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宏观西经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宏观西经名词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宏观西经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存量: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6.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7.重置投资:是维持资本完好性,即弥补资本损耗的支出,又称为折旧。重置投资=总投资-净投资。
8.NI:(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即得到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国民收入
9.DPI:(个人可支配收入)税收后的个人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
10.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
12.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数量)x100%
13.CPI:(消费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x100%
14.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15.存货: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库存商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
16.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17.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8.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19.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MPC=dc/dy.
20.APC:(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C=c/y.
21.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22.MPS:(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即MPS=ds/dy.
23.APS:(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即APS=s/y.
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5.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即Kg=1/1-B.
26.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即Kt=-B/1-B.
27.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Ktr=B/1-B.
28.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即Kb=1.
29.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即dy/dx=1/1-B+
30.自主投资: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3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32.实际利率: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33.IS曲线: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此曲线称为IS曲线。
34.流动偏好:(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灵活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35.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劵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36.流动偏好陷阱:这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37.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称为LM曲线。
38.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39.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40.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41.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购买,如购买军需品、购买机关办公用品、发放政府雇员报酬、实施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42.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43.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4.补偿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45.功能财政: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为赤字,而不能以预算平衡为目的。
46.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7.存款准备金: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8.存款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49.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50.法定准备金率: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51.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5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劵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3.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西经名词解释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7.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8.实证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市政分析要求,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9.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10.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11.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12.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生产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3.一般均衡: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
14.理性人: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15.内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16.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17. 需求定理:是说明某种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越低,其需求量越大;相反,某种商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小。
18.需求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19.供给定理:是说明某钟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供给量越小;相反,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越多。
20.供给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21.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22.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点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运动。
23.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
24.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至观满足程度。
25.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26.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27.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及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心获得最大的效用。
28.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
29.商品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公式:MRS12= -(△X2△X1)。
30.消费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31.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32.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33.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3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5.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6.短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短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37.长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变化产量,产量是全部要素的函数。长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38.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39.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40.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42.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4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44.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45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46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47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48外在不经济:是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会使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
49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50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自然人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51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2.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利润。这里总成本是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53.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54.不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叫不变成本
55.可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可变成本
56.总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短期总成本能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STC=FC+VC=C0+F(Q)。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厂商生产每一产量,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支付的最低成本总额。
57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或均摊的成本。其公式可写为:AVCTCQf(Q)Q(Q0)
58.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短期总成本的增量,等于总成本增量 (ΔTC)与产量增量(ΔQ)之比,公式为:
59.厂商与行业:厂商是指根据一定目标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行业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厂商与行业是成员与集体的关系。
60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厂商价格既定;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
61.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为该行业所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之和。
62.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价格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这条线既是需求曲线,又是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三线重合。
63.总收益: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乘以销售数量。
64.平均收益: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65.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66.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
67.收支相抵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68.停止营业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69垄断:即卖方垄断,与竞争相对立,是指市场上指存在一个厂商的一种市场结构格。
70.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和垄断兼而有之,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结构。
71.卡特尔:是寡头垄断厂商用公开或正式的方式进行互相勾结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到明确的协议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72.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开始变动价格时,其他厂商均随之变动。
73.成本加成定价:是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此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
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
3.规范分析: 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 基本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
5.需求规律: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是一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
6.供给规律: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是一种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
7.均衡价格: 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
8.需求收入弹性: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对消费者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数量点的轨迹。
11.替代效应: 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相对高的商品。
12.收入效应: 指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13.边际产量: 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4.机会成本: 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5.边际成本: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8.生产扩展线: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19.完全竞争: 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0.完全垄断: 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21.垄断竞争: 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22.寡头垄断: 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23.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24.基尼系数: 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25.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26.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27.外部经济: 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28.科斯定理: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反之,若交易费用大于零,那么产权的界定、转让及安排都将影响产出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29.公共物品: 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0.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31.国内生产净值: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NDP)
32.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PDI)
33.国民生产总值: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GNP)
34.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APC)
35.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MPC)
36.投资乘数: 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37.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攻击价格。(MEC)
38.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39.IS曲线: 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成相反方向变化。
40.LM曲线: 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成同方向变化。
41.总需求: 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42.总供给: 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3.失业率: 一般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44.通货膨胀: 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45.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或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46.财政政策: 一般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47.税收乘数: 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48.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49.货币乘数: 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50.货币政策: 一般指中央银行运行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5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52.汇率: 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53.对外贸易乘数:指公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54.资本产出比例:是资本存量与产出量或国民收入总量之比。
55.经济周期: 一种经济波动,即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
56.加速原理: 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57.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与产品价格(P)的乘积。
58.结构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9.需求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0.基础货币: 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61.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宏观西经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09-23
微观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宏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01-10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05-17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