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40:18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2017-04-09 14:36 | #2楼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1

32、形胜气,气胜形: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所致,主夭。无论胖瘦,有气力者,即气胜形,主寿。

33、鸡胸:胸廓向前畸形突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

34、龟背:脊骨弯曲隆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交成畸形。

35、箩圈腿:正常入两脚并拢直立时,两膝和两踝可以靠拢,如直立时两踝可以并拢而两膝关节却远远分离,形似箩圈。又名0型腿。

36、阳脏、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瘦长,身体姿态多前屈。阴脏之人多阳虚阴盛,体形特点偏于矮胖,身体姿态多后仰。

37、肺胀:即肺气胀满。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38、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39、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40、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41、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2、头倾视深:头倾,头项低下,不能抬举,视深,目陷无光,是病重精气将竭的表现。

43、痄腮:腮部突然肿起,伴有胀、疼,属温毒证。 ’

44、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5、瘰疬:颈侧颌下,肺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6、五轮:血轮——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肉轮——黑珠,属肝;气轮—白睛,属肺;肉轮-眼胞,属脾;水轮-瞳人,属肾。

47、目瞤:胞轮振跳,多因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所致。

48、戴眼反折: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反折指腰背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者。

49、瞪目直视:两目不移,一直凝视前方,是脏腑精气枯竭,不能上荣于目的危重症状。

50、目翻上视: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进一步可引起戴眼,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的重证。

51、睑废:眼睑下垂,展目困难,多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52、鼻翼煽动:是指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

53、撮口: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54、口噤:口闭而难张,常伴牙关紧闭,如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也可见于疫毒痢。 ,

55、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喎斜之状,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56、啮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

57、疫喉:又称白喉,胭喉部有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则复生,属重证。为肺胃热毒伤阴。

58、阴缩: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多因阳虚阴寒内盛,寒凝经络所致。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9、疝: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

60、流火:指发生局部的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红、肿、热、痛、多发于小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61、黄疸: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如色黄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所致,如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为寒湿困脾所致。

62、黑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63、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鱼之鳞,如披甲状,多为内有瘀血或津血亏虚之证。 。

64、筋惕肉朗:即肌肉抽掣跳动。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比较严重。

65、肿胀: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日肿;只腹部臌胀鼓起者日胀,亦称臌胀。

66、斑疹:斑和疹是全身性疾病,反映在皮肤上的一个症状。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阴斑之名。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不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67、白疹:暑湿。湿温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叫做“白疹”,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68、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掀热疼痛者为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

69、疗:初起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项白而痈者为疔。

70、疖: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2

71、风、气、命三关:小儿食指近掌部虎口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关部位为气关;第三节部位为命关。合称三关。

72、透关射甲:小儿食指络脉从风关至命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73、舌之无神:是指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多属恶候。

74、舌生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主邪热亢盛。

75、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舌,也叫“镜面舌”。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76、舌强: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舌强。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77、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7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日重舌。

79、舌菌:

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初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状似蕈,故名。

80、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外,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81、腐苔:

苔质颗粒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82、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8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称为“独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如,称“错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5、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忧心神之实证。

86、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87、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人外,还包括病人自我感觉在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者。

88、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

89、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90、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91、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92、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常与发热同时并见,可见外感表证。

93、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属里寒证。

94、寒栗鼓颔:简称“鼓栗”或“振栗”。寒粟指因恶寒而发抖,也叫“战栗”,鼓颌是形容恶寒时全身发抖,上下齿不断地叩击的样子。温疫或疟疾患者的恶寒,往往出现这种症状。

95、自汗: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所致。

96,盗汗: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97、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98、行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风邪偏胜,关节游走窜痛者为之。

99、痛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寒邪偏胜,肢体关节剧烈疼痛者为之。

i00、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湿邪偏胜,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者为之。

10l、胸痹:

