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32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de velde)、霍尔塔(victor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

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风格派(stijlde)风格派的目标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有机地组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动感情的结构。主张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通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风格派建筑师努力寻求尺寸、比例、空间、时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和外部的两重性,打破室内的封闭感与静止感而强调向外扩散,使建筑成为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正方、无色、无饰、直角、光滑的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的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万陶斯伯、雕刻家万顿吉罗(gvantongerloo)、建筑师万特霍夫(matn’hoff)、奥德(j.j.p.oud)、里特维德(g.t.rietveld)等。,风格派代表作是1924年由里特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utrecht)的施罗德住宅。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构成主义(construction)(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雕刻艺术家k马里维奇(kasimirmalevich 1878~1933)和n贾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纳(antoinepecsner)两兄弟把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其纲领为:谋求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使雕刻、绘画均失其特性,用实体代替幻觉,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24年维斯宁兄弟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分社”方案、1925年梅尔尼柯夫(konstantinmenikov)设计的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工业艺术博览会苏联馆。

未来主义(futurism)(亦称未来派)1908年由意大利青年诗人托马索马利内蒂(tommasomarinetti)在米兰发起,次年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1914年意大利建筑家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米兰加入未来主义行列,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他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提出“动”与“变”,用构图方案表达高层建筑物的电梯以及地铁和多层车道的高速关系及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倾向。未来主义者反对古典的、庄重的、祭祀的、戏剧性的、装饰的、纪念性的、轻巧的及一切取悦于人的建筑,反对保护、修复和重建古典建筑。他们反对垂直线和水平线,反对立方体、方锥体和圆,提倡斜线和椭圆的创造的富有动态的建筑机体。

表现主义(expression_r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纯粹主义(purism)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耶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

理性主义(rationalism)简称rats。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地探索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的地位。试图以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2、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地引进工业技术、标准化和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层次进行预制化。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实地反映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3、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理性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思潮。

国际式 internationalsryle(亦称“国际风格”)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国的建筑相互影响,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彼此接近的形式风格。1925年,格罗皮乌斯编印过一本建筑图集,其中收集了德国建筑师贝伦斯、法国建筑师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这本图集题名为《国际建筑》。这个书名在20年代末期转变为一种特定建筑风格的名称——“国际式”。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过75幅欧美新建筑图片,约翰逊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为此编写了一本书,名为《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internationalstyle,architecture since1922)。从此,“国际式”这个名称在许多地方被当作现代建筑的同义语了。国际式不是一种创作思潮,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建筑形象。国际式建筑的特点是手法洗练,以矩形体为主,平顶、多窗、少装饰,房间布局自由,把秩序作为设计的要素之一。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芝加哥学派 (chicago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工程师詹尼(williamle baron jenney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rancr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包豪斯学派(bauhaus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wright,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草原式风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与材料的运用,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犹如植物覆盖于地面一样。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烟囱将高高低低的水平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层层叠叠的水平方向阳台与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统一起来。它既具有美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尽量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重点装饰部分的花纹大多图案化的植物图形或由直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house 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有机建筑 (organicarchitecture)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创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 henrysullivan,1856~1924)明确地提出了有机建筑的观点,他强调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有机建筑发扬光大,并推动其成为现代建筑创作思潮的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有机建筑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布局”(openplanning);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从事物事物的本质出发,提倡由内而外的设计手法。流水别墅(亦称考夫曼别墅1936~1939)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还有哈里宁(hugohlaring)、阿尔托夏隆(hans scharoun)、奥托(f.otto)等。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modernarohitecture)简称:“国际建协”,亦译“国际新建筑会议”。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国的建筑师(法国6人、瑞士6人、德国3人、荷兰3人、意大利2人、西班牙2人、奥地利1人、比利时1人)在瑞士一古堡聚会,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讨论科学对建筑的影响、城市规划以及培训青年一代等问题,为现代建筑确定方向。ciam的基本观点是: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基本活动;建筑师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映现代精神、物质生活;建筑形式随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要谋求调和各种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地位摆正。它的宗旨是坚持研究与创作的权力,树立独特见解。

