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处理名词解释
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得到平衡组织的相变称为平衡转变。
非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快速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平衡转变得到抑制,可能得到某些在相图上不能反映的非平衡(或亚稳)组织的转变称为非平衡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多形性转变;在固溶体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多形性转变。钢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或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即为多形性转变。
平衡脱溶沉淀;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称为平衡脱溶沉淀。 共析转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调幅分解;某些材料在高温为均匀的单一固溶体,当冷却至某温度时,分解为两个与原固溶体结构相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转变为调幅分解。即α→α1+α2
有序化转变;固溶体(包括以中间相为基的固溶体)中,各组元原子在晶体点阵中的相对位置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转变称为有序化转变。
伪共析转变;以较快速度冷却时,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将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这种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类似于共析转变,但转变产物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比值不是定值,而是随着奥氏体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称为伪共析转变。
马氏体转变;若进一步提高冷速,使奥氏体来不及进行伪共析转变而被过冷到更低温度,则由于在低温下铁和碳原子都难于扩散,奥氏体只能以不发生原子扩散、不引起成分改变的方式,通过切变由γ点阵改组为α点阵,这种转变称为马氏体相变,转变产物为马氏体(为区别平衡相变形成的α相,称其为α′),成分与母相奥氏体的相同。
共格界面;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的互相匹配,这种界面为共格界面。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别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原子的匹配关系不能维持,这种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两相界面上原子间距的相对差值,即错配度δ越大,弹性应变能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难以维持完全共格,在界面上产生一些刃型位错,以补偿错配,使弹性应变能降低。界面上两相原子变为部分匹配,故称为半共格界面。
取向关系;在固态转变时,新相与母相之间存在固定的晶体学位相关系。
惯习面;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
奥氏体;碳在γ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TTA图;奥氏体等温形成图,将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等温形成过程表示在一个图中,从左至右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奥氏体转变完成线、碳化物完全溶解线、奥氏体中碳浓度梯度消失线。
珠光体;珠光体是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
索氏体;片层间距为80—250nm的珠光体。
屈氏体;通过奥氏体等温转变所得到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极弥散的混合物。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珠光体。
回火索氏体;将淬火钢在450-600℃进行回火,所得到的索氏体称为回火索氏体。
回火屈氏体;回火温度为350~500℃,由奥氏体在低于珠光体形成温度时分解而得到铁素体基体与大量弥散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叫回火屈氏体。
组织遗传;过热的钢再次正常加热后仍保留原来的粗晶,甚至原来的取向好人晶界,使材料的脆性增加。
相遗传;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和不均匀性被新相所继承。可强化合金,是形变热处理的理论依
据。
过冷奥氏体;在共析温度以下存在的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727C以下的存在的奥氏体)
IT图(CT图);表示在恒温下(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各种类型组织转变所处的温度范围的一种图形。
退火;将钢加热到Ac1温度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慢冷,得到珠光体类组织,以降低硬度、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的工艺。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再静止空气中自然冷却,可以细化晶粒,使组织均匀化,改善切削加工性。
等温退火;将钢加热到Ac1或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较快的冷至稍低于Ar1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之发生珠光体转变,取出空冷。可降低硬度,细化晶粒,均匀组织和消除内应力。
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马氏体;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是钢经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进行冷却后获得的非平衡组织。
《热处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正方度;轴比c/a称为正方度
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在Ms以下某一温度以极大速度形成一定量马氏体,如保持恒温,马氏体不再显著增加,继续降温,马氏体才会继续形成,直到Mf温度,马氏体转变终止。但这时并未得到100%马氏体,仍有部分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板条马氏体;由含碳量低的奥氏体形成,每个单元的形状呈窄而细长的板条,并且许多半条成群平行地连在一起,亚结构为位错。
片状马氏体;含碳量高的奥氏体形成,相邻的马氏体片一般不平行,而呈一定得交角排列,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亚结构为孪晶。
马氏体束;惯习面指数相同,形态上平行排列的板条集团。
马氏体块;惯习面指数相同,且与母相的取向关系相同的板条集团。
Ms;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的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的最小化学驱动力的温度。
Md;产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的温度上限。
应变诱发马氏体;在Ms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变形得到的马氏体。
相变诱发塑性;合金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塑性有所增加的现象。
奥氏体的稳定性;由冷却过程的暂停或塑性变形引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即马氏体转变开始或继续进行的温度降低或残余奥氏体增加。
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在Md点以上的温度对奥氏体进行大量塑性变形,会抑制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使Ms点降低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
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
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再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产生的由条片状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片组织。
