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8:44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自发总支出(如自发消费、自发投资等)增加时,IS曲线会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自发总支出减少时,IS曲线会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边际分析:是对最后增加或追加一个单位自变量,所引起因变量变化值的分析。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MPC=△C/△Y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乘数a=1/(1-c),c指MPC。MPC越大,乘数越大。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z1d

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

存量分析:是指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方程:PkQk+PlQl=M。理解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等成本线如何变动。

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点,也是生产者均衡的点。有

短期(或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或长期)边际成本的关系:SAC与SM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在相点之左,SAC大于SMC,SAC递减;在交点之右SAC小于SMC,SAC递增;在交点上SAC等于SMC,SAC最小。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短期成本有三类:短期总成本STC(=固定成本FC+可变成本VC)、短期平均成本SA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短期边际成本。FC平行于横轴,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VC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STC从固定成本FC出发,向右上方倾斜;AVC、SAC、SMC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长期平均成本(LAC)与长期边际成本(LMC)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原因是规模经济)f

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A?古诺于1838年以天然矿泉水为例创立的,是最早的寡头垄断模型。

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寡头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寡头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厂商之间关系最密切的市场是寡头市场。

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理解P246-247五点,哪些可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需求管理(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可分为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其中最基本的是支出法。用支出法计算P247,将国民生产总值分成: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即C+I+G+(X-M)。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的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区别三种含义

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表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消费C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储蓄S与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

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交易费用:是指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他们排他性权利的费用,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各种税收等等,亦称“转换费用:。

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二者之间的差额)导致周期性失业。膨胀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二者之间的差额)导致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节约的科学。

经济学上所说的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短期与长期的区别是就在于是否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而非具体时间长短,不能调整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经济周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其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共同之点是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卡特尔协议: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产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开放经济中的乘数称为对外贸易乘数,这一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劳动供给和土地供给的特殊性: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供给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线(供给固定)

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数值。

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

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垄断竞争形成的关键是产品差别的存在。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

垄断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其定价策略有: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与歧视定价(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洛伦(斯)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提出的,是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条曲线。

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A/(A+B))。基尼系数等于零时,收入绝对平均;基尼系数等于一时,收入绝对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APC=C/Y

平均消费倾向APC=C/Y,平均储蓄倾向APS=S/Y,两者和为一。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两者和为一。R

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生产规模的扩大之所以会引起产量的不同变动,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来解释。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派生的需求、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掌握公式会计算: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www.qiw

失业有两类:周期性失业(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属短期失业)和自然失业(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属长期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此时还存在自然失业。

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

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斯威齐模型:美国经济学家P·M·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用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上所存在的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商的商品。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即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负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某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好处时,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存在产品差别。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原因是他的产量只占市场份额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在安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才相等,都和厂商需求曲线重合,是水平线。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在其它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垄断市场),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即消费者均衡的点。

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

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方程:PxQx+PyQy=M。理解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变动会引起消费可能线如何变动(图形P99)。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效用(U)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一种心理感觉,不同于使用价值。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信息不对称就是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不相同,在此情况下会发生道德风险,即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

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其中需求缺乏弹性(1>Ed>0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如教科书);需求富有弹性(Ed>1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如化妆品)。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曲线较平坦),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可以薄利多销);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曲线较陡峭),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引起谷贱伤农)。

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例如收入、互补品价格变动。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理解,图形P44-45):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也称包络曲线。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这些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理解这三个工具发生作用的机制

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自然失业率: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总产量(TP)和边际产量(MP)的关系:MP>0时,TP增加;MP=0时,TP达到最大;MP<0时,TP减少。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的关系:MP与AP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MP>AP,AP增加;在相交后MP<AP,AP减少;在相交时,MP=AP,AP达到最大。

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它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P289图形)。生产成本增加(如石油涨价)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反之,下移。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直的线,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时会向右方平行移动,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时会向左移动(P294图形)。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v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MU>0时,TU增加;MU=0时,TU达到最大;MU<0时,TU减少。

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当物价不变而其它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如消费、投资等)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增加时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减少时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最优分析:就是运用数学和现代计计算工具,确定经济运行中目标最优化的论证方法。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3:35 | #2楼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16.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最大效用,即消费者实现最佳购买行为。

1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18.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精数量。

19.价格—消费曲线: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引起最佳购买行为均衡点的连线。

20.收入—消费曲线:由于收入变化引起最佳购买行为均衡点的连线。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西方经济学英文缩写名词解释09-23

西方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

西方制度名词解释09-23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微观部分09-23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09-23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保险中的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工程经济学概念名词解释09-23

网络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