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防控>《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时间:2023-04-21 10:36:04 泽彪 防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措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你所接触过的措施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置管时: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铺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带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 成人深静脉置管穿刺点,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点皮肤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范围应达到15cm2,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3.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可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

  1. 使用夫明薄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2. 穿刺点覆盖的薄膜或无菌纱布,隔日更换。如果出现敷料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更换敷料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3. 注射药物前,使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消毒导管连接端口。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导管连接端口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4. 患者在沐浴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5.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 评估置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7. 定期培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感染预防相关知识。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但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

  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临床发现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病例,立即通过医院感染报告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控制措施。

  2.在高危科室进行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3.适时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进行宣教。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立即拔除周围静脉导管,并进行导管与外周血标本的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

  此类导管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源。在临床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表现的早期,通常难以获得即时的病原学证据。因此,大多数情况需要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有关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做出判断。 有研究显示,仅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导管相关感染时,拔除的导管约四分之三被证实是无菌的];对于那些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没有导管穿刺部位的感染并且尚无确切菌血症证据的患者,比较立即拔除导管和在严密观察条件下保留导管的两种处理方案时发现,患者的 SOFA(Sepsisrelated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ICU 住院时间、ICU 病死率等方面两者没有显示出差异。因此,在仅出现发热,不合并低血压或脏器功能衰竭时,可以选择保留导管或原位使用导丝更换导管,而不必常规拔除导管。无论选择以上何种措施,均应留取两份血液样本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一份来自导管内、一份来自外周静脉血),以便提高确诊率。当保留导管的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持续性发热或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即使血培养阴性也应该拔除导管。 如果患者合并严重疾病状态(如低血压、低灌注状态和脏器功能不全等),或者在导管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等表现,或者出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应该拔除导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穿刺部位感染都导致导管相关感染,但明确增加了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性。

【血管内导管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相关文章:

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2-09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03-21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03-21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03-21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03-21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03-2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预防控制措施03-21

医院感染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通用11篇)08-07

预防控制措施03-21