症见胸痛憋、痛引肩臂者为之。

102、真心痛: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之。

103、心下:指鸠尾下至中脘部位。

104、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亏损,肾精不足。

105、目眩:即视物眩转动荡,如坐在舟车之上。或因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或因痰湿内蕴,清阳不升所致。

106、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者,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107、雀目:病人一到黄昏视力减退,如雀之盲,属肝虚为病。

108、纳呆:即食欲减退,不思饮食。

109、除中:久病、重病的病人,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10、冷秘:病人大便秘结,兼见面色苍白,喜热饮食,脉沉迟者谓之。因阴寒因结,导致肠道气机滞塞所致。

ill、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12、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肾阳虚。

113、远血:大便下血色黑如油或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 114、近血: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115、淋:小便不畅,短赤,频数,急迫而涩痛,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116、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117、恶露:指产后阴-道所排出的败血瘀浊等物。

118、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甚至反复呕吐不能进食者,称为妊娠恶阻。

119、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

120、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又称“胎弱”、“胎怯”、或称“白痴”,以发育迟缓、智力发育不全为特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

121、五迟: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病因与“五软”基本相同。

122、平脉:是指正常人体的生理脉象。平脉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123、平脉胃、神、根:胃是指脉有胃气,具体表现为脉来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神:指脉有神气,脉神的表现为脉来柔和有力。根:指肾气而言,尺以候肾,故尺脉沉取有力,是脉有根的表现。 124、举、按、寻:举、按、寻是诊脉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方法。即浮取日举,沉取日按,中取并挪移指位,内外上下探寻脉象日寻。

125、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为斜飞脉,是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126、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却出现于寸口的背侧,叫反关脉。反关脉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127、六阴脉:与生俱来,左右手寸关尺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为六阴脉,属于生理性脉象。

128、六阳脉:与生俱来,左右手寸关尺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为六阳脉。六阳脉属于生理性脉象。 129、平息:一呼一吸为一息,诊脉时,医生调节自己的气息,使呼吸自然均匀,叫做平息。目的是用自己一呼一息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

130、真脏脉:凡脉无胃神根的,便是怪脉,又称真脏脉。多见于疾病的后期,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败绝的病证。

131、切脉总按与单按:切脉时,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叫做总按,目的是要了解寸、关、尺三部的总体脉象。若切脉时仅用一指切脉,其余两指微微提起,叫做单按,目的是为了重点体察某一部的脉象。

132、相兼脉:凡是两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并见所形成的脉象为相兼脉。

133、水肿与气肿:肢体肿胀,按之凹陷,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134、痞满:痞满是病人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感觉。有虚实之分。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属实。

135、虚满与实满:腹部胀满,按之软、无压痛,叩之作空声者,为气胀多属虚满,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者为实满。

136、水臌、气臌: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以手置腹之左右两侧,一手拍之,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震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若腹部胀大如鼓,无波动感,叩之如鼓按之腹壁无凹痕者多为气臌。

137、积聚: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疾病。积证和聚证症状不同,积证病在血分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证病在气血,结块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138、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139、尺肤:两手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肤,称为尺肤。

140、大实有赢状:实邪结聚的病,反而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

141、至虚有盛候:虚弱的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反而出现类似强盛的假象。

142、热深厥深:热厥证的一种病理现象。阳热内盛,格阴于外,而见手足逆冷、脉沉,故称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深。

143、阳水:凡外感风邪,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水肿者,多为阳水,出现眼睑先见浮肿,继而头面,四肢皆肿,来势迅速,伴有恶寒,发热无汗,苔白润,脉浮或濡等症。

144、阴水: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房室不节等以致脾肾亏虚而成水肿者,多为阴水,常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神疲肢冷,尿少便溏,舌淡等症。

145、金实不鸣:金实指肺气实,不鸣即音哑。金实不鸣是指肺气实而声音嘶哑的病理。多由于感受外邪而致。

146、金破不鸣:金破不鸣,指肺阴虚引起声音嘶哑的病变。因肺阴虚,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