机器美学其含义有三方面:其一,建筑应象机器一样符合实际的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其二,建筑象机器那样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其三,建筑应象机器那样高效,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柯布什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提出的。

模度(modulor)又称模数理论。柯布什耶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分别为86、113、183、226cm。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和113cm。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但有人认为柯布什耶的模度不能为工业化所利用,因为其数值系列不能用有理数来表达。

居住单位柯布什耶把他所设计象马赛公寓那样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当作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而称做“居住单位”。

少就是多密斯把他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究条理的设计方法归结为把他在1928年说过的这句话“少就是多”,其具体内容寓意于两个方面: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十次小组 (teamx)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他们因在ciam十次大会上公开倡导自己的主张,并对过去的方向提出创造性的批评而得名。十次小组形成于1954年1月在杜恩召开的ciam十次大会的准备会议。十次小组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

典雅主义(fornalism)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p.johnson1906~)、斯东(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amasaki,1912~)。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u.s.embassynew delhi 1955~1958)于 1961年获美国aia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

粗野主义(brutalism)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高技派 (high-tech)亦称“重技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的、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装配的建筑;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planning);主张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是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3、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产生愉悦。

密斯风格 (miesianarchitecture)又称“简素主义”、“纯净主义”由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68~1970)提倡的,40年代末到6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其设计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它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

象征主义 (symbolisn)20世纪60年代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象征主义追求建筑个性的强烈表现,设计的思想及意图常寓意于建筑的造型之中,能激起人们的联想。象征主义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把艺术造型和环境设计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它可分为具体的象征和抽象的象征二种形式。e萨里宁(eerosaarinen 1910~1961)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 terminal , keunedyairport,1956~1960)是象征主义代表作。

银色派 (the silvers 亦称:“光亮派”slickstyle)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银色派在建筑创作中注重先进技术、综合平衡、经济效益和装修质量。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上。其建筑特点是:1、通过大面积镜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筑融合在四周环境的映象或蓝天的背景之中,并能创造出影像不断变化的动态效果;2、反映工业化的时代特点,反映出新的艺术观,它光泽晶莹、现代感强;3、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风格程式化的趋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于透明,反射的效果,给街上的汽车驾驶带来了一定困难。银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佩利。1971年佩利创造了银色派的经典作品——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

灰色派 (the grays亦称:“兼俗主义”或“包含主义”)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灰色派公开宣布与现代主义分道扬镳,认为建筑应该歉收并蓄各种形式,可以将古往今来不同建筑特点结合在一起。开放的、包罗万象的、联系传统的建筑。灰色派的建筑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著名建筑师文丘里(robertventuri 1925~)。文丘里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cdiction inarchitecture.1966)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vegas.1972)是灰色派的经典著作。灰色派是后现代派的主要创作思潮。

白色派 (the whites)以“纽约5[埃森曼(peter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 graves)、赫迪尤克(johnhedjuk)、和迈耶(richardmeier)]”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在本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5”与“白色派”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白色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的凹凸安排,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的协调;4、注重功能分区,特别强调公共空间(publicspaces)与私密空间(private spaces)的严格区分。迈耶设计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 house1971~1973)是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80年代以后,白色派的五位主要成员各自沿着自己的创作方向奋力前进,他们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白色派做为一个建筑组织却随之逐渐消失了。

阿基格拉姆学派 (archigram亦译“建筑电讯团”或“阿基格拉姆集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petercook)为核心,为伦敦二建筑专业学生集团为主体成立的建筑集团,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

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建筑观。

费城学派 (philadelphia school)以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i.kahn1901~1974)为核心的建筑流派。费城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形式”概念的提出。“形式”(form)是一种外在于建筑师思想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建筑师的职责是发现这一形式,然后才是设计。“形式”是“什么”。而“设计”是“怎么”。“形式”不因人而异,“设计”则属于设计人。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以结构、构造为装饰的建筑的产生,而不是在建筑外形上随意加上装饰。费城学派反对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formeuokesfunction)的观点,把功能放在次要地位,认为形式为变而功能可变。康是费城学派的创始人。康曾出版的《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1957)、《建筑:寂静和光线》(1957)和《人与建筑的和-谐》是费城学业派建筑理论代表作,它指导了费城学派的建筑实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1--转载2017-04-09 11:53 | #2楼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8226;德&8226;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8226;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

