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06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1. 哥伦布: 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四次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他在航行中达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2. 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西、葡两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的国家,为争夺属地发生矛盾。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要求教皇承认其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1493年5月4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并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根据该条约及之前的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发生。

3.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强调人的品德、才能和智慧的决定作用;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4. 但丁: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5.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他多才多艺,既是画家,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身后留下了7000多页手稿。达·芬奇绘画感情细腻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特点是:精深、和-谐、丰富。其绘画的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在处理光和影的技术上接近完美。此外,肖像画《蒙娜丽莎》在运用明暗作为造型手段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达·芬奇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6. 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秘书,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书。《君主论》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必须有以全部财力、人力加以支持的坚定的国策以及果断执行这种国策的统治者;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为解除臣民的苦难,国君可以玩弄权术,不择手段。《君主论》将“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实现统一的趋向,。

7. 哥白尼:哥白尼(1473—1543),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中世纪以来托勒密的理论得到公认,即认为地球居中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行。哥白尼于1540年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传。这是对教会选定的地心说和神学世界观的沉重打击,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并独立地迅速发展起来。

8.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路德原本研究基-督教神学,后来在思想上开始否定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教皇权威。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提出了“信仰基-督即可得救”。1520年8—10月间,他又相继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他关于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路德的思想受到民众和部分贵族的支持,新兴的路德教派形成。他的思想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但仍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9.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关于宗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时,教会肆意兜售“赎罪券”,并且宣称,人只要购买“赎罪券”,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过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售“赎罪券”的作法,并且宣称“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可以得到赎罪。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打击了教会的权威。

10. 路德教:16世纪德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路德教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因信称义”,廉捡教会及僧侣婚配和还俗等思想主张。1524到1525年德农民战争后,诸侯获得巨大好处,为维护既得利益,改信路德教,他们称为新教诸侯,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反生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得到正式承认。此后德国北部为路德教国家,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路德教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并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倾向,但它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

11. 海尔布琅纲领: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期间,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军于1525年5月在海尔布琅城制定的斗争纲领,又名“帝国改革纲领”。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取消城市贵族对商业的垄断,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商税、过境税、食品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等等。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制度、要求政治统一的愿望,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纲领未能实现。

12. 加尔文教: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捡教会,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13. 耶稣会:耶稣会是为反宗教改革而创建的教派。面临迅速发展的宗教改革,罗马教廷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耶稣会即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耶稣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建立,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会员积极活动,特别是到东亚、非洲和美洲传教,少数耶稣会会员曾到中国传教;他们修建教堂,创建学校,与俗人交往,以潜移默化的手段施加思想影响;有时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的君主。耶稣会的活动,在抵制宗教改革中起过一定作用。

14. 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最后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15.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战争中没收的土地的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胡格诺教徒获得信仰和传教自由,有权召开自己的宗教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与天主教徒平等;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个要塞和25000军队,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范例。一度动摇的法国王权在17世纪初又重新加强。

16. 圈地运动: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西欧许多国家曾先后出现过,尤以英国最为典型。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贵族大量侵占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数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7. 血腥立法: 15世纪末至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由于圈地盛行,大批无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浪者,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为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这些法令以各种手段惩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乃至处死。“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它的颁布,引起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18. 罗伯特·凯勒起义:16世纪英国东部农民反抗圈地运动的起义。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和“血腥立法”的颁布,处于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勒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守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仍被镇-压。

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重要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这次起义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19. 至尊法案: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民族教会的法律。当时英国王权处于上升趋势,同罗马教廷产生矛盾。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惟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后来又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往来,还解散修道院并宣布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些土地的2/3被抛入市场,使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获利。“至尊法案”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凑,沉重的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2017-04-09 10:55 | #2楼

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它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曾发挥一定作用,随着二战的爆发,名存实亡,1946年,宣告解散。

5.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只规定德国第一年赔偿10亿金马克,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

6.杨格计划:1929年一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该计划由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主持制定。主要内容为:①规定了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由新成立的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的一切事宜。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条件,协约国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同意,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 注:此计划内容是我在网上截取的,而课本上的内容太多,实在难以整理,所以就用网上的内容。

7.三化: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列宁逝世后,苏联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通过开展“三化”,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苏联又开展农业全盘集

体化,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实行五年计划。苏联三化的开展,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诸多弊端。

这个名词解释是我自己做的,基本没参考其他资料,就笔记和书,望慎重选择。

8.鲁尔危机: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以德国不屡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酿成的危机。德国对此实行“消极抵抗”政策,企业停工,工业下降,通过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德国经济濒临崩溃,政局动荡不安。鲁尔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法国也未从中获得好处,最终导致德国赔款问题的领导权由法国转向英美手中。

9.洛迦诺会议: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会议。会议的结果是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凡尔赛体系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一次较大调整,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它是西方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10.委任统治制: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的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这一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未改变其殖民统治的实质,它只是列强在战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11.《非战公约》:即《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主要成果之一。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美、英、法、德、意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公约以国际条约形式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各国都做了保留,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成为一纸空文。

