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

时间:2023-03-23 14:48:08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

1.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

2.化石物种:具有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的化石组合。

3.变异: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4.特化: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5.类群灭绝:在某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几乎同时绝灭,使绝灭率突然升高,叫集群灭绝。

6.胎管:笔石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始部,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

7.头盖:三叶虫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8.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适应辐射。

9.体管: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10.头鞍: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 11.缝合线: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需要将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如果隔壁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如果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 12.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3.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迅速重演 14.内模: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15.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16.遗传: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17.广西运动: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百度词条)[ 18.伊迪卡拉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的无壳后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 19.陆核: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20.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21.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22.南丹型:一套暗色的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23.层型: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是指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24.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25.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26.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28地层层序律:地层除了具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29陆核: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30原地台:吕梁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 31似盖层: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沉积 

古生物习题名词解释2017-04-09 06:55 | #2楼

1.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遗迹化石:保留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迹被称为遗迹化石

3.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4.重演律: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总是重演其所有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每个发育阶段,即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重演其祖先的系统发生过程。

5.背景绝灭: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绝灭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通常每百万年0.1~1个种,依门类而不同),这叫背景值绝灭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群集绝灭:与背景绝灭相适应,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这叫群集绝灭或大规模绝灭。

7.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形成的沉积岩的特征的组合。

8.相变:沉积岩在空间那个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9.磨拉石组合:在地槽活动后期或大洋关闭时和活动大陆边缘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时,由山间盆地凹陷中的砂、泥等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属于活动性组合

10.复理石建造:古代深海环境中形成的泥沙质浊积岩共生综合体。

11.壳相:多由具有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腕足、双壳、腹足、三叶虫等密集堆积形成的生物相称为壳相。

12.礁相:礁相是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

13.浮游相:具有浮游生物的相。

14.混合相:具有多种生物相的相。

15.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把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系统地组织为具有某种特征、性质或属性的地层单位。

16.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单位间的各种特征或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质时代或地层层位的相对关系。

17.地层层序律:沉积物堆积按沉积物先后,上下有序,老的埋藏在下面,新的覆盖在上面,一层接着一层。因此在正常产状下(没有发生倒转),上覆地层较下覆地层新,及“上老下新”,这就是地层层序率。

18.群: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也是岩石地层系统中常用的最大分类单位。群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常伴随在一起而又具有某些统一的岩石学特点的组联和构成的”。

19.组: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20.段:段位比组低一级的地层单位为组的再分。由岩性相同或相近,具有一定结构类型,成因相关的岩层组成的地层单位。

21.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22.标志层:那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特殊岩层。

23.沉积建造: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24.沉积旋回:沉积旋回是指成因上有联系,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

25.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了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称小壳动物群。

26.伊迪卡拉动物群:澳洲南部伊迪卡崩德砂岩中的动物群。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27.澄江动物群:在我国云南澄江地区的寒武系底部有一无硬壳生物群和小壳动物群的混生带称为澄江动物群。

28.地台: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大陆地壳的稳定部分发展历史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部为褶皱基底是一套经过强烈褶皱作用,变质作用火山作用的岩层。上部为盖层,主要为一套古生代变质的海相沉积,中间为位角度不整合。 29.地槽: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大陆地壳的活动部分,具有巨厚的海相沉积早期强烈沉降后期褶皱上升,有火山和变质作用形状呈槽形。

30.层型: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地层界限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

31.单位层型:说明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的标准,单位层型的上下界限就是他的界线层型,

32.界线层型:界线层性是识别地质界线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点 33 印支运动:发生在T3使印支褶皱带形成,结束了我国南海北陆的历史

34 燕山运动:发生在J---K,我国形成侏罗系的2列,白垩系的三列陆相沉积盆地使我国地层呈东西分异格局,也使我国东部发育火山岩浆活动。

35阜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最终导致华北平原的形成。

36吕梁运动:北寒武纪一次重大的地壳运动最终导致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陆核进一步团结扩大。 37祁连山运动:秦岭地区褶皱上升并具有岩浆活动形成山系,华北地台Q2开始合体上升为右陆扬子地台发生大规模海退

38晋宁运动: 使东西两面的大洋板块向川中“微大陆”俯冲 、碰撞,导致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一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相关文章: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09-22

美国外交名词解释问答09-23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09-23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09-23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问答提纲09-23

医学影像学部分重要名词解释09-23

组织工作部分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