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03-21 18:47:19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15、皮克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阿利翁效应。

16、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17、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1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19、社会动机:是指这些动机都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它们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20、需要和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会的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象,一种主观意识。

21、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22、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23、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4、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

25、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26、感觉和知觉:感觉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指人对外物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27、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8、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29、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30、近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32、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33、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了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34、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35、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05-25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04-10

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4-22

地貌名词解释06-15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西方名词解释04-0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解剖生理名词解释06-01

马原名词解释06-03

思政名词解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