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大气象学名词解释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4.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5.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6.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7.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8.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9.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
10.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大气透明度: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投射前的辐射强度之比。
11.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11.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1.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投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1.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2.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13.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14.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15.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16.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17.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18.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19.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0.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21.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23.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24.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25.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26.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27.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9.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30.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31.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2.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33.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35.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36.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37.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38.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
39.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
40.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的比值。 水分利用率:农田蒸散消耗单位重量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称为水分利用率。
《农大气象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雾:当近地面的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冰晶,弥漫于空中,使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霜与露:夜晚或清晨,由于地面、物体表面的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也随之降低,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地面或物体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物产生。露-点高于0则为露;低于0则为霜。
4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
42.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
43.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44.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的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而热的风。
45.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1013.2hPa。
46.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47. 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
48. 气团:大范围内水平方向上各种物理属性比较均匀,铅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49. 暖锋:由暖气团推动冷气团并向冷气团一方移动的锋。
50. 冷锋:由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并向暖气团一方移动的锋。
51. 静止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势均力敌,或由于地形的阻滞作用,移动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
52. 气旋:又称低压,是一个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内气流反时针自外向内辐合。
53. 反气旋:又称高压,是一个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内气流顺时针自内向外辐散。
54. 霜冻:在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表气层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引起作物遭受的冻害。
55. 平流霜冻:由于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霜冻。
56. 寒露风:我国南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时所遇到的低温冷害天气。
57. 寒潮:是指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南下,使所到之处产生剧烈降温、冻害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国家气象局对寒潮的一般定量标准:一次冷空气入侵,使该地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在5℃以下。
58. 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土壤供水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平衡,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造成产量下降的灾害性天气。
59. 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
60. 梅雨:平均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我国宜昌以东的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天气,此时正值江淮梅子成熟,故称这时期的降水为梅雨。
61. 气候:是指一地多年时期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大气统计状况是用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示。
62. 气候相似:是德国学者马依尔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的学说,即将植物从一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需要严格遵守地区之间的气候相似。
63. 天文四季: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如农历以“四立”为四季之始,“两分两至”为四季之中。阳历以“两分两至”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春分为冬季。
64. 气候四季:又称温度四季。是以候平均温度为划分指标,候均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65. 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如某年的某时段内降水量超出多年同期内平均降水量,出现降水量异常,而发生水涝灾害。
66."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2017-04-09 08:54 | #2楼
1、辐射 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496×108km)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
-2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目前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m。
3、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在0°~90°之间变化。
《农大气象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太阳方位角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表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5、太阳赤纬 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 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
7、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 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 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9、大气透明系数 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10、直接辐射 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11、散射 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2、散射辐射 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13、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4、辐射通量密度 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
-1-2-2位为J·s·m或W·m。常把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把入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15、总辐射 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部分构成。
16、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17、地面净辐射 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18、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9、光合有效辐射 能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
20、感光性 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1、太阳能利用率 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称为太阳能利用率。
22、潜热通量 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23、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容量,
-3-1-3-1其单位为J·m·℃或J·㎝·℃。
24、导热率 导热率是指物体通过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能,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
-1-1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其单位是J·㎝·s·℃
-1
25、温度日较差 是一日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26、温度年较差 是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27、气温垂直梯度 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即气温垂直梯度,又称气温直减率
28、干绝热直减率 在大气静力平衡条件下(即气块的气压时时都与周围大气的气压处于平衡),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
29、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气块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30、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称为逆温,发生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31、农业界限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32、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33、有效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34、活动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35、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36、水汽压 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其为单位是Pa或hPa。
37、饱和水汽压 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38、相对湿度 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用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39、饱和差 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反映了空气离饱和的程度。
40、露-点温度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单位为℃。从形式看,露-点是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但实质上是表示湿度状况的一个特征量。
41、蒸散量 农田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也称实际蒸散、腾发量或总蒸发量。
42、蒸腾系数 是指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即 KT=Tu/yd式中Tu为单位面积上作物蒸腾的水量(kg/666.7m2); yd为单位面积上收获物的干重( kg/666.7m2 )。
43、气压 大气受地球引力场作用而具有重量,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其单位统一用Pa或hPa,气象上规定以hPa为单位。
44、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是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称水平气压梯度力,即由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水平方向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45、大气活动中心 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些范围较大且闭合的高、低压区域;大气活动中心对大气活动、水热交换和天气、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46、季风 指大范围地区以年为周期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
47、山谷风 山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
48、海陆风 海岸地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显著改变的风。
49、焚风 气流翻越高山时在背风坡形成的又干又热的风。
50、天气系统 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天气特征的大气系统,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槽、脊等。
51、气团 物理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52、锋(锋面) 指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气象要素与天气现象变化剧烈,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
53、暖锋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54、冷锋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55、准静止锋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能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通常将6小时内锋面位置变化小于一个纬度的锋定为准静止锋。
56、西风槽 北半球西风带内开口朝北的低压槽。
57、东风波 副高南侧的东风带内产生的自动往西的波动。
58、切变线 850hpa和700hpa天气图上出现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式切变的区域。
59、气旋 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流呈逆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
60、反气旋 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流呈顺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61、寒潮 指由于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62、冻害 冻害是指越冬作物、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低于0℃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0℃以下,有时可达-20℃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
63、霜冻 霜冻是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64、冷害 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以上(有时甚至20℃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65、洪涝 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6、干旱 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67、干热风 高温、低湿和一定风力的天气条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的灾害性天气。
68、气候带 气候带是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它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气候带大致与纬线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
69、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通常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最为显著。
70、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西岸,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周围地区最为鲜明。
71、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相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2月最冷,8月最热,年、日气温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太阳辐射弱。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愈近海洋者海洋性越强,海洋气团盛行的地区海洋性强。
72、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通常远离海洋者大陆性强,大陆性气团盛行的地区大陆性强。
73、沙漠气候 沙漠气候空气干燥,蒸发极盛,降水稀少,年雨量小于250mm,白天太阳辐射和夜间地面有效辐射都很强,温度年、日较差都很大,沙漠气候自然植被贫乏,只有潜水涌出的凹地水草田才有植物,有水灌溉才能从事农业生产。74、小气候 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5、下垫面 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农大气象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吉林农大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句子12-05
悯农大班教案05-25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