147、吞酸:即胃中泛酸。由于胃中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有若吞酸之状,多因肝气犯胃所致,亦可见于食滞胃脘及胃热证。

148、嘈杂:是胃脘部感觉不适的一种常见症状,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忄农 不宁,常与暖气、吞酸、胃脘痛等症状同时出现,多因肝胃不和,胃热等所致。

149、善太息:太息,又称“叹息”,善太息是指患者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舒的一种症状。常见肝胆气郁,肺气失宣等证。

150、瘛疭:瘛者,筋脉拘急,屈也;疭者,筋脉驰缓,伸也。故瘛疭是指手足一屈一伸的抽动症状,与一般不规则抽搐不同,但亦属抽搐的一种。

151、四肢抽搐:抽者,收也:搐者牵动,抽缩也。抽搐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随意抽动。

152、早泄:指行性生活时排精过早的现象,多因肾气不足,精关不固所致。

153、滑精:指人清醒时,精自滑出,主要是肾气不固所引起。

154、恍惚:指神思不定,多因心、肝、肾虚、心神失养所致。

155、消谷善饥:即多食易饥。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多因胃火亢盛,腐熟太过,代谢亢进所致。

156、梅核气:梅核气是指咽喉部似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症状,但并不妨碍饮食进入,多因气郁生痰搏结于咽所致。

157、肌肉瞤动:肌肉瞤动身体肌肉不自主地跳动,属虚风内动,因肝脏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所致。

158、肝气横逆:指肝气疏泄太过的病理名词术语,肝气横逆常乘脾犯胃,除出现肝气症状外,常兼有脾胃症状。 ,

159、肝风内动: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即称“肝风内动”临床常见的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四种。

160、遗精:亦名“遗泄”或称“失精”。多指有梦而遗精,主要是肾阴虚,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所致。 161、阳萎:又称“阳事不举”,指阴-茎萎软不举的病证,多由肾阳虚所致。

162、不孕:通常指女予婚后三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孕者。可因先天性生殖器官或机能缺陷,后天月经不调、气郁、血瘀、肾虚和痰湿等所致。

163、不育:通常指男子无生育能力,可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后天病变引起肾精不足而致。 164、健忘:是记忆力衰退的一种表现,对往事容易忘记,严重者,言谈不知首尾,事过转瞬即忘。

165、但欲寐: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神气衰微,想睡而不易睡着的证候,为少阴病主证之一。由邪入少阴,心肾阳气衰竭所致,与神识昏迷者有别。

166、消渴:出《素问·奇病论》。又名消瘅。又有称三消者。①病证名。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有上、中、下三消之别。多因饮食、劳倦、七情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②指以多饮、多尿、尿甜为特征的病证,即西医之糖尿病。③证名。

167、胸痞:病证名。指胸中满闷而不痛、或者心下硬、干呕、噫气等症状而言。与胸中硬满疼痛的结胸证有别。多由痰湿阻遏,气机不利,胸阳闭阻所致。

168、逆传心包:出自《温热论》。温邪犯肺之后,不顺传气分而迳入心包。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心烦、舌绛、脉数等。

169、热结旁流:证名。见《瘟疫论》。外感热病之阳明腑实证,肠内有燥屎内结,而又见下利纯臭水。 170、马刀侠瘿:病名。出自《灵枢》。即瘰疬。生于腋下形如马刀的叫“马刀”,生于颈部的名为“侠瘿”。多为颈、腋部的淋巴结核。

171、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出现无热、恶寒和其它阴经的证候。

172、并病:一经病证未了,它经之证又起,两经病证交并,有先后次第不同。

173、传经:《伤寒论》术语。即从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观察是否传经,主要取决于脉证的有无改变。

174、诊籍:指记载诊疗情况的病历。《史记·扁鹊仓公传》“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可见诊籍乃西汉淳于意所创,是后世病历的开始。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物理诊断名词解释09-23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09-23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02-28

中医妇科名词解释09-23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09-23

诊断学第七版名词解释09-22

护理诊断及措施02-09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