依据问卷所列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询问逐一向被调查者发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进行填写的问卷。
3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初级社会关系:历史上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简单和初步的、人们之间直接互动的社会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宗教关系等。
*血缘关系:是指人类的代际传递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
*业缘关系: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通过自然循环不断更新的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等。
*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根据生物自身的生长生殖规律保持自我更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矿产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只会不断减少无法更新的铜.铁.锡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粘土.石墨等非金属矿广 *工业化实现观:就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即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工业化实现的标志。
4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甚至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也称民俗
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文化融合/濡化: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 5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和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的过程。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教化和传递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继续社会化(也叫二级社会化):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拟剧论: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6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身体语言:是身体来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人际空间:是两个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接近或是疏远,其实也可以通过两个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 * “小世界”:指的就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存在,导致在我们眼中世界其实很小的意思。
*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
*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对新成员的加入没有严格规定,加入后比较容易退出该社会网络。
*稳固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的形态。 *松散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的形态。
*互利形态:互利形态就是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形态。互惠互利原则是使这些社会互动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 *互补形态:互补形态就是指在社会网络中,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的形态。
7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成员群体: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建立起来的。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心理或兴趣群体。 正式群体:就是社会组织。 内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到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又称作“我群”
外群体: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又称作“他群”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大群体: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经济利益群体:就是以维护和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群体。如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 *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就是以争取成员的政治权利和改善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目的的群体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就是追求社会公共福利和合乎道德的公众利益的群体。
*机构性利益群体:是指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单位群体。
*社团性利益群体:是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到的共同利益的生产单位群体。它也是一咱组织化的生产单位群体,有专职工作人员、有
*自组性利益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想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这一类型。
8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纵向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行为过程。 *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现场控制/同步: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们确信他们的统治者有着超凡的能力,从而成为其追随者和信徒。而统治者也必段通过不断地证明其超凡能力的存在而维持其合法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统治是因为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于神圣的传统之中,统治者凭借传统的力量实话合法统治。同时也受到传统的约束。
*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被统治者服从于法规,他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相信法律和规章制度是正当和合理的。
*形式广义:即组织成员将照章办事本身视这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彼得原理”:是反映人个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科学管理理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法约尔。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函数的人际关系。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霍桑实验: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其位于霍桑的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历经多个实验阶段.是在梅约等人的指导下完成的。 9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所遵守的规范体系。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和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 本源制度:是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派生制度:是指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 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等。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 宗教组织:是具体化的宗教单位,它可以一个简单的团体,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机构。
教育制度: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宗教制度: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10社区: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个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个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都市/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集镇社区: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统,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口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会人的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在社区中,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也可以通过社区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肋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社会救、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同质性:是指社区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县城镇:即一个县的中心,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般交通比较方便。
*中心镇:即县城范围内的次级中心,其各方面条件都次于县城镇。
*一般集镇:即一个乡的中心,虽然其文教卫生、金融、服务等设施齐全,但人口、经济、文化的规模却明显比中心镇低。 *单位制:在计划经济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来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这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11社会不平等:广义的: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狭义的: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种姓或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人种,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
等级:按经济和政治地位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垂直流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水平流动: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竞争式流动: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
赞助式流动: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
*年龄: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身分: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 *身分制: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统。 *社会边缘阶层:提流动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边缘位置、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包括散布在城乡,不愿从事正当职业的游民、犯罪团伙和地方恶势力人员。
1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和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或差异行为等。 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违规行为: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创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形式主义: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退缩主义:即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与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
*主流文化:一定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亚文化: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的,但是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初级偏差: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
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宏观控制: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法律控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权力为依托,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的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道德控制:是指不依靠国家的暴-力来实现,而是依靠教育,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习俗控制: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宗教控制:是指宗教能够通过宗教教育把宗教教育内化为教徒的自觉行为,从而约束教徒社会行为的控制方式。 13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特征: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象征、标志。
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无序状态:就是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的状态。 *文化冲突:就是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使人们无所适从。
*价值崩溃: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结构性问题: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腐-败: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恐怖主义:是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毒品: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分、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间的暴-力行为,其中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见的则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强暴行为。 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部分物质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通常称为“自然变异”或“自然事件”。
14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束。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自发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 *有计划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民-主化:现代化的政治方面又叫“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化。 *社会发展计划: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社会现代化:现时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心理,文化等诸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后工业社会论”是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而对未来社会进行的一项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烈的西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只能是预测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不能推及全球。
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国体的变迁大体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政体:即“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段人采取何种形式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09-23
社会学阅读名词解释06-21
社会学概论的名词解释09-23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社会学方法名词解释09-23
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名词解释09-23
员工本土化管理办法04-16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