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风格派(stijl de) 风格派的目标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有机地组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动感情的结构。主张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通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风格派建筑师努力寻求尺寸、比例、空间、时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和外部的两重性,打破室内的封闭感与静止感而强调向外扩散,使建筑成为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正方、无色、无饰、直角、光滑的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的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万&8226;陶斯伯、雕刻家万顿吉罗(g&8226;vantongerloo)、建筑师万特霍夫(matn’hoff)、奥德(j.j.p.oud)、里特维德(g.t.rietveld)等。,风格派代表作是1924年由里特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utrecht)的施罗德住宅。

构成主义(construction) (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雕刻艺术家k&8226;马里维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贾波(naum gabo 1890~1977)、a&8226;佩夫斯纳(antoine pecsner)两兄弟把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其纲领为:谋求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使雕刻、绘画均失其特性,用实体代替幻觉,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24年维斯宁兄弟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分社”方案、1925年梅尔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设计的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工业艺术博览会苏联馆。

未来主义(futurism)(亦称未来派)1908年由意大利青年诗人托马索&8226;马利内蒂(tommaso marinetti)在米兰发起,次年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1914年意大利建筑家安东尼奥&8226;圣&8226;埃利亚在米兰加入未来主义行列,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他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提出“动”与“变”,用构图方案表达高层建筑物的电梯以及地铁和多层车道的高速关系及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倾向。未来主义者反对古典的、庄重的、祭祀的、戏剧性的、装饰的、纪念性的、轻巧的及一切取悦于人的建筑,反对保护、修复和重建古典建筑。他们反对垂直线和水平线,反对立方体、方锥体和圆,提倡斜线和椭圆的创造的富有动态的建筑机体。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纯粹主义(purism) 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8226;柯布西耶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

理性主义(rationalism)简称rats。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地探索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的地位。试图以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2、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地引进工业技术、标准化和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层次进行预制化。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实地反映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3、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理性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思潮。

国际式 international sryle(亦称“国际风格”)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国的建筑相互影响,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彼此接近的形式风格。1925年,格罗皮乌斯编印过一本建筑图集,其中收集了德国建筑师贝伦斯、法国建筑师贝瑞、勒&8226;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这本图集题名为《国际建筑》。这个书名在20年代末期转变为一种特定建筑风格的名称——“国际式”。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过75幅欧美新建筑图片,约翰逊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为此编写了一本书,名为《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从此,“国际式”这个名称在许多地方被当作现代建筑的同义语了。国际式不是一种创作思潮,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建筑形象。国际式建筑的特点是手法洗练,以矩形体为主,平顶、多窗、少装饰,房间布局自由,把秩序作为设计的要素之一。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草原式风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与材料的运用,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犹如植物覆盖于地面一样。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烟囱将高高低低的水平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层层叠叠的水平方向阳台与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统一起来。它既具有美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尽量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重点装饰部分的花纹大多图案化的植物图形或由直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 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有机建筑 (organic architecture)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创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6~1924)明确地提出了有机建筑的观点,他强调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有机建筑发扬光大,并推动其成为现代建筑创作思潮的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有机建筑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布局”(open planning);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从事物事物的本质出发,提倡由内而外的设计手法。流水别墅(亦称考夫曼别墅1936~1939)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还有哈里宁(hugo hlaring)、阿尔托&8226;夏隆(hans scharoun)、奥托(f.otto)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09-23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串讲名词解释09-23

外国美术史经典名词解释09-23

水工建筑名词解释09-23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集锦09-23

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修改09-23

建筑基础知识名词解释09-23

建筑结构实验名词解释03-12

建筑常识名词解释重点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