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
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 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 能。
获得免疫: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 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抗原刺激T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学说,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 + 蛋白质 → 完全抗原
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 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由一个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Fc:可结晶段,相当于Ig的CH2和CH3结构域,是Ig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 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D)J rearrangement:(D)J重排 重链基因两次重排中的第一次,D基因片段与Jh基因片段的重排连接,得到DJh基因片段。
补体活化途径:补体活化途径也称作补体系统。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和免疫溶血,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
溶膜复合物: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溶膜复合物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S蛋白:又称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它是单链的糖蛋白,分子量83kDa,它能结合C5b,6,7复合物以阻止C5b67与细胞表面结合。在液相中S蛋白能与C5b67的复合物继续结合C8成分成为SC5b,6,7,8,再结合一个C9成分成为SC5b,6,7,8,9复合物。从而阻止C9分子多聚体在细胞膜上形成。
补体受体I型:是一种细胞膜整合糖蛋白,能特异的与某些补体片段结合。功能至少有三方面:1.通过抑制C3转化酶活性调控补体的活化。2.CR1是调节素,使血液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到红细胞上,然后运往肝和脾,从而扩大了吞噬性白细胞的胞饮作用。3.CR1是循环系统中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剂。
促衰变因子(DAF):具有促进C3转化酶衰变的活性的单糖链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NK细胞和NS细胞: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NS细胞是指自然抑制细胞,能抑制多种免疫反应,但无抗原特异性,也无MHC限制。
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 合而成的复合物,主要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整合素: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
归巢受体: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是指在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淋巴细胞表面的能够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结合,定位淋巴细胞归巢组织的表面分子。
协同刺激和协同刺激因子:抗原非特异性信号即协同刺激。协同刺激因子是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关的分子,协同 参与B细胞活化剂免疫应答的的一类分子: 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有CD40、CD80和CD86等,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Antiserum:既抗血清,指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 清。Recombinant antibody:重组抗体,随着对抗体结构和功能了解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对抗体进行人工基因重组,使工程化的抗体更适用诊断,研究和治疗等不同的目的。重组抗体即为人工基因重组获得的抗体。
Hybridoma technique:杂交瘤技术即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又称单克隆抗体技术。它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动物脾细胞融合,形成能分泌针对该抗原的均质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通称为杂交瘤技术。
scFv:单链抗体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 肽(linker)连接而成。
ELISA和Dot-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简写ELISA)指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表面,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将固相与液相分离除去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而结合的抗原或抗体被标记的酶仍保持活性,催化底物形成有色产物。斑点酶免疫试验(Dot-ELISA)原理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相同,只是把反应全部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而不是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进行。即把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都依次加到膜上,并依次逐一洗脱未反应物及封闭反应物以外的膜表面,最后显色反应是用另外一类酶底物,这类酶底物反应的产物是不溶于水的有色沉淀物。根据膜上沉淀物颜色有无与深浅来判断反应的正负和量的多少。斑点扫描仪也可以进行定量的测定。
Western blot: 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它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
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着色深度获得特定蛋白质在所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表达情况的信息
获得免疫性: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抗性。
主动免疫:是指用抗原刺激一个个体而产生的免疫性,受到免疫的个体再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便会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
过继免疫:是指通过转移免疫的淋巴细胞到一个未免疫的个体,使其与供体具有相同特异的免疫学。这里转移的T淋巴细胞是具有特异性的活性的淋巴细胞,包括记忆性淋巴细胞。过继免疫也是被动的,但与被动免疫不同的是过继免疫转移免疫性是通过淋巴细胞而不是通过抗体。
被动免疫:是指把一种抗体人工转移给未受到该病毒侵染的个体,使该个体获得抗该病毒的能力,随着这些抗体在体内被代谢消失,免疫力也消失。
抗原呈递细胞:是指那些能表达MHC2类分子,并能将抗原加工呈递给免疫应答细胞的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细胞及内皮细胞等。
内源性抗:指那些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负选择: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突变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在选择中处于劣势,因而在群体中被淘汰。
免疫耐受:是指抗原特异性的免疫不应答现象,是由于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功能缺失或死亡,导致机体对该抗原反应功能丧失或无应答,也可因免疫调节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细胞的抑制所引起。
Γ-干扰素: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四乘十的四次方。
细菌抗原:细菌虽然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其抗原结构却相当复杂,因此应把细菌看成一个许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即细菌抗原。细菌抗原可分为菌体抗原,带鞭毛菌的鞭毛抗原,有荚膜菌的荚膜抗原等。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病毒抗原:病毒本身就是一种抗原,或一种复杂的抗原混合物。病毒抗原免疫原形强,能引起免疫应答。病毒抗原主要分为与病毒有关的抗原和与细胞有关的抗原两大类。属于前者的有病毒的功能性蛋白、结构蛋白和酶类,并有外部抗原和内部抗原之分;属于后者的有早期抗原、晚期抗原、免疫复合物
真菌抗原:真菌既不产生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致病原因复杂。真菌的细胞壁抗原主要由壳多糖和脂多糖等成分组成。
治疗性疫苗;是指有别于传统预防性疫苗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它主要应用于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超敏反应等患者,发挥治疗疾病的功能,有时兼具预防作用。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花粉,动物皮屑,昆虫毒液以及各类食物是常见的变应原。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发生的一类特殊的免疫应答,这类应答引起组织损伤
和免疫功能的紊乱。超敏反应具有个体的特征,而且是机体在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能发生。 速发型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其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其发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刺激以后12个小时以上才发生的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因此他不能通过血清在动物之间转移,而只能通过T淋巴细胞转移。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免疫细胞(活化的T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的 一类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2:又称天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淋巴细胞成熟因子。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2:46 | #2楼
1.抗原(antigen,Ag):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半抗原:是指仅具备抗原性即只具备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而不具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的物质。
3.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7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4.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级低的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5.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6.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7.独特位: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不尽相同,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称为独特位。 8.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穿孔素或颗粒酶等胞毒物质杀伤靶细胞。
9.多克隆抗体(pAb):天然抗原分子中通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10.补体(complement,C):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1.调理作用:补体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2.TNF:肿瘤坏死因子。是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淋巴毒素(IT)。
13.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4.细胞粘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http://www.oh100.com: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人第6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6.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CR复合物,它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17.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是指从未接受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存在于细胞周期的Go期,存活期短,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
18.APC:抗原体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19.professional APC:专职性APC。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同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提呈功能,包括DC、单核/巨噬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 20.DC: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因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突起而得名,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21.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细胞和APC之间的作用并不是细胞表面分子间随机分散的相互作用,而是细胞表面的独特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群粘附分子,这个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22.PRR:模式识别受体。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23.PAMP:病原相关模式分子。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24.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25.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26.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足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7.ITAM:免疫受体络氨酸活化基序。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YxxL/V(络氨酸-2个任意氨基酸-亮氨酸或缬氨酸)保守序列。
28.MHC限制性: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即只有当表达有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与起识别和反应作用的T细胞表面所表达的MHC分子相同时,二者才能彼此作用而启动免疫应答过程。
29.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30.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依赖于T细胞辅助的抗原。 31.mAb: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32.MAC:攻膜复合物。为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由附着于细胞表面的C5b6789复合物组成,可在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及水分子可自由通过包膜,但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溢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33.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于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群。简称CD。
34.抗体的调理: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
35.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小结09-23
《免疫与计划免疫》说课稿04-25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