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名词解释

时间:2023-06-03 19:13:46 松涛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原名词解释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原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词解释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度: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

  名词解释 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己运动、自己发展。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历史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

  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外因: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马原名词解释集20170409 06:54 | #2楼

  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7.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规律: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 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1.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 价值: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4.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5.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6.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7.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20.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1. 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4.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拓展:神经源性膀胱的名词解释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所有可能影响储尿和排尿神经调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

  1.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压力正常的脑积水、脑瘫、智力障碍、基底节病变、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脊髓病变、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等。

  2.外周神经系统因素

  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其他不常见的神经病变:卟啉病,结节病。

  3.感染性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机型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带状疱疹、人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脊髓灰质炎、梅毒及结核病等。

  4.医源性因素

  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区域脊髓麻醉等。

  5.其他因素

  Hinma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表现

  1.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1)下尿路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碍症状:生殖器区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

  2.其他症状

  除排尿症状外,可伴有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鉴别诊断

  1.前列腺增生症

  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有排尿困难,尿潴留,严重者引起肾,输尿管扩张积水,直肠指诊,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可明确诊断。

  2.膀胱颈梗阻

  女性有排尿困难和尿潴留,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感觉正常,膀胱镜检查或尿流动力学检查可鉴别。

  3.先天性尿道瓣膜

  多见于小儿,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尿道镜检查或尿道造影可鉴别。

  4.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逼尿肌功能正常,尿道阻力降低,膀胱颈抬高试验阳性,膀胱尿道造影可见膀胱尿道后角消失,膀胱颈位置降低。

  5.尿道狭窄

  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以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尿道探子检查有明显狭窄段,尿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6.膀胱颈部梗阻

  排尿困难多伴有排尿疼痛,在排尿过程中可突然发生尿流中断现象,超声检查可见强回声,膀胱区平片见不透光阴影,膀胱镜检查可明确结石大小、数目。

【马原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马政经名词解释09-23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03-03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06-15

大学生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7-11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