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40:24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

1. 脊休克:高位脊髓突然受到损伤,损伤面以下的暂 时功能丧失,无反射活动、无反应状态。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20.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5.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39.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1.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46.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47.原尿:由肾小球滤过产生的血浆的超滤液,不含有形成分和大分子蛋白。

4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量,也称肾小球清除率。

50.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中葡萄糖浓度。

51.激素: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物质,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52.远距分泌:经过血液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53.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

54.自分泌:分泌的激素返回来作用于自身。

55.神经分泌:经神经纤维于末梢释放神经激素的过程。

56.肽能神经元:能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分泌细胞。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与促垂体区核团内。

57.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58.应激刺激:一般将能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59.应激反应:是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为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60.神经元:神经细胞能够感受到刺激和传导兴奋,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现。

6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Cl-、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65.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66.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2017-04-09 14:36 | #2楼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1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后发放(after discharge)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after discharge)

15.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

为突触后抑制。

16.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称为突触前抑制。

17.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突触前易化是指由相继的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量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电位幅值加大,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18.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1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20.牵涉痛(referred pain)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21.运动单位(motor unit) 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23.腱反射(tendon reflex)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4.肌紧张(muscle tonus)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5.脊休克(spinal shock)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26.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7.生物节律(biorhythm) .机体的许多活动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28.本能行为(instinctual behavior): 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摄食、饮水和性行为等。

29.情绪生理反应(emotional reaction) 是指在情绪活动中伴随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它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改变而引起。

30.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

31.α波阻断(α-block) a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a波阻断。

32.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睡眠时相。也称正相睡眠(orthodox sl-ee-p)。

33.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WS) 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也称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34.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 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35.优势半球(dominant hemisphere) 左侧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故称为优势半球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03-03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02-28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06-15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09-23

润滑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