12.威克斯通牒: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法国的威克斯向匈牙利政府递交的一份要求割让土地的照会,即威克斯通牒。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协约国向匈牙利递交威克斯通牒,要求匈牙利将2/3的土地割让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否则大兵压进。这一照会引起匈牙利人民的无比愤怒,卡罗利政府不敢拒绝也不敢接受这一照会,只得自行下台,之后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3.1926年大罢工(了解为主):1926年英国爆发的反对煤矿主削减工人工资、增加工时的大罢工。一战后,英国经济长期萧条,煤矿主企图通过降低工资、增加工时来摆脱困境,1925年6月,煤矿主宣布降低工资13℅到48℅,取消最低工资限额,英矿工联合会在其他工会支持下决定实行总罢工以示抗-议。1926年3月,政府宣布同意削减工资10℅,延长工作日1小时,矿工代表大会拒绝政府这一要求,于5月4日举行大罢工,此后迅速波及全国主要工业部门,人数达600万,但工会事会却同政府秘密谈判,于5月12日强令全国工人停止罢工,只有煤矿工人坚持到12月,罢工失败。它是1848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罢工,先是经济斗争后带有政治色彩,虽然失败,但沉重的打击了英国的统治阶级。

14.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15.东方会议:1927年6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的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国际局势和制定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置于日本统治之下。事后向天皇递交了一份奏折,即“田中奏折”,提出“欲征服中国,必

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次会议和这道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垄断阶级对外征服扩张的企图,欲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强烈愿望。

16.军财抱合:日本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1929到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紧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军需通货膨胀”,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军财抱合”。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是日本法西斯构筑“总体战”体制的组成部分,民间企业被加速纳入军事化轨道。

17.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事件。希特勒上台后,为巩固法西斯统治,实现独裁,疯狂推行恐怖政策。1933年2月27日夜,希特勒的爪牙戈培尔和戈林策动纳粹分子纵火焚烧柏林国会大厦,然后嫁祸于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经过国会纵火案,德共受到重大打击,希特勒为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18.法国人民-阵线运动:20世纪30年代法国各阶层人民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威胁,争取人民民-主和自由而结成的统一战线的运动。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法国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妄图建立法西斯专-政,为了反对法西斯,1935年,社会党、激进党和共-产-党组成人民-阵线,在1936年,大选中获胜,并组成了人民-阵线政府,社会党人勃鲁姆为,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于1937年辞职,此后虽几经变换,到1938年达拉第政府组阁,完全抛弃人民-阵线纲领。人民-阵线虽时间不长,却打破了法西斯分子在法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企图。

19.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流血事件。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市数万印度人民为抗-议迫-害印度人民的“罗拉特法案”,举行集会,遭英军镇-压,死伤一千多人,殖民当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20.甘地主义: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它属于宗教道德型民-主主义。一般来说,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其核心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1.甘地主义(与上面的2者,自选其一):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它属于宗教道德型民-主主义。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构成。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2.凯末尔革命:1919年到1922年,土耳其在民族危亡之际,由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的斗争。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战胜了协约国-军;1923年,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和约》,为土耳其国家赢得了土耳其的主权和独立。它还结束了政教合一的素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它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

23.凯末尔主义:指导土耳其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原则被称为凯末尔主义,它是一种“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它包括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等六项原则。它反映了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坚持民族独立、坚持共和制的基本政治主张,1937年被写进宪法,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24.华夫脱党:华夫脱是阿拉伯语“代表团”一词的音译。华夫脱党是埃及民-主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11月,以柴鲁尔为首组织代表团,准备与英国政府谈判废除保护制度问题,但

这一努力失败。华夫脱党领导了1919到1922年的反英独立运动,迫使英国于1922年承认埃及独立。1924年该党第一次组阁,此后该党多次执政,但多奉行改良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25.桑地诺抗美斗争: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奥古斯托·桑地诺领导抗美斗争。20世纪初,尼加拉瓜实际成为美国的保护国,1926年美国派遣军队在尼加拉瓜登陆,进行军事干涉,1926年10月,桑地诺领导士兵、爱国青年、工人发动起义。在斗争中,桑地诺提出了反对美国占领,保卫国家主权,组织工农合作社,开发资源,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等政治经济要求,其游击队曾遍及全国16个省,一度控制8个省,坚持7年之久,迫使美国1933年撤军,1934年桑地诺被诱杀。桑地诺的抗美斗争是一场人民反帝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但其精神为以后的革命者继承和发扬光大。

26.卡德纳斯改革: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推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其主要内容为:⑴加速土地改革,废除债役雇农制。⑵扩大工人民-主权利。⑶推行文化教育改革。⑷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⑸进一步巩固民-主政体。这次改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某些改善。

27.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世纪上半期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进行斗争,主要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1934)、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1941)、退出印度运动(1942~1944)等组成。四次非暴-力运动对英国殖民统治产生了极大地冲击,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28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弱小国家)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和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一种外交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代表国家是英法,其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达拉第,在第二次大战前,英法屡次对法西斯集团绥靖,慕尼黑阴谋使这一政策达到顶峰。这种政策使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遭遇重大挫折,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9第一届工党政府:英国工党在1924年1月上台执政建立的政府,因这是工党第一次上台执政,因而称作第一届工党政府。一战后,自由党逐渐分化失势,难以独掌政权,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1924年1月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政府,标志着工党走上了执政党的地位,此后,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工党执政后,在资产阶级允许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但在处理劳资纠纷中,依然袒护企业者,反对罢工,其殖民政策与其他政党一样。

(注:这一个名词是我自己随便想的,自己觉得很不满意,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做做) 30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12月7日到8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与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在巴黎拟定了“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冲突的共同解决纲领”,通称霍尔----赖伐尔协定。按照这个协定,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除此之外,还应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里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口阿萨布港。但消息走漏,9日,英法报纸披露这个协定的内容,霍尔、赖伐尔不久宣布辞职。这个协定的拟定是英法积极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沦陷。

【世界史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必知常识09-29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