上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较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它是由成束大体平行的板条状铁素体和粒状或条状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下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较下部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在低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板条状。在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中碳钢中,两种形态兼而有之。
无碳化物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最上部部温度范围内形成,是一种由条束状铁素体构成的单相组织。
粒状贝氏体;在低、中碳钢中存在,再少稍高于典型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下形成。它是有条状
亚单元组成的板条状铁素体和在其中成一定方向分布的富碳奥氏体岛所构成的复相组织,并有明显浮突效应。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的冷速进行冷却的一种工艺过程。
单液淬火;工件经加热后,置于某一种淬火介质中冷却,即直接淬火。
双液淬火;将加热好的工件,先于盐水中冷却至400℃左右,然乎迅速转至油中或其他热浴中。
分级淬火;先置于温度高于Ms的热态淬火介质(盐浴)中,保温一段时间,让表面和心部的温度均匀,然后取出油冷或空冷
等温淬火;将加热好的工件置于高于Ms点的淬火介质中,保持一定时间,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然后取出空冷。在保证较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较高韧性,同时淬火变形也较小。 预冷淬火;将加热好的工件,自炉中取出后在空气中预冷一段时间,再置于淬火介质中进行冷却的一种方法。
临界冷却速度;保证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全部过冷到马氏体区的最小冷速。 冷处理;冷处理是淬火的继续,也就是将淬火后已冷却到室温的工件继续深冷至零下温度,使淬火后保留下来的残余奥氏体继续向马氏体转变,达到减少或消除残余奥氏体的目的。 淬火介质;在对金属进行淬火处理时,需要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理想淬火介质为中温时冷却快,低温是冷却慢,分为有物态变化和没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
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倾向(即钢被淬透的能力)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速的大小。
淬硬性:也叫可硬性,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硬度。和奥氏体的碳含量有关,合金元素也有微弱影响。
淬硬层;将未淬透的工件上具有高硬度马氏体组织的这一层称为“淬硬层”。
热应力;由于工件的表层和心部冷缩的不同时性而造成的内应力称为热应力。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的表层和心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不同时性而造成的内应力称为组织应力。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在A1以下的温度重新加热、保温,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回火。
回火抗力;工件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二次淬火;如果会或保温时残余奥氏体没有分解,在随后的冷却中由于催化作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现象。
《热处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次硬化; 某些淬火合金钢再500~650℃回火后硬度增高,在硬度-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峰值的现象。本质是共格析出的合金碳化物的弥散强化。
回火马氏体脆性;将淬火钢在250—400℃回火一小时,不管快冷或慢冷,钢的夏氏缺口冲击功都会下降,在冲击功—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马鞍形,钢的韧脆转化温度升高,断口中晶界断裂的比例加大,钢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下降,这种淬火钢回火后的脆性叫回火马氏体脆性,TME。
回火脆性;TE,将一定成分的淬火钢在350—550℃回火较长时间或回火后慢冷通过这个温度区时,钢会变脆,或者变得对脆性敏感,这种现象叫做回火脆性。其主要标志为:冲击功-回火温度曲线出现马鞍形,即冲击韧性下降;韧脆转化温度升高;断口通常是沿原奥氏体晶界的沿晶断口;原奥氏体晶界上有杂质元素和某些金属元素的偏聚。
低温回火;工件在150-250℃之间进行的回火,回火时马氏体进行分解,回火后的组织为
回火马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减少内应力和脆性,消除微裂纹。
中温回火;工件在2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
高温回火;工件在500℃以上进行的回火。 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
调质处理;调质是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双重热处理,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其回火的温度主要依据钢的回火抗力和金属条件而定。
化学热处理:将钢件在特定的介质中加热、保温,以改变其表层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机械或化学性能的工艺。
渗碳;将钢件置于具有足够碳势的介质中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并保温,是表面形成一个富碳层的工艺。
氮化;将氮渗入钢件表面,以提高其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 碳氮共渗;同时使钢中渗入碳、氮原子并随后快冷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可提高零件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化学热处理方法。
渗硼;将硼渗入金属表面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渗铝;使铝扩散渗入钢件表面以提高其抗高温氧化和热腐蚀能力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铝。
渗铬;将铬渗入金属表面以改善金属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渗金属;将金属渗入金属表面以改善金属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碳势;渗碳气氛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的浓度,浓度越高,气氛碳势越高,钢件渗碳时表面的碳浓度也会越高,一定情况下,气氛碳势等于渗碳件表面的含碳量。
氮势;含氮介质在给定温度对工件渗氮到某一给定表面氮含量的能力的参数。
软氮化;采用一种综合的处理方式一次完成渗碳和氮化。提高零件的耐磨性和抗咬卡、抗擦伤性能;提高疲劳强度;渗入速度快,生产率高。
热处理名词解释2017-04-09 06:55 | #2楼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11)临界直径(临界淬透直径):临界直径是指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一些钢的临界直径一般可以通过油中或水中的淬透性试验来获得。
(12)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参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3)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时,在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重复在此区间回火,不再发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回火脆性的发生与钢中所含合金元素有关,如锰,铬,硅,镍会产生回火脆性倾向,而钼,钨有减弱回火脆性倾向。
【热处理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11-03
热处理安全生产制度04-18
热处理岗位职责10-18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