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

时间:2022-11-20 02:37:53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

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

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1、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3、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14、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清情节的文学样式。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5、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置身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文学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16、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7、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8、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20、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

动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在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1、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22、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4、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的发生过程: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读者到读者阅读)

25、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26、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性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接受高-潮阶段: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27、文学的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8、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9、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30、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31、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批评。

3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例如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中写到: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这样的句子看起来颠三倒四,其实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让我们更有力的感受到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与陌生化相对的概念是“自动化”言语,就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陌生化——不用习见的“所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者 ?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地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入“套极反应”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3、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4、文学风格(风格)——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2017-04-09 11:53 | #2楼

文艺学:研究文学 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是其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指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本质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兰塞姆 文学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认为艺术同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然天地的游戏本论,是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为了纯粹的审美和娱乐而消耗过剩精力的非功利的生命活动。

巫术发生说:原始人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认为文学活动的起点是巫术仪式。

摹仿说: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关摹仿,艺术既起源人类的摹追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劳动说:艺术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学说了有力的提出者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偌夫。他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大量资料在批评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文学活动的发展: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1文学发展受上层建筑其它因素的制约2文学艺术有自身的独立性

“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史

诗和神话。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藉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议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客体即“自然”说: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A社会生活是创造的客体B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A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B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艺术发现:是艺术家在内心深处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的认识生活和评价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衣事物进行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特眼光和非凡独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4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加快,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他倾向于用一种不常见的称谓指称或描写事物,以期给人一种新奇的效果或引起人们的注意。陌生化手段的实质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增强审美效果的目的。

艺术真实:它是作家 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特征: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内蕴的认识和感悟。A内蕴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A主观的真实B诗艺性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与关注人的癸,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它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价理念所以人文关系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1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2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3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民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特性:稳定性 独创性 多样性1表现:a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作家风格具有明显不同b同一个作家具有多种风格2原因a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文学风格的多样性b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必然表现为风格的多样性c读者审美要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风格的多样性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形成:1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趣味2文学艺术修养3生理机制

接受动机: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 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存在原因:1创作动机决定文体中隐含读者的存在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3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点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就是读者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性质 :1是一种科学活动a由文学批评的职能所决定的b由文学批评科学性的素质所决定的2是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a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所以文学批评离不开社会历史观念b文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文学批评归根结底是美学批评3具有倾向性和创造性

原则:1文学批评应从文学形象的分析入手2文学批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文学批评应有全面的整体的观点A应当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历史地艺术地加以B应顾及全人和全篇a评价作品应顾及全篇,不能断章取义b评价作品顾及作家全人,做到知人论世c评价作家,还要顾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C应当看到作品的总倾向和整体价值

标准:1思想标准 a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b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c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2艺术标准a生动性 深刻性b作品的生命整体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方法:1批评的方法是发展的,多样的2批评的方法是分层次的a哲学方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b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方法具有普遍性c具体方法应接受高层次方法的指导3各种方法是互渗互补的

对话:伽达默而 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个人的情感体验之间没有联系,而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存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从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特征:德 希尔特 黑格尔 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内容突出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特征的直接参与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1生产规定着消费a文学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b规定着消费的需求方式c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着新的消费者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a文学产品在文学消费得以最后实现b文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文学方式和规模c文消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止中断,它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阅读心境

第一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关系之前,还不能算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

第二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存在

共鸣产生的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有能感受美的接受主体 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有感受理解想象力3读者的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思想观念 情感经验 意志愿望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与创作者本意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这合得这种“误解”看看上去又切合作品,令人信服

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的来临时的特点是突出特征是非预见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客体即情感说:文学的客体是人的心灵,其中有的认为文学的客体是人的思想 理性,有的认为是人的意志,有的认为是人的无意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相关文章: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09-23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精选09-23

社会学概论的名词解释09-23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09-23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09-23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09-23

艺术概论文学常识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