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6:00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2、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5、认知过程:外界事物(属性/特征)感觉(整体联系/整体关系)知觉(贮存/再现)记忆(规律/举一反三)思维

6、情绪过程: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状态体验。

7、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心理特征: 在知情意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是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9、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心智成熟,心理品质提高。知:向高级方面完善;情:丰富、间接、理智、社会化,易爆发、外露;意:有目的地努力、有相当的自控能力;自我意识:高度的独立、更为深刻,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10、学生的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 1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尝试-错误”( 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

1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强化——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事件。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

13、应答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行为:不与任何刺激相联系,是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4、强化:正强化:当一个刺激跟随在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的概率;负强化:当排除一个跟随在操作反应之后讨厌的刺激,并能提高这个反应的概率;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靠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16、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新知识(非人为的/实质性)认知结构。

17、有意义学习: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想学、能学。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认知结构中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同化点)。

18、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替代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性的、抽象性的、创造性地。 19、知识学习的界定: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

1

20

21、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22、元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

23、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集合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简单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精细加工策略: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质疑策略 :激疑、释疑、存疑。 深造自得策略 熟读精思策略

25、学习迁移的分类-特点:特殊迁移(要素组合)、一般迁移(原理原则)、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垂直迁移(非同一水平)、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正迁移(促进)负迁移(干扰阻碍)。 26相同要素说:学习情景与迁移情景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26、关系转换说:两个情景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顿悟。

27、元认知策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

28、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目标状态;障碍。

29、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0、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先于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定势。

31、创造力与创造: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上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 言有独创性。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2、智力与创造: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只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33、动机: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动机的产生:需要(诱因、期待、激活)动机。

34、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5、学校情境中的动机:认知内驱力(求知欲):好奇心 (成功)期望值——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成就欲):能力-成就-地位-自尊感。附属内驱力:与长者在感情上有依附性,可获得派生地位,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而行动。

36、动机、行为、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7、麦克兰德:动机高:喜欢承担责任、开创性工作;动机低:喜欢风险小、独立决策少、成功率大或小。 38、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喜成功率50%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动机:喜易完成/极难完成的任。 39、韦纳的归因说: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

40、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1、行为的发生:先行因素-期待:效能期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结果的推测→某一行为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结果因素-强化。

42、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直接经验;替代经验(比较过程、提供信息的过程)。个体的归因方式 :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大);内归因。

43、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设置合理目标:可激发学习的动机,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让学生知道距离目标的远近,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利用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

44、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独特方式。两者的联系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两者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两者均在环境影响下通过交互作用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区别认知风格-先天因素;学习风格-后天形成,认知风格-与智力无关;学习风格-与智力有关。

55、认知风格:场独立:内在参考而不是外在参考去知觉事物,思维灵活、偏爱自然科学、内在动机为主。场依赖:较多地依赖外在参考去知觉事物,习惯解决熟悉的问题,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

56、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情感(自尊);自我调控—意志(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内容:生理自我—生理属性;社会自我—社会属性;心理自我—心理属性;观念:现实自我 —个人对现实自己的认识;投射自我—想象在他人中的个体 ;理想自我—希望达到的完善形象。 57、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大一:具一定的依从性和盲目性;大二、大三:理想成份较多,易想入非非;大三:自我意识的矛盾逐步稳定;青年中、晚期是自我意识转化、稳定的关键时期。

58、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人的评价比较一致,从自我意识的形式来看,是协调统一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随年龄上升而发展,大三为“转折期”,具较

2

明显的时代特点。自我认识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

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自我概念的变化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自我体验发展特点: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增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性。 59、高校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群体的概念: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群体特征:有一定共同目标,组织化的人群,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60、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内驱力。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吃):群体一起完成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意识减弱。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增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责任分散;社会规范的压力。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段论:6岁-10岁:他律阶段—尊重准则,从行为后果判断行为的责任。10岁以后:自律阶段—社会公正感,着眼于行为发生的意向上。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而不能遵守。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62、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前世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行为的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世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维护权威/秩序的定向阶段-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后世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的判断灵活了,普遍的道德良心/原则定向阶段-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

63、心理健康的界定: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64、教学交往心理:成见效应:一人对另一人/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品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新近效应。定型效应:对某事/某人的固定印象,导致认识人的简单化和成见的产生。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2017-04-09 10:55 | #2楼

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判情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制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并力图达到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念等。

元认知策略:指个体关于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任务、目标和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或者说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学习策略:是加工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步骤,是学习认知的调技能。 品德:是道德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人际关系(交往):是人类活动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是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指学校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彼此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健康:指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03-01

教育心理学经典名词解释09-23

最新管理名词解释09-23

工程心理学名词解释09-23

心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总结09-23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06-10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9-23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09-23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